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寂寞溫暖的空間販售
2006/11/30 00:22:14瀏覽800|回應0|推薦5

  無論是由摩托車被塞入,或者放置於警衛室一片凌亂的銷售傳單之間,還是直接投遞於住戶信箱裡;房屋廣告總是眾多炫目的平面廣告裡我忍不住多看幾眼的一份。

   這樣的廣告總是從描述環境開始,強調「距離捷運只要○分鐘」、「緊臨○○學區,孩子未來的書香園地」以及「生活機能方便齊全」或「享受○○公國n坪綠意」,也許找個知名明星代言,明星將眼角向上抬目光望著遠方,彷彿未來就如此幸福美好唾手可得;接下來形容空間的配置有多少層安全防護:防火門、紅外線監視系統、刷卡門禁大廳、防震鋼筋結構…,一道道一層層賦予「家」必須給予的安全感;然後是室內設計:「北歐風格的白牆和實木地板」、「優雅簡潔的廚房空間」和「○○品牌衛浴設備」所呈現的「一定的居家品味」…。

  了無新意的廣告詞和幾乎千篇一律的室內裝潢(幾乎繼承所有室內設計雜誌內容),卻一次次將我吸引;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反反覆覆留戀著照片裡沙發「看起來」的觸感(因為無法實際觸摸)、書桌和書櫃的擺放位置、燈光下閃閃發亮的餐具;然後偷偷揣想著關去這些探照燈後的幽暗空間是否仍然擁有羨慕眼睛?一塵不染像是無人居住的明亮廚房和廁所,是否有著小小的、預備炫耀的驕傲?並且,幾乎,所有的廣告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幸福」作為居所的宣稱;歸結出「家」的一切目標總和,便是為了達到「幸福」。

  而真正居住在這些(常理來說)昂貴華麗的住宅裡的人們,是否擁有幸福了呢?吊詭的是,除了代言的明星之外,海報或廣告傳單照片上那些光燦燦的空間裡,竟然是.空.無.一.人.喲;也就是說,這些璀燦/沉穩/時尚的設計,是不將「人」考慮進去的;或者說,不把「平常人」考慮進去的,因為一般人只會將這些美麗優雅有品味的設計給搞得庸俗無味;那些真實生活中流理台的汙垢、地板的毛髮、木質桌椅因碰撞的刮痕、濺上果汁漬的沙發…如何能給觀看者完美的想像?

  空無一人的各種空間裡(客廳、臥房、書房、餐廳),每盞燈兀自散發暖黃的光澤:那是一種在原始情感裡等待和歸屬的色調,也許落日時分的晚飯團聚,或者遊子心裡遙想索求的溫暖;然而這些空間販售廣告並未真正提出居所的巨大可能:寂寞。空蕩蕩孤零零的寂寞感。是擁有鑰匙和安親班的少年、總覺得不被了解的憂鬱中年男子、還是熱烈而易怒並時常躲在房間裡聽搖滾樂的女孩、費盡心思找尋人生方向的堅強女人?

  

那是光線暫時可以彌補的安慰啊。 

  各種打著「人文」口號的方格子居所,也只能拿建築的結構(立面)、具有多種附加價值的周遭場域、光線的設計、室內配置圖和所謂氛圍的營造作為每一次販售的遠景。跟隨著歐美日主流風格而成為時代精神,這樣的想法已經被深深地烙印在建設公司或建商的心中;觀看者被廣告裡「家」所應具備的模樣支配思考,而直接認同廣告所宣稱的「幸福允諾」。似乎是說:『只要擁有這樣一個美妙的地方,幸福根本不成問題!』

  

  我曾經在某大型家居用品館工讀,時常參與賣場內的佈置擺設;在不斷將商品一一調整到最佳角度、視覺陳列感覺優美的定點與一一將其收拾之間,發覺幸福不過就是忙著除去灰塵、忙著隨季節時序變換窗簾沙發套床罩的顏色、忙著在每個節日來臨之前蒐集搭配道具並思索此季流行風格。而那樣的忙碌竟然是帶點欣喜的,接近幸福的愉悅了。

  居所對人的意義,從建築、理論、美學、記憶、情感…都被一再提及;這樣的空間必須承接人們的慾望和需求,進而以精緻的視覺效果仔細地推敲出每一分光影、顏色、氣味、質感作為投射;這也許便是高妙的販售術了吧,將隱含著巨大寂寞可能的華麗住宅,巧妙地以溫暖的燈光掩飾所營造出的假想;但在生活裡可能過度精緻而顯露出情感的脆弱,或加強了精緻完美近乎窒息的逼迫感。

  

  怎麼去理解這樣矛盾卻誘人的嚮往?

  

  也許是這些居所,或說,家,總是埋藏著人們私密的故事;在進入之前,如何共同擁有對一張餐桌或一只桌燈的認同還是全然依賴設計師給予的「專業建議」,進而打造出一同生活的場所發生各式各樣的情節、或者每個成員分配到的空間,在那裡才是完全屬於自己 (例如莒哈絲?) 的討論…。重重疊疊的寂寞和溫暖交替,每一種感受都只能完全屬於自己。 

我仍然熱愛翻閱這些製造幻想的幸福販售廣告,也許只是為了尋找符合自己定義幸福的居所。

(幼獅文藝12月號)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ilylife&aid=567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