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9 00:41:07瀏覽5422|回應1|推薦20 | ||||||
虎麟前記 ~ 又是深秋雙十 旗正飄飄的時序 ~ 中華民國的生日 --- 國慶又到來 ~ 小時我們都稱十月是"燦爛"的月份 ~ 小孩兒多半因它放假多(國慶 光復節 及蔣公誕辰日) 上課少 ( 搞不好 阿兵哥要練習閱兵來踢正步 ~ 還要借教室住它個一星期ㄋ ) 真爽ㄚ ~ ~ 今年國慶照理說"改朝換代"啦 ~ 大多數的朋友會歡度"國恩家慶"這個日子 ~ 惟 ~ 日前接連兩三個颱風讓許多百姓被"吹"的趴下不起 ~ 再加上多年"不景氣失業" "物價高漲"的日子太不好過 ~ 近年更加上"全球性金融大危機" ~ 看來是"苦日子"一眼望無底啦 ~ ~ 既然今人現世令人"斷腸" ~ 不如讓吾人放開當下 ~ 回顧國慶的來由 ~ 想想咱們是怎得"迸"出來的吧 ~ ~
打響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第一槍〞的工程八營舊址紀念碑。
起義門(原武昌中和門) 當國父領導革命黨人在廣東、廣西、雲南一帶起義時,宋教仁、陳其美、譚人鳳,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積極策動起義。當時在湖北、湖南有孫武的共進會,是同盟會的主流。另外一個是蔣翊武的文學社,參加文學社的大部分是駐在武昌附近的新軍。三二九廣州起義失敗後,同盟會員譚人鳳建議共進會與文學社合併,共同起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同盟会会员合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熊秉坤 (1885-1969 新建陸軍第八鎮第八營(工程營)當兵) 一般以為熊秉坤是武昌起義第一槍的發起人,孫中山在所著《建國方略》中也稱「熊秉坤首先開槍發難」。但是歷史學家馮天瑜教授考證後認為,共進會會員程定國開的第一槍。 ~~~~~~~~~~~~~~~~~~~~ 武昌起義
1.時間:西元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年) 陽曆10月10日 (農曆 8月19日) 2.地點:湖北省武昌市 3.導火線:四川保路風潮 1911年6月1日保路同志会成立
自西元1895年首度廣州起義至1911年廣州329黃花岡之役,革命黨人已起義十次,勢力漸由南方往長江流域推進,十次的起義多半失敗,但聲勢越挫越勇,在黃花岡之役中喪生近百位革命同志後,同盟會仍繼續計畫下一次的起義。 武昌起義導火線始自四川保路風潮。起因於四川紳商聯合出資興建四川到湖北的川漢鐵路,辛亥年(1911)農曆四月,清政府下詔鐵路收歸國有,郵傳部尚書盛宣懷伺機向英、德、法、每四國銀行團借債修路,川漢鐵為抵押品之一,引起四川紳商極度不滿,在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後,開始罷市、請願,清政府則強力鎮壓,引發民眾不滿,革命黨人則亦趁機鬧事,欲將保路風潮擴大。 當風潮日起雲湧之時,清政府開始調派四川及湖北軍隊,前往四川成都鎮壓,湖北武漢一帶,給準備在湖北啟示的革命黨人一個大好機會。然而剩下的清吏與黨人則分別進入高度的警戒狀態,因為市面上流傳『八月十五殺韃子』(韃子指滿清)的流言,更使清吏決定實施戒嚴,連中秋節慶賀活動亦提早舉行,革命黨人則只好將舉事日期延至八月十八,但因清廷防備甚嚴,甚至又有幾位同志被逮或槍殺,革命機關亦被破獲、名冊被搜,時至十九日(陽曆十月十日),武昌城風聲鶴唳,人心惶惶,工程第八營之黨人總代表熊秉坤在子夜十二時放出第一槍後,武昌起義全面展開。 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 二日後,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陸續告捷,便懸九角十八星的革命軍旗,後待長江流域以南各省陸續響應後,以南京為首都,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誕生。 武昌起義日,十月十日便是今中華民國國慶日的由來。 ~~~~~~~~~~~~~~~~~~~~~武昌起义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进会和文学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武昌起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起义背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激进革命主张被更多志士仁人认同。1900年7月,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组织自立军,拟在长江沿岸武汉等五地同时发动勤王起义。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导人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继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激烈。 前期准备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起义经过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发生保路风潮成都血案,激起骚乱。清廷为扑灭保路风潮,派出渝汉铁路督办、钦差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协助四川清军镇压。湖广地区(湖北湖南)革命党人见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开始策动在武昌和长沙伺机起事。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谭人凤等人的推动下联合,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9月24日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发动起义。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开始加强警戒,并宣布八月十五不放假。另外,9月28日湖南共进会领导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0月9日,共进会领导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文学社领导蒋翊武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武昌小朝街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被斩首。蒋翊武逃跑。10月9日起义计划落空。 10月10日白天,清军警大肆搜捕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下令军营官兵一概不得出营,并晓谕党人自首。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熊秉坤情急之下被迫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后起义士兵推举,吴兆麟被为临时总指挥,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缴获步枪两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第十五协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陆军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澂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覆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另,端方率湖北新军第八镇第十六协第三十一标及三十二标一部入川镇压四川起义,至四川资州,11月27日新军哗变,端方为军官刘怡凤所杀。 阳夏保卫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震惊了清政府,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撤销瑞澄职务,命他带罪立功,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停止永平(今河北卢龙县)秋操,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14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三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 面对这一形势,湖北军政府于10月15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阳夏战争”、“阳夏保卫战”、或汉口、汉阳保卫战。 在这41天之中,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先后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故阳夏保卫战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中华民国政府至今仍以该事件的发生日期10月10日为国庆,每逢该日均有一定规模,如烟火、阅兵、游行等庆祝活动。 延伸閱讀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