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06 04:39:46瀏覽1967|回應0|推薦2 | |
高燈立/專訪 從大崙山頂遠望層層山巒,俯望山谷清溪迂迴遠流,盡在雲霧飄渺中;曲徑通幽處,清泉石上流,這裡是台北縣石碇鄉的華梵大學校區;走進董事會辦公室,陳設無華窗明几淨,華梵大學董事長修慈法師的辦公室就在此山中。 本名王淑雲的修慈法師,從小在台中的慈善寺聽經、參加念佛會,長大後透過不同管道修習佛理,直到台中高商畢業後第六年,於靈山寺出家,法號「修慈」;期間更參與靈山寺、佛光山、永明寺、光明山華梵佛教研究所、大崙山華梵大學、慈蓮苑…等開山工作,每件事都要做,包括:種菜、砍柴、煮飯、搬磚石、種田等粗重工作……,無所不至。他只記得,除了修佛,其它的時間都是在工作。 他自喻一生如「牛」,一直「憨憨仔做」,到擔任華梵大學董事長,還是要「憨憨仔做!」因此,以「牛」自喻的華梵大學董事長修慈法師說,在參與寺院開山期間,從木工、水泥等工程無役不與,因此,同儕即稱他為「萬能法師」。 修慈法師表示,出家與家族有一段淵源,他說,曾祖父在病弱時曾許下宏願;他說,「如果我的病會好,就要蓋一座觀音廟。」結果,病果然治癒,於是鳩集親人,在台中興建觀音廟,並聘帳房以應寺產有效管理,後來該廟輾轉改名為「慈善寺」。 此外,修慈法師提到一段出家因緣表示,聽母親說,他在「一九四二年出生時,就帶著佛珠出世來出家」;他說,因出世時臍帶在頸部盤繞一圈,這就是註定出世來出家的啦! 出家後,修慈法師聽聞星雲法師為弘揚教理,在高雄壽山開設佛學院並任院長,於是他瞞著師父普願法師,遠從台中到高雄上課;沒多久普願法師知道此事後,恐其學習後不回寺,而不贊成修慈前往,並對修慈說,如你一去寺內龐大事務誰來理呢?但修慈法師覺得佛法精進是深入佛門主要課題,最後還是到高雄壽山佛學院學習。 他說,由於初到佛學院以旁聽生身分學習,第二年才成為正式學生;他說,在佛學院三年的課餘時間,在壽山附近的殯儀館為往生者助念,或打理佛學院內務。 他說,終其一生都在協助初建基的寺院開山,從靈山寺寺務到高雄佛光山寺協助開山,及後續隨曉雲法師辦學的開山工作,最後成為曉雲法師最得力的助手。修慈法師說,他對當年在佛光山開山搬砂土、扛磚頭的日子難以忘懷;當時的佛學院院長星雲大師也親自投入其中,這也成為讓所有學生士氣高昂的主因。 修慈法師說,很感念星雲法師對比丘尼的勉勵,也感佩星雲法師對於比丘尼沒有階級尊卑之分,而能與比丘一視同仁;因此,佛光山上的出家眾,都享有公平待遇。 一九六九年廣東籍的曉雲法師擔任文化學院(現文化大學)教授期間,應星雲大師之邀,到佛光山對佛學院學生演講,由於曉雲法師的廣東口音讓很多學生聽起來感到吃力,而修慈法師並沒有因為曉雲法師的鄉音感到不奈,反而覺得當時的曉雲法師氣逸非凡,雖是聽不懂但以半猜的方式體會曉雲法師的演講內容。在曉雲法師演講後,修慈法師即私下再向其請益,久而久之建立師徒情誼。 曉雲法師來台後擔任文化學院教授期間,有很多學生都向他習佛,修慈法師則建議,何妨借用永明寺創辦蓮華學佛園,好讓這些學生有一處專一習佛之處。 於是陽明山的永明寺成為華梵大學創校的發想基地,並成為每年「清涼藝展」的發表空間。修慈法師說,當年永明寺的空間極為簡陋,草創初期修慈法師與信眾重新修繕環境;他說,當年從仰德大道通往永明寺,還是一條田埂路,施工極為不便,很多施主除了當義工,還提供金錢贊助永明寺,讓曉雲法師得以順利佈教;而修慈法師同樣發揮在後續的開山與辦學的工作。 他說,華梵大學創辦之初,為達成以教育宣揚佛法的理想,並與信眾托缽募款、劈荊斬棘,翻山越嶺找遍三十二處土地後,終於在台北縣石碇鄉大崙山區覓得校地,並於一九九三年創立全國第一所由佛教創辦的大學。 也是華梵基金會董事長、華梵蓮華學佛園園長的修慈法師說,在此一過程中,造就了華梵大學。經過多年覓地、托缽募款、施主贊助,這麼多年的艱辛日子,如果沒有「牛」一般的恆常心,是無法成就的。 雷雨過後,遠望山巒依雲,天光映射大崙山坡,這裡就是當年曉雲法師為「文」,修慈法師為「武」而共創的華梵大學。如今曉雲法師雖已圓寂,身為董事長的修慈法師,仍然是樸實無華,且腳踏實地的「憨憨仔做!」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