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姜萍或与韩寒如出一辙,网传姜萍被拘禁
2024/06/30 18:41:27瀏覽591|回應0|推薦3

姜萍或与韩寒如出一辙,网传姜萍被拘禁

 

    ——随笔·五千一百零二

 

  正为耿燎原担心,因网上说他已自缢身亡;而百度「耿燎原」,则发现有人在搜索「耿燎原在不在了」、「耿燎原最后军衔」等等,好像真出事了。

  百度「耿燎原」,则有「总参政治部原主任 男,1954年出生,河南淇县人,1970年12月入伍。历任总参通信部政治部宣传处处长、总参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重庆通信学院政委、总参通信部政治部主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政委」等等。

  我认识耿燎原时,他还是总参通信部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正团)。那年被借调到通信部帮助工作,耿燎原惜我有才,让我写了履历等;后听打字员说,我已被上报,定的是少校正营。

  没成是因太多人惦着我,欲顶包安排自己子女,与耿副处长无关;临了他还劝我别走,说很快就要公布,可我知道自己不是对手。

  那年,他35岁;我36岁,两上《小说选刊》、多次获各种大奖且已好几年。

  耿燎原,挺好的一个人,我还见过他妻子、孩子;他,挺阳光,不知道有什么是想不开的……

  正不知文章该咋写,忽见〈网传“数学天才”姜萍被拘禁〉;我误读、以为姜萍被抓,就搜索,才发现「事态升级!达摩院删除姜萍“数学天才”的称号!负责人为姜萍...」、「数学天才姜萍被围追堵截,17岁的女孩动了谁的奶酪」、「怕了?17岁中专生姜萍宣布退赛,成绩造假坐实了,或被终身禁...」等。不过,我以为姜萍是又一韩寒。

  先请大家读〈网传“数学天才”姜萍被拘禁〉,我再议论。

  数学天才少女惊喜剧变惊悚剧?江苏17岁中专女学生姜萍日前闯进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震惊全网,但姜萍一直未露面,网络传言不断。

  继被爆她在校数学月考仅83分后,又传出是姜萍老师王闰秋借姜萍账号参赛,为此还拘禁姜萍,连北大数学系教授也质疑,吁姜萍出面自证清白。

  澎湃新闻报道,继6月27日涟水县教育体育局就涉姜萍问题进行答复,以及北大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袁新意的“姜萍事件的疑点分析”一文引发关注后,6月28日涟水县人民政府官网“领导信箱”栏新增了多条与姜萍相关的谘询,其中一条内容中提到“当前社会对姜萍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取得预赛12名的成绩普遍存疑”,并希望涟水当地教育部门对” 姜萍的成绩是否是其老师借用姜萍注册的账号进行刷分的结果等情况展开调查。涟水县-领导信箱“回复:“目前正在调查办理,后续我们将及时告知办理情况。”

  此前的6月27日,袁新意在“姜萍事件的疑点分析”一文中进行了“作弊的可能性分析”,其中一种可能是,姜萍的数学老师以姜萍的身份注册另一个参赛账号,用两个账号参赛,以便在决赛中有两次机会读题并答题,以提升决赛成绩。

  “如果姜萍有真才实学,而她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数学的会与不会是非常容易判定的。”袁新意写到,姜萍只需要在网上直播讲解自己初赛的题目是怎么做的,或找3-4个知名的数学教授组织一个正式的数学面试,只需半个时就可以证明她的清白和实力。

  对此,网友回应“为什么不调查其他人,就因为她是一个大专生”、“如果姜萍是985或211学校的,这些闲的蛋疼的网友是不是就没那么闲了”、“这事情愈来愈魔幻了”、“老师用他的身份证注册了多个账号刷题,没想到被一顿操作玩大了?”

  姜萍的账号到底怎么样,不清楚,我清楚的是——连百度百科都说,「杯中窥人,这是1999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题目。当时韩寒根本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举办者得知具体情况后,决定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重新给他单独设立考场……」

  这是同场竞技吗?不是同场竞技,是不是作弊?没有人过问,或许过问也没有用;反正,韩寒出名了。

  姜萍的账号怎么样,没有人知道,反正姜萍也已出名了。而这,难道不是如出一辙吗?

  再,就是「韩寒」居然是韩寒的老子韩均仁的笔名。你有什么办法呢?谁规定老子的笔名不能给儿子做名字的呢?人家就打这个擦边球,气死你!

  你不服气,你上吊。你吵吵闹闹,他名气更大。不是吗?姜萍不也是一样?方舟子质疑姜萍?方舟子有结果吗?没结果的话,能不能说明——是有人请方舟子助炒姜萍呢?方舟子又不是没干过这种事。

  糟?又回到自缢上来了?哎,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你不服气,你上吊。

  哎呀,怎么还扯到上吊?我发誓,我不知道耿燎原的具体情况。我回南京之后,几乎没跟耿燎原联系过,即便知道他升少将、当总参通信部政治部主任,我也没与他联系过。

 

              顾晓军 2024-6-30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9c93f29&aid=18076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