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只要有光,我就能長 ---轉貼
2008/01/05 12:15:01瀏覽452|回應0|推薦4
只要有光,我就能長
 有所幼稚園,採行融合教育,堅持要收發展遲緩兒童,卻年年額滿,更有媽媽一懷孕就來登記排隊。魅力何在?
文/張曉卉
2006.03.29

 受到少子化浪潮衝擊,台灣大多數幼稚園托兒所得挖空心思來招生。

蒙特梭利理想園幼稚園隱身在台北市某個巷內,毫不起眼、內部裝潢更是簡樸,並從不做招生傳單,雖是雙語教學,但教的是「國、台語」,沒有娃娃車、不供餐,家長必須親自接送還得自做便當。

並且,明白告訴家長,除了蒙特梭利教學,還採「融合教育」,換句話說,幼稚園有收各種發展遲緩的孩子。如果想讓孩子就讀,「抱歉,家長務必先來參觀才能登記」。

這麼龜毛,蒙特梭利理想園幼稚園依舊吸引許多父母慕名而來,至今還有四年前(91年)來登記的娃娃還在等候名單上。阿扁總統千金陳幸妤也是排隊輪到才讓金孫趙翊安得以入學。

但有些父母只是來參觀,便感動得流淚,更堅定要自己小孩來念理想園。

「融合教育」已成為世界主流
簡單地說,融合教育是把一般兒童與發展遲緩的孩子編在同班,一起上課學習,透過老師的帶領,進行不同層次的互動與教學。

早年,6歲以下、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多半是送到教養院或到啟智中心、兒童發展中心學習,然後銜接到國小啟智班、啟聰班等特殊班級上課。

長久區隔一般孩子與遲緩兒的結果,可以從現在一些大人的言行看出來。
不少父母抗議學校收發展遲緩兒童,認為會「拖累全班的學習表現」,還有老師要念普通班的遲緩兒家長向其他家長道歉。

「有家長送孩子來念,過一兩天又氣沖沖把孩子帶回家,說『我家小孩不要念啟智中心』!」投入台灣早療三十年,在慈母幼稚園實行融合教育的甘惠忠神父表示。

如今,融合式教育已漸漸成為世界教育方式的主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表聲明,各國政府在教育政策或立法上,應採取「融合教育觀念」,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應讓所有學童在普通學校就讀。

愈會吐的孩子愈要收
「理想園」在18年前成立時就採取融合教育。50個學生中每年平均收5~6位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

三月某個星期二早上,走進理想園,聽不到一般幼托園所常有的童聲喧嘩,整體氣氛安靜愉快,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情忙著。

理想園不分班,用混齡、小組個別化教學方式,有上百種學習內容供孩子自由選擇。

無論那個孩子,就算是遲緩兒童也一樣,當他選擇做一件事,就必須為自己選擇負責,包括把物品從教具櫃拿出到最後收拾歸位。

兩間大教室裡,有孩子專心拿沾滿泡沫的海綿刷桌子;有的正練習用刀把紅蘿蔔切小塊再用牙籤串起排好;有兩個女生在拼世界地圖認國家;有個小男生今天選插花,正忙著選花剪枝……,老師視每位孩子的發展需求給予引導。

7歲、中度發展遲緩的阿文,正從盒子拿出「ㄕ」拼「書本」的注音;4歲、重度發展遲緩的宣宣(化名),智能只有約幾個月嬰兒程度,她弄亂了一個小女孩堆好的積木,小女孩看看宣宣,說了句「請不要拿我的(積木)」,撿起積木繼續做。

5歲、長得俊秀白晰的阿德是動作不良型腦性麻痺兒童。他腿綁沙袋、坐在小椅子,歪著頭、努力用不聽使喚的右手握住桌上的布條,拉向另一邊。有個大班年紀小女生經過,看到阿德鼻涕、口水滴滴答答往下淌,跑去抽了兩張面紙幫阿德擦拭,然後就走了。「阿德,好棒,你已經拉一半嘍,加油!」老師走過來鼓勵他,阿德笑了。

過一會兒,阿德在老師協助下坐上自己專屬的三輪車,按了溝通版「喝水」,老師用小鋼杯水餵,走過來一位小女生說,「老師,我想餵阿德喝水」。

「阿德,你願意讓欣宜(化名)餵你喝水嗎?」阿德點頭,老師教欣宜一手拿鋼杯對好阿德的嘴,一手拿小毛巾墊在下巴,阿德慢慢喝完,向欣宜點頭並按下「謝謝!」
在理想園,這一切做得自然,沒有小朋友因為阿德動作不便而大驚小怪或排斥他,連小翊安也會幫阿德擦臉、擦口水,為阿德加油打氣。

「孩子的行為都是從模仿大人學來的,老師們從言行中作給孩子看,創造了友善、接納的環境,」園長吳玥玢說,理想園18年來從不挑學生、沒有拒收過發展遲緩兒童。

鋼琴家蕭雅雯的女兒逸華是重度發展遲緩的孩子,七年前逸華3歲時曾到一所知名幼稚園上學,半年後園方卻以家長抗議為由請逸華轉學。收到理想園入學通知,媽媽告訴園長逸華雖4歲但還不會走路,且在陌生環境會一直嘔吐。「沒關係,孩子愈會吐、愈要收留,」吳玥玢表示。
理想園的老師們努力讓遲緩兒童和別的小朋友做同樣的事情。

老師想盡辦法教逸華自己掛外套、放便當,還專程跑去天母瞭解、學習逸華的復健課程,以便在理想園也同步進行。
有天中午,蕭雅雯去接女兒,看到整個園上演空城計,留守老師說孩子們到大安森林公園去了。「逸華連站都站不好,怎麼去?」正納悶心急時,遠遠看到老師孩子們浩浩蕩蕩出現在巷口,中間夾著一輛小拖車,逸華坐在裡面,就這麼被老師、小朋友拖去玩。還在公園草地上鼓勵逸華和其他人一樣抱住一棵樹,誘導她站起來走路。「這是多大的心意,」蕭雅雯滿心感激。


孩子比大人寬容
從融合教育,普通孩子認識了遲緩兒童,學會接納並給與協助;發展遲緩的孩子也從普通孩子學會互動,熟悉正常社會運作。

吳老師說,當孩子問:「他怎麼了?」老師只需把發展遲緩的實情告訴他們就可以了。

如果有孩子問老師:「為什麼他(自閉兒)會打人?」老師說:「就像你會感冒一樣,他身體裡面生病了,只是我們看不到。」

孩子之間也會有他們自己解釋與處理事情的方法。
比方有小小孩問大一點孩子,「為什麼阿德會流口水?為什麼他不把口水吸進去」?大孩子說,「因為阿德生病了,嘴巴閉不緊啊。」小小孩繼續問,「那他什麼時候會好?」「他不一樣,好不了。」聽到這些,總令人驚異孩子的包容力比大人寬厚太多。

「讓遲緩兒在社會上自在生活,」從事特教多年、前第一兒童發展中心老師易曼點出融合教育的好處。

吳玥玢老師特別提醒遲緩兒的父母,要為孩子奮力爭取該有的早療。不管孩子到幼稚園上課、到醫院或發展中心做治療,別抱著「有人願意收我們就好了」的被動消極態度,多和老師、治療師溝通,討論怎麼配合可以讓孩子更進步,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就像阿德,雖然動作不便,卻非常聰明,好好教他,幫他建立自信,他有可能是第二個孫嘉梁(腦性麻痺的台大數學碩士),」吳老師說。

吳玥玢長年堅持融合教育的理念已得到迴響。經常有學生家長送點心水果來;從理想園畢業的孩子,上了小學還經常跑回來幫忙。

吳老師欣慰地說,「我有個(理想園)孩子成績可以上台大,他卻選擇去念台北教育大學特教系公費生;另一個孩子今年甄試上了台大護理系,在自傳裡提到,因為小時候在理想園接觸到發展遲緩的同學,埋下她想念護理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你想,這是多大的回饋。」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220594885&aid=151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