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冰子/ 傘
2012/01/12 15:14:26瀏覽49|回應0|推薦1

下雨了,我撐著傘走在上海的一條小街上。雨點在傘頂上滴滴溚溚地跳著舞,望著面前許多傘的行人,我有了一種特別欣快的感覺。這麼多年來,在美國雨天時,我總是開著車駛過街道,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多人打著傘走在街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傘,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在雨中拼湊成了一張鮮豔的圖案,而我手持的那把藍色雨傘成了其中一部份。在我前面走著的是一對情侶,兩個人合撐一把花傘,男的緊緊地抱著女的肩膀,生怕雨水滴到她,他自己的肩膀卻露在傘外,白襯衫衣袖已滲透,他們邊走邊說著話,不時地發出笑聲,雨水的打擾,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情緒。小小的一把傘使他們靠得更緊,小小的一把傘成了溫暖的天地,他們忘掉了潮濕和陰冷,心中充滿了燦爛的陽光。 

在年輕的大學生時代,我和老伴也有過這種快樂的情景。上海的夏天,常常有突然來臨的雷陣雨,淋得路人渾身濕透。細心的她常常帶把陽傘,那是為了遮住烈陽,雨天卻成了雨傘。要不是那場傾盆大雨,靦腆的她不會和我那麼貼近,我也沒機會將她抱緊。傘使我們愛情進了一層。 



我撐著傘在雨天中行進,想起了許多傘的故事。記得小時候,常常丟了傘,背了書包淋著雨回家,書包裏的課本和作業本被水浸爛,第二天怕老師訓斥。便藉口“賴學”在家,想不到媽媽已連夜將浸濕的紙張一張張烘乾,和藹地囑咐我,快背了書包上學去吧。那時候用的是油紙傘,和同學“打仗”,當作“武器”,一戳便破。媽媽就替我買了油布傘,這種油布傘外塗桐油,傘柄、傘骨是竹頭做的。非常結實笨重,不用擔心一戳就破了。 



現在已見不到油紙傘和油布傘了。而是形形式式的布傘,塑膠傘。傘柄也不是竹做的,而由不銹鋼絲等替代。傘是中國人發明的,據說一千多年前,中國人已經使用傘了。那時候,用傘表示身份地位。傘被用於官儀,按照官階大小,用不同的顏色和尺寸,稱作“羅傘。” 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又稱“華蓋”,表示“蔭庇百姓”。九鄉三公用黑傘,三品以上官員用青傘。我們在許多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如秦始皇的陵銅車馬中的“華蓋”,氣勢恢宏。但是傘主要還是用在遮陽、擋風、避雨。為百姓所用。在唐朝,日本派到中國學習“留學生”(遣唐使)五百餘人,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回日本,其中包括了制傘的技術。英國商人漢努威在1747年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的油紙非常方便,就帶回英國,想不到雨天使用時,遭到男人嘲笑辱駡,認為用傘遮雨違背天意,對抗上帝意旨,大逆不道。但是雨傘卻有好處,到了十九世紀,已成了英國的生活必需品,不少紳士,手提陽傘,成了一種榮耀。 



看來,古代中國人發明的東西真不少。怎麼現在就不多了,這不得不引人深思。我在世博會的中國館裏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中國館如何展現我國的創新發明?除了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世界上首屈一指外,中國館裏沒有其他展示了。我們的仿造能力很強,一學就會,一看就懂。但創新發明,泛善可陳。一把小小的傘九千年來應用至今,功不可沒,我們為老祖宗的聰明創造而驕傲,也為自己這一代的落後而羞愧。 



答案也許從幾張照片上得到啟發。一個中國官員在雨中視察工地,身後一個扈從替他打著傘;一個中國小學的校長在講話,一名戴著紅領巾的小女孩替他撐著傘,這樣的照片到處可見。而我們又看到美國總統布希和俄國總統普京在雨中各自為夫人打著傘;英女王在雨中獨自打著傘,立在牆前……。傘是“華蓋”,還是百姓的用具,成了一個焦點。反映了不同的社會。一個民主的社會,才有自由活躍的思想,才有創新發明,無數歷史事實已經證明瞭這個道理。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wacan&aid=602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