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平民主義民主”與“範式革命”
2021/04/21 17:05:26瀏覽437|回應0|推薦12

“平民主義民主”與“範式革命”

 

    ——讀顧曉軍小說《兵馬俑》

 

  《兵馬俑》,選自《顧曉軍小說(二)》,台灣獵海人出版社出版。

  什麽是“範式革命”?“範式”是一種“理論”。什麽是“理論”?“思考發展成理論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提供非同尋常的、可供人們在思考其他問題時使用的‘思路’。”①並不是所有“理論”都能成為“範式”,“範式”是一般理論形成的“基本前提”,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它是關于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種全新的看法。”②能成為“範式”的理論都是“革命性”的,“其中的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學共同體抛棄一種盛極一時的科學理論,而贊成另一種與之不相容的理論。”③“革命”,都是“顛覆性”的。

  “平民主義民主”,就是能引起“範式革命”的關系人類共同體命運的重大理論,它是關于社會學和政治學的一種全新的看法。相對于“精英主義專制”,“精英主義民主”就是一次“革命”,但並不徹底,“民主”也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因為並沒有突破舊的“框架”——“精英主義”,舊框架即舊範式。

  “範式”是一種“信念”,“精英主義者”相信極少數人的“能力”,“平民主義者”相信大多數人的“智慧”。“精英”也有弱點,于是發明出一套“機制”監督自己,是一種進步,但“精英主義”的弊端無法完全克服,那就是,精英會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自己多謀福利,甚至當仁不讓地統治被統治者。

  《兵馬俑》這篇小說,寫作于2007年8月,起初我並沒有注意到,是在讀顧曉軍《文學散論》時才發現,顧氏本人非常看重、並特別為之撰文《<兵馬俑>成為極品的構件及其他》。

  《兵馬俑》中,我最感詫異的,是主人公的理想,竟然要當“兵馬俑”,還說“男人,都應該這樣”,男人,不是都該追求“出人頭地”嗎?尤其令我不解的是,作家本人的理想,竟然也是要當“兵馬俑”,“就做個中國文學的兵馬俑”,還說“此生別無他求”④,此生,不是都該追求“出將入相”嗎?“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怎麽連向往都不向往了?

  “一將成名萬骨枯”,自古以來,不論官方、還是民間,正史、還是野史,宣揚、記載的都是“英雄事迹”、“英雄傳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將”就是“精英”,“千軍”就是“平民”,不論精英、還是平民,信奉的都是“精英主義”。

  那什麽是“平民主義”呢?用“平民主義民主”創始人顧曉軍的話來講,通俗地講,就是“百姓意識”⑤,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不論“一將”、還是“千軍”,視彼此都是“一兵”。

  《兵馬俑》的故事很簡單,是作家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⑥,一個父親,為了保護孩子,失手打死了人,锒铛入獄,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夫妻兩個向孩子隱瞞了真相,直到孩子長大成人……《兵馬俑》的立意很不簡單,這樣的父親何止千千萬萬,任勞任怨、忍辱負重,他們處于社會底層,供養上流,他們是平民,他們也是人類共同體的基石。

  小說中,有一處寫到了“國民劣根性”,“兵馬俑”父親帶著妻子女兒外出,“剛上車時,給周圍的人,都發過煮雞蛋;大家夥,樂得還他些笑。唯幾番掃著滿地雞蛋殼的乘務員,偷偷地翻他的白眼。”翻白眼,偷偷地翻,公開地翻,不就是市民對待農民、知識分子對待工人農民的態度嗎?筆者本人,曾在貧困山區工作過一年,深知這類“劣根性”不過習慣使然和缺乏教育的結果,在農村,廣袤的土地上,地廣人稀,若不隨地吐痰,反倒不自然了,但在城裏,地少人多,水泥地板不吸收,就得到處預備垃圾桶。

  小說中,還有一處寫到了類似過去的“鄉紳自治”,“兵馬俑”父親被判刑,為了女兒,他寫信要妻子燒掉自己的照片並改嫁,妻子燒掉了照片但沒改嫁,“而是跑遍了村裏、村外,挨家挨戶地跪求:無論如何,千萬別讓我女兒知道他爸的事。周圍十裏八鄉的族長們,都感動了,發話道:不許說!誰家的孩子說漏了,掌大人的嘴;大人說漏了,掌老人的嘴;老人說漏了,掌族長的嘴。善良的人們,就這麽用善良的欺騙,維護著孩子的成長。”十裏八鄉,熟人社會,沾親帶故,不需明文規定,自能形成秩序,家有家長、族有族長,禮尚往來、親疏遠近。筆者本人,曾在參加一位長輩的葬禮時,深刻體會過這種“自組織”的力量,效率極高、井井有條,平素有矛盾的家庭或個人都相處融洽、十分和睦,絲毫看不出他們之間的裂痕,很難想象不久之前他們還在為了財産之事大打出手,窩囊的長兄因輩分所在也出來講話了、主持局面,沒有人不聽他的,衆人合力、齊心協力。所以,真的沒有必要過分哀悼鄉紳階層的消失,就像河床,永遠都在。

  這樣的“兵馬俑”父親,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好不容易出獄了,“眼看快要到家了,兵馬俑卻止住了腳步。”“他決定:暫不回去。在附近租間披子房住下,打工、掙錢,為女兒的成長,多出點力;而後,再回去。”“當他知道:女兒,剛考上大學;家裏,很窮……他,就悄悄地打了兩份工。”就在打算寫這篇文章的前一晚,我從外面回來,已經十點多了,我看見前邊一個身影,個子不高,吃力地推著他的售貨車,他就住在我的樓下,每天很早出去,在學校門口擺攤,他也是一個“兵馬俑”父親,我就想:假如是“平民主義民主”的時代,他還會這麽辛苦嗎?我曾不止一次親眼見到小攤小販們四散奔逃、城管手提大棍棒從車上下來,那情景、簡直令人萬念俱灰,荒涼、蒼涼,“兵馬俑”父親們是在以怎樣卑微而頑強的姿態存在著?

  小說的結尾,父女相認,女兒很傷心,父親為哄孩子高興,要扮“兵馬俑”,“‘爸爸,我來!’女兒,搶著、披上報紙畫的铠甲、貼上兩片胡子、手持一根木叉,惟妙惟肖地扮著兵馬俑。這一家人,又有了笑聲。盡管,這笑聲,有點慘淡、有點淒然。”我曾聽過一場講座,引《海公案》⑦中對富人的評價,“古稱為富不仁,汝家巨富,未必全無過也。縱然施恩于人,亦有不到之處。”才知道,“為富不仁”是真有道理的,因為“仁者”不忍也。美國新科總統特朗普,就是個典型的“巨富”,接受采訪時,他妻子說“白宮”是他們住過的最小的房子,看特郎普的表情,好像還挺委屈。不論“精英主義專制”還是“精英主義民主”,富人享受富貴,都心安理得,但假如是“平民主義民主”的時代呢?我在想:總統與民衆的關系,是否該像“兵馬俑”父親與子女一樣呢?

  “精英主義”時代,“精英”在上,“平民”在下,“精英”與“平民”是兩個階層,上行下效,“精英”意味著“功成名就”;“平民主義”時代,“精英”在前,“平民”在後,“精英”與“平民”是同一階層,前赴後繼,“精英”意味著“率先垂範”。“精英主義”如同“日心說”,平民圍著精英轉;“平民主義”如同“地心說”,精英圍著平民轉。

  “革命是世界觀的改變”,“範式一改變,這世界本身也隨之改變了。”⑧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如同天體運行的規律,並不會因“地心說”或“日心說”而改變,改變的是人對自身及世界的認識,“兵馬俑”父親不會說什麽豪言壯語,只會很樸素地從常識出發,“男人,都應該這樣:為了自己的國家、女人、兒女,時刻準備著,去出征、去征戰……或是戰死、或是回還……那,就是命!”“你看那成片、成片的兵馬俑,千百年來……老百姓,不都是這樣?”筆者本人,是信服這樣的觀點的,因為筆者本人的父親和丈夫就是這樣的“兵馬俑”,他們默默無聞、甘心奉獻,認為男人、就應該這樣。那麽,這樣的男人,該被如何對待呢?“精英主義”標準之下,他們是“草芥”“炮灰”“失敗者”;“平民主義”標準之下,他們是“英雄”“脊梁”“成功者”。

  小說結尾,女兒模仿爸爸,扮著“兵馬俑”,作家顧曉軍在《文學散論》中解析,“暗示百姓意識的傳承”,“從古到今,任何形式的社會,不可能人人當官,總有人要做老百姓。而老百姓中,也總有人要為國家、女人、兒女出征、征戰……”⑨如今各行各業,都是鼓勵“冒尖”“出人頭地”,忽略“善良”“踏踏實實”,“平民主義”,無疑將“逆社會主流思潮”。“精英主義”其實殘酷,競爭無情、優勝劣汰、馬太效應;“平民主義”充滿溫情,各安其分、各盡其力、各取所得。北歐丹麥,人間天堂,高稅收、高福利,一個富人說,“我願意繳稅,因為我不想在路上看到窮人。”另一個富人說,“這不是財富的問題,而是立場的問題。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幫助能力較差的人。”⑩“平民主義民主”的初級階段,就應該這樣吧?!

  注釋:

  ①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第8頁,遼甯教育出版社1998年。另參考本書第一章“理論是什麽?”重要觀點如:“被稱為理論的作品的影響超出它們自己原來的領域。”“我們以為我們對世界知道些什麽——我們用以思考世界的理性框架——實行著巨大的權力。”

  ②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15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③《科學革命的結構》第5頁。另參考本書第一章“緒論:曆史的作用”和第二章“通向常規科學之路”,重要觀點如:“或許科學並非是通過個別發現和發明的累積而發展的。”“常規科學——大多數科學家不可避免地要在其中花費他們一生的活動——是基于科學共同體知道世界是什麽樣的假定之上的。”“科學家往往要壓制重要的新思想,因為新思想必定會破壞常規研究的基本承諾。”“常規科學一再地誤入迷津。”“科學革命顯著的範例,是那些在科學發展中以前一直被稱為革命的著名事件。”“對這些專家們來說,新理論意味著支配常規科學原來實踐的許多規則要發生改變。因此新理論必不可免地要對他們已經成功地完成了的許多科學工作加以重新審視。”“它們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堅定的擁護者,使他們脫離科學活動的其他競爭模式。同時,這些成就又足以無限制地為重新組成的一批實踐者留下有待解決的種種問題。凡是共有這兩個特征的成就,我此後便稱之為‘範式’。”“取得了一個範式,取得了範式所容許的那類更深奧的研究,是任何一個科學領域在發展中達到成熟的標志。”“而一種範式通過革命向另一種範式的過渡,便是成熟科學通常的發展模式。”

  ④⑤⑨見《<兵馬俑>成為極品的構件及其他》。

  ⑥百度顧曉軍《我的<兵馬俑>與<小說月報>》。

  ⑦清代公案小說。

  ⑧《科學革命的結構》101頁。

  ⑩微信文章《世上有天堂,天堂在丹麥。看完丹麥,人驚呆了》。

 

             貞雲子 2016/12/1

劉麗輝:作者系顧門弟子、北大博士、雲大文學院教師,曾用網名:貞雲子。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9c93f29&aid=161753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