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13 10:13:09瀏覽1309|回應4|推薦47 | |
「各位,我現在手上拿的是『櫛瓜』,也叫『夏南瓜』或『Zucchini』。我們農場今年產出最多的蔬菜就是這個了。長條形的有黃色和綠色.... 」農場主人從一大籃筐的夏南瓜裡抽出一條黃色的,再從藏在比較下頭的地方輕輕抽出另一條更壯碩的綠色夏南瓜。 無意間滑進一段三、四年前的網路直播影片,只看見介紹者對著鏡頭侃侃而言,看不到四周人群的表情反應,卻還是聽見背景傳來一些吵雜人聲。 彼時可能也是我第一次在傳統市場瞥見夏南瓜的身影。我當時真是驚喜,沒想到在臺灣也能吃到Zucchini了,尤其是黃色的。買了幾條回去烹調後,並沒有特別喜歡。或許還是對綠色的口感比較習慣吧!但說實在話,兩者的差別並不是太大。 網路直播的農場主人繼續展示:「還有這種圓形大腹的,像迷你南瓜,可以做南瓜盅,因為市場有這個需求,我們就收成這個尺寸的。」 迷你南瓜形的夏南瓜,我倒還沒有看過、吃過。在臺灣有打先鋒、引進此品種來種植的農夫可能屈指可數吧?!不過,要把新品種或新農產品普及到一般大眾能夠接受、喜愛,並能夠大量生產讓價格變得平價親民的地步,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吧?畢竟,臺灣本來的蔬果種類就已經多不勝數了啊! 旅居歐洲期間,居家的冰箱內總是有夏南瓜的身影。一來是它很平價、耐保存,二來它真是百搭的蔬菜,可以成為佳肴的主角也可以是配菜。我喜歡它勝過大黃瓜,因為它更適合烹煮,不會像大黃瓜那麼容易出水,除非久煮變軟爛,通常口感相當滑順。就算軟爛,總還保有清爽的微甜,在法式燉蔬菜這道佳餚中,更是除了茄子之外必不可缺的配菜之一。 說來慚愧,那麼常吃的一種蔬菜,我卻從未深入研究過它的來歷與背景,竟然不知道它其實屬於南瓜類的。於是,吃了二十多年的夏南瓜,一直被不求甚解的我歸類為黃瓜之列,真傻呀!然而,正是因為它不搶鋒頭的溫和個性,竟不知不覺形成我人生回憶庫中的一塊相當重要的版圖。 這塊版圖裡很大一部分是和朋友共同烹調夏南瓜的記憶。其實都是最普通、最家常的料理,和那些朋友早就失去交集,也可能再也沒有重逢的機緣了。但就像夏南瓜所擁有的平實特性,圍繞它周邊的回憶就像配料或香料,把這個平淡的主角烘托出來、特寫放大了它,讓它的甘甜美味更是無限擴張幾百倍! 而回憶也像不斷增生的洋蔥。不一定要剝到最內層才有眼睛出水的危險。 例如最外層的回憶有前年夏天才新認識的烹調方式和口味。你最好選用比較細瘦的新鮮綠色夏南瓜,直接切成幾截適口的小圓柱形,排列在烤盤上,灑上少許鹽、胡椒,以及,重點來了,以及相當大量没有磨成粉的芫荽籽(Coriander seed),送進烤箱蒸烤一段時間......直到夏南瓜吃起來入口即化,好像那一小段圓柱原本是一顆牛奶糖似的。而芫荽籽所達到的提味效果,讓夏南瓜完全摒除了「無個性」的不實,也不會覺得是在吃印度料理般的重口味。 只是啊,這最外層的洋蔥皮竟然那麽快就演變為相當複雜、不堪回首的一種情結,也難怪人們不得不經常感嘆世事的多變。當時所處的環境和烹調這道菜的朋友以及周邊的人事,也幾乎化為版圖上空的一片雨雲,轉眼就飄向別處化為一場午後雷陣雨,繼續它的旅程。 夏南瓜在歐洲從來也不是只有夏天才吃得到的蔬菜,在臺灣的種植和收成也相對往後延期。但願,它能變成更普及、甚至全年都能讓消費者享用的蔬果之一吧! 那麽,它今後在這不同的土地上,在我的後半人生中,還會如何繼續擴張其版圖呢?我就靜靜地拭目以待吧! 2020/5/11 文與圖 發表於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372610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