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08 00:03:36瀏覽482|回應0|推薦10 | |
憶念華欣文化中心艱苦歲月 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在中國文化大學服務的那段日子,以及後來奉獻一生給華欣文化事業中心的寶貴光陰。 就是在六○年代初期,由於在海外參與中國國民黨的黨務關係經常回國開會,而且得識許多黨國俊彥,其中包括時任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趙聚鈺先生。 他當時是蔣經國行政院長任內最信任的內閣閣員,和蔣經國親如兄弟言聽計從。為了全心全力投入服務榮民的事業,幾次有高升機會他都予以拒絕,甚受朝野欽敬和同志們的尊重,所以每次中央委員選舉,他都得以高票當選。 那一年中國國民黨在陽明山中山樓舉行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我以加拿大的代表身分參加,趙主任委員請我單獨吃飯,並簡略介紹輔導會相關業務。他同時強調國際宣傳及榮民事業發展的重要,並告以已成立「華欣文化事業中心」統籌辦理,並請從德國學成歸國的蔣經國二公子蔣孝武擔任主任專司其事,所以趙主委就徵求我加入華欣團隊的意願。然而我當時正擔任中國國民黨駐加拿大總支部書記長的職務,並且還兼辦加西黨報新民國報的報務,所以就當面稟報目前難以接受。 事隔不久,我決定返國服務,乃在時間允許之下,答應到華欣去擔任副主任職務,而此時中心人事已有相當大的變化。原來的兩位副主任都因為另有生涯規畫先後去職,其中之一是中國文化學院的鄭貞銘教授,現在是台灣新聞界的元老。另外一位是王慶麟兄,後來到聯合報去擔任副刊主編,也就是筆名「瘂弦」的詩人。他們兩位後來都成為台灣文化教育界的名人,他們雖然離開了華欣,但是在政策和文化路線上卻經常給我提供幫助,令我多年後還感激難忘。而蔣孝武(如右圖 )不久也轉到中國廣播公司擔任總經理的職務,直到一九八一年六月,趙主任委員因肺癌在美病逝,華欣文化中心董事長韋德懋先生找我懇談數次,提及中心基礎已稍具規模如何再努力發揚光大才是重要的工作,董事會同仁都認為中心主任一職我乃不二人選。因此我乃辭去中國文化大學兼職,專心投入我深愛的教育文化工作,在蔣孝武前主任留下的根基上繼續發揚光大,開創我事業的第二春。誰知這一做就是二十四年,直到退休為止。但是他也始終末辭華欣文化事業中心的常務董事一職,他常常對我說,華欣是他事業生涯的開始,他對華欣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在他去職之後,凡事有求必熱心協助。而年終尾牙也必以常務理事身分親臨現場與同仁歡聚,直到突然辭世為止。 華欣文化的董事會陣容非常堅強,也許是為了輔佐蔣孝武 的開創事業,董事網羅了輔導會重要的長官,董事長由輔導會德高望重的副秘書長韋德懋擔任之外,其他常務董事包括中國廣播公司 總經理蔣孝武、榮民工程處處長嚴孝章、副秘書長劉慶生、人事處處長王雨生、總務處處長唐建華、黃復興黨部書記長黃威中將、立法院立法委員李志鵬等,常務監事則由會計長吳信擔任。 因此,當唐建華處長在臨時董監事會議中提名我以常務理事出任華欣文化事業中心主任後,獲得全體同仁的鼓掌通過。第二天除了「榮光周刊」頭條新聞標題之外,各大報也均有詳細報導。我也循例親自拜訪時任輔導會主任委員的鄭為元上將及蔣孝武表示謝意。 經過與韋德懋董事長數度磋商,乃決定將「華欣文化」的宗旨定位於服務榮民及國際宣傳為目的,同時並加強印刷優良書藉以提升社會的進步。 韋董事長除了主持一周一次的中心會報之外,一切業務都讓我放手去做,令我有充分的揮灑空間。我們推出了知名外交家新聞學者董顯光的日記「萬年長青」,他是蔣中正總統的英文老師,後來被蔣中正的佈道牧師周聯華發現日記中有許多聖經上的道理值得推廣,因此就親自打電話給我要求自行加印,我當即將版權免費轉讓。 另外,葉蘋教授的「天地悠悠」是紀念其先夫胡宗南將軍的生活散記,也都獲得一版再版。其他如:金石書法家的「王壯為書法集」、李奇茂大師的大畫冊、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和名教授臺靜農的「六一之一錄」書畫冊,都是當年文化界的經典之作。 當年在台的瘦金體書法專家只有莊嚴,和殷虛文字專家董作賓教授,我每次邀稿必是親自登門拜訪並蒙賜以佳作:如莊嚴寫的「天上有機奔月,人間無地埋憂,浮家竟成久客,幾時夢回幽州。」臺老師更賜以東坡的百字詞。 我們還成立華欣文藝工作者聯誼會,登記參加者有軍中及退除役知名作家三百餘人,軍中作家三劍客朱西寧、司馬中原、段彩華均曾擔任重要職位。 由於雜誌刊物在社會各階層的重要性,我將原來發行五萬份的榮光周刊擴大到五十萬份,並發行「成功之路」畫刊,委由幹校畢業的畫家孫康及知名詩人黃庸廉主編,鄧文來、張默、尹雪曼、夏楚、朱秀娟、晨曦及丹屝等都是經常的供稿人。 由於華欣的特殊關係,也引起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鼓勵,當年的中興紡織公司董事長鮑朝橒及夫人周音喜,每年都提供一百萬台幣委託華欣設立中興獎學金嘉惠榮民子弟。 在鄭為元將軍主掌輔導委員會時,韋董事長與我為求長治久安,蒙將軍協助,與統一企業合作興建、今尚沿用的華欣文化大樓,如今的收入更能協助上百名退伍軍人之轉業。但當年協助創業之士多半已歸道山,往事歷歷能不令人唏噓。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