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峡两岸海内外400多位華文作家“共享文學時空”
2011/12/04 20:58:03瀏覽258|回應0|推薦1

 .(廣州暨南大學訊)2011年11月23上午,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和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合作舉辦的“共享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在我校大禮堂隆重開幕,來自海峽兩岸四地及海外30多個國家的400多位華文作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研討“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副會長趙陽、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廣東省副省長招玉芳、我校校長胡軍等領導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這是海峽兩岸文學團體首度合作舉辦的大型文學研討活動。會議得到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中國作家協會支持。
   
趙陽副會長在講話中表示,研討會規模空前,是兩岸文學界的一件大事、一次盛會,研討會以“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為主題,富有時代感,更富有文化意義。

趙陽副會長稱讚遍佈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為中外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他說,華文文學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得到海內外讀者和學界的廣泛關注。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斷加深和擴大,全球範圍內的“中國熱”、“漢語熱”持續升溫,這種獨特的機遇為世界華文文學的創作與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
   
趙陽副會長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今天中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位,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節點上,中國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繼續保護好中華文化並將它發揚光大,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這是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責任與神聖使命。他寄望海內外華文作家為完善中華文化的開放格局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希望研討會進一步總結世界華文文學創作和研究的寶貴經驗,進一步總結世界華文文學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為推進和提升世界華文文學的整體創作水準和研究水準,為世界華文文學的繁榮和發展盡一份責,發一份光。
   
趙陽副會長還歡迎海內外華文作家有機會到中國西部西藏、新疆、雲南、貴州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深入生活”,感受西部雄渾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致辭中表示,來自兩岸四地與海外的華文工作精英歡聚羊城,探討加強海峽兩岸華文文學界的溝通與瞭解,促進交流與合作,推動華文文學走向輝煌、走向世界,這是世界華文文學的一件雅事,華文文學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伴隨先輩們的足跡在全球廣泛傳播,吸收了外國文化的優秀成果,成為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地綻放的奇葩,而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精神家園,是維繫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兩岸交流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兩岸同胞增進瞭解、融洽感情的重要途徑,是凝聚兩岸同胞意志、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希望各位從事華文工作的工作者,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兩岸交流,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招玉芳副省長代表廣東省人民政府對海外華文作家表示歡迎。她說,廣東省委、省政府歷來重視海外華文宣傳工作,針對海外僑胞傳承中華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對僑務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發揮海外華僑華人的資金、人才、網路、人脈及省華僑文化積澱深厚的優勢,大力支持海外僑胞開展傳承和傳播中華文化活動,努力推進僑務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提升南粵文化在海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使廣東省成為全國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和華人華僑文化交流中心,為建設文化強省作出了重要貢獻。她衷心希望廣大海外華文作家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瞭解嶺南文化,感受幸福廣東,並結合廣東特有的海外優勢和僑鄉優勢,創作出更多反映華僑華人及廣東題材的精品力作,大力推廣和弘揚嶺南文化,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胡軍校長在致辭中表示,暨南大學是第一所由中國政府創辦的華僑學府,建校105年來,學校堅持“宏教澤而系僑情”的辦學使命,秉承“忠信篤敬”的校訓,以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為己任,大力開展華文教育傳播中華文化,已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以及華僑華人社會和港澳臺地區培養各類人才20余萬人。近幾年,學校的綜合辦學實力穩居全國高校前列。目前,學校在讀的港澳臺和華僑華人等海外學生總數超過11000多人,來自世界9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香港、澳門、臺灣學生數量均為全國高校第一。暨南大學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港澳臺僑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業已成為港澳臺僑學子赴內地求學深造的熱門高校。海外的暨南學子常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形象地概括了暨南大學生源之廣泛和校友在海內外的重要影響。

作為這次文學盛會承辦方,胡校長同時表示,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的暨南大學,願意為海內外華文作家與學者提供更大的學術空間和交流平臺,共謀世界華文文學的繁榮發展。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王列耀指出,世界華文文學把我們的文心貼的更近,把我們關懷天下的目光放得更遠,我們分享中華文化與華文文學的榮光,也面對時代機遇與挑戰,以華文文學聖潔的形式,捍衛人類精神的健康和心靈的高貴,共同作出無愧於我們偉大民族的文學貢獻。
   
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會長莊延波認為,全球的華文作家一起心連心、手攜手,共同發揮偉大的文學力量,讓世界充滿愛與和平,在生命中有歌、有詩,在生活中有愛、有美。

據悉,此次研討會為期一周,主辦方還將組織與會代表參觀黃埔軍校、中山紀念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等廣州辛亥革命史跡,並赴福建參觀考察。(新聞中心)

共享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廣州宣言

值此全世界華文作家共同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西元2011112225日,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和世界華文作家協會聯合主辦 “共享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來自五洲四海的400多位文朋詩友、舊雨新知,得以相聚于歷史文化名城廣州,共閱滄海,共話桑麻,具有特殊的意義。華人華章,越山水以探源;文化文學,跨中西而架橋。這次會議,是適時順勢的華文文學界的節日,也是識越前規、增進認同的平臺。

百代騷人墨客,吟不盡秦月漢關;當今華文作家,締書緣脈繼炎黃。基於海內外華文作家對百年憂患和共克時艱所提供的精神資源的珍惜,鑒於全球化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當下經驗的累積,我們在廣州發表對於世界華文文學的共同意見,供海內外廣大同好分享:

——把握世紀脈動,弘揚中華文化,是實現世界華文文學創新發展的優先方向。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多樣性中歷史悠久、積澱深厚、崇文尚德的優秀文化之一,並以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休戚與共的紐帶,使世界各地華文文學家們擁有共同的精神家園。故而,承先彥之精神,續賢哲之傳統,展當代之視野,艨艟遠航,播揚香烈,創作出一部又一部的鴻篇佳構向父山母水致敬,是當今華文作家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鯨吸異域殊風,推進文化融合,是擴大世界華文文學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理想路標。中華文化歷來提倡相容並包,和而不同,彼此尊重,欣賞多樣。在漢語語系文學已成為世界文學重要成員的今天,作為用中文書寫或以雙語創作的華文作家,置身于眾多國家、地區和民族文化彼此交匯、相互融合的新境地,我們要在跨文化的前沿,成為會通古今中外的華文文學世界性進程的推動者與締造者。

——注重藝術創造,提升文學水準,是世界華文文學大道之行的價值追求。倘若匱缺了文學的情懷、心靈、智慧和精妙的意趣,藝術中令人神往的事物與靈性將黯然失色。我們決意守道執中、深入兩端:一方面,從中華藝術傳統中挖掘寶藏,神超物外,澄懷悟道,靜觀世象,品味人生;另一方面,從新時代新事物中汲取激情,宣導高雅,戒拒低俗,臨風佈意,振采揚芬。舉凡用漢語思維、觀察、創作,當持續于人文關愛,運作于簡潔優美,玄通於文字生涯,以鮮明的華文文學特色讓世界認知與接納。

——加強交流合作,拓寬彼此認同,是世界華文文學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平、發展、合作既為世界之潮流,亦為華文文學發展之要義。我們需要從優秀成果之分享、文學創造之參與、華文教育之推廣、整體素養之提高等層面,維繫各地區華文文學以人為本、以文為旨的溝通與合作,以開放的姿態與團結的合力,迎接華文文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促進深層次的心靈互通,使華文文學家們的文化合作顯示更強的生命力。為此,我們建議積極創造條件,將不定期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研討會”擴展為“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創立“海內外著名華文作家創作營”,組織與舉辦有權威性、有影響力的世界華文文學評獎,並籌建“合作聯盟”的協調機制,以共奏“和”的旋律,形成和合團隊,深化彼此友誼,同舟共濟,共襄大業,分享世界華文文學的光榮與夢想。

曾高吟“大江東去”的蘇東坡有云:“胸裝江海文始壯,腹有詩書氣自華。”世界華文文學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命運史和心靈史的形象書寫。江海踏歌,風雨相伴,我們走在充滿希望的旅途。讓我們把文心貼得更近;讓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遠;讓我們用母語生髮的活力穿越文學時空;讓我們以華文聖潔的形式,捍衛人類精神的健康、心靈的高貴和生命的尊嚴;讓我們砥礪奮鬥精神,創造多元共生的輝煌,使華文文學卓然屹立于世界文學之林。    二○一一年十一月于廣州

華文文學研討會側記 用漢字鋪就回鄉路              

  日前,來自兩岸、港澳及海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位華文作家代表齊聚廣州暨南大學,以“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為主題,就提升華文文學整體創作和研究水準,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進行研討。

  推出華文文學饗宴

  兩岸團體首度攜手

  1122,美麗的暨南大學校園洋溢著節日氣氛,熱情的師生們迎來前來參加“共用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的五洲四海的華文作家朋友們。這次研討會由大陸的“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和臺灣的“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首度攜手合作主辦,而且規模空前。能夠參與這兩岸文學界的雅事、世界華文文學界的盛事,每一個與會者內心都十分激動。

  來自臺灣的作家鄭明娳女士表示,人和人之間產生感情、覺得溫馨,是因為互相之間有交集。我們來自天南地北,我們也有交集:都是炎黃子孫、都熱愛中華文化、都沉醉于文學藝術……因為這些交集,我們一見如故。因為這些交集,縱然天涯羈旅,我們的心、我們的眼,總是回望著家鄉。

  非洲華文作家協會會長趙秀英女士這次帶了8位作家參加這次論壇,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她說,很高興看到兩岸同胞攜手舉辦這樣的活動,很願意與大家分享華文文學創作的甘苦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心得。

  臺灣的“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創立於1981年,在世界各地有100多個分會,會員超過3000人,在繁榮華文文學創作、弘揚中華文化方面多有建樹。創設於2002年的大陸“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在華文文學研究方面著墨甚深,雖然創會時間不長,卻已成為海內外作家交流互動的有效平臺。兩岸這兩個團體走到一起,連袂推出華文文學創作與研究的饗宴,也得益于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得益于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94歲高齡的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曾敏之先生表示,此次海峽兩岸聯合舉辦跨越歷史的盛會,參加的朋友或遠渡重洋而來、或跨越海峽兩岸而來,都是被民族感情牽引而來。因此在研討過程中,應該“和而不同”或“求同存異”,團結合作推動世界華文文學事業,並承擔傳播中華文化的光榮使命。

  知名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也參與此次盛會,並從自身的閱讀經歷談到對華文文學的理解。她認為,華文文學不僅僅在世界上傳播著中華文化,同時也在滋養著一代代中國人心靈的成長。於丹認為,今天中國在政治、經濟話語權都逐步上升之後,也許文化話語權便成為最有所作為的未來空間,但現在它剛站在起點上。“華文作家,傳遞出去的不僅是中國人的文本,還有隱蔽在背後的中國人的態度,有深深蟄伏於文字之中的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于丹滿懷激情地說:“在這樣的時代,世界各地的華文作家能夠有今天這樣一次相聚,這是意味深長的驛站,再出發的時候,我們會穿越千山萬水,會把中國人的心靈帶向更遙遠的世界。”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華文作家居功至偉

  人們常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華人,有華僑華人的地方就有中華文化在傳承。同樣,有華僑華人的地方就有華文文學在發展。多少年來,無數移居海外的中國人懷抱著思鄉戀土、企盼團圓的鄉情鄉誼,提筆抒懷,以文發聲,這些小說、詩歌、散文,無論是當年的“留學生文學”,還是當代的“新移民文學”,都是他們文化自覺的真實體現,都是他們生存意志的鮮活體現。更重要的是,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華文作家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著名學者、暨南大學饒芃子教授認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管道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很重要的一點,是以開放的態度,主動與各種文化“對話”,而海外華文作家處在中華文化向世界各地移動,跟異質文化接觸的最前沿,海外華文文學正是海外華文作家和世界各種文化“對話”的結果,是中華文化與不同國家、民族文化交匯的結晶。海外華文文學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獨特文化文學現象,已為20世紀漢語文學開拓了新的篇章;也在某些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學起到既補充又促進的作用,從一個方面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和中外文化的交匯、互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著有《落第》、《賽金花》、《西窗一夜雨》等一系列作品的趙淑俠,是著名的華文作家,早先活躍在歐洲,現在旅居美國。她表示,海外華文作家身處中華文化與異質文化接觸的最前沿,無可避免地會與住在國的主流文化碰撞。“在異國複雜的文化和語境之下,我們一直在住在國主流文化與中華文化相互的對流間找尋融合,堅持文學創作而無悲情。我們對別人的文化是仰望而尊重,對自身所擁有的中華文化驕傲、眷戀,清醒檢討而絕無自卑或自貶。”趙淑俠認為,在今天的地球上,一種文化的發展,僅靠自身生活的小圈子和文化背景是不夠完備的。要進步完美必須吸取多元文化,至少是不能忽視他種文化。在這樣的時代潮流的需求下,海外華文文學的蓬勃發展,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地作了貢獻。

  知名學者於賢德在遞交的論文中表示,華文文學還在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他認為,華文文學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而這樣一些新鮮活潑、多元別致的文化要素,成為本土讀者瞭解異國文化的重要途徑,成為海外僑胞重溫祖國語言文化的重要陣地,還能夠為那些懂得漢語的外國人打開了一扇透視中華文化的視窗。

  于丹在演講時說,所有的文明都是在差異中完成比較,然後達成共榮共生,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不需要文化的此消彼長,兩者需要共同地生生不息。華文文學與世界的水乳交融需要把中國人的文化態度融入國際話語體系當中。

  雖然遣詞用語不一,與會代表們無不表達了這樣一種看法,中華文化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園。繼續保護好中華文化並將它發揚光大,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這是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責任與神聖使命。海外華文作家作為以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的文化實踐者,將為提高中華文化的科學化水準、完善中華文化的開放格局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面臨機遇與挑戰

  把文心貼得更近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華文文學已經成為蔚為大觀又別具一格的文學存在,並日益得到海內外讀者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展望未來,華文文學崛起,充滿機遇,也有挑戰。

  檢閱華文文學創作的成果,作家張炯認為近十年來海外華文文學出現了如下特點:一是北美華文文學新軍突起,佳作絡繹不絕。二是東南亞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的重要板塊,保持持續發展的勢頭,也湧現了許多新的作家。三是日本、澳洲、南美、歐洲的華文文學也有新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新作。四是跨國題材的作品越來越多,如北美華文文學之兼寫大陸經驗與海外經驗,歐洲華文文學之反映東方與西方文化衝突等。五是儘管不無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影響,現實主義仍然是創作的主流。六是文學交流活動日見頻繁,大陸與海外、各華文文學板塊之間的交流都比過去為多,而網路更為這種交流提供了便利。非洲華文作家協會會長趙秀英表示,這些年非洲的華文文學創作也有很大的進步,他們提倡寫非洲的事情,目前非洲華文作家協會有135位作家,分屬南非、埃及、毛里求斯等10個國家。迄今為止,舉辦了四屆作品獎。他們還特別重視青年華文作家的培養。

  展望華文文學的前景,與會代表認為,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斷加深和擴大,全球範圍內的“中國熱”、“漢語熱”持續升溫,這種獨特的機遇為世界華文文學的創作與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另外一方面,華文文學也面臨文學創造參與、藝術品質提高、華文教育推廣、優秀成果分享等各個層面的挑戰。

  “一個沒有文學的社會,無論經濟怎樣繁榮,生活如何現代化,品質仍顯粗糙。”趙淑俠呼籲所有華僑華人同胞,對文學投以重視,海內外連成一氣,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建立華文文學的地位,增強華文作家在國際文壇的力量,一同迎接華文文學輝煌時代的來臨。而鄭明娳主張,華文文學團體要努力的不是培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才,而是將資源挹注華文文學力量單薄的地區。她說,21世紀是全球華文熱的時代,如何協助全球各地華僑華人的中華文化教育,是值得仔細思考的議題。因此,華文文學團體要努力結合當地民間文藝團體,把中華文化的根,紮在世界每一個華僑華人的心底。

經過兩天的研討,大會發表《廣州宣言》,期望建設“世界華文文學共同體”。宣言建議,積極創造條件,將不定期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研討會”擴展為“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創立“海內外著名華文作家創作營”,組織與舉辦有權威性、有影響力的世界華文文學評獎,並籌建“合作聯盟”的協調機制。(人民日報記者 吳亞明)

     在文學時空中思鄉

11月2628日,“共用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的數百位來自海外的與會者開始了他們在福建廈門、漳州、泉州的參觀考察活動。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所走的每一步都將他們與祖(籍)國更加緊密相連。

  我筆寫我心

  “作家都是寂寞的。寂寞的作家流浪在海外,拿起筆寫成不拿稿費的文章。”研討會上,來自臺灣的鄭明俐的話引來掌聲一片。“海外華文作家的寫作環境很不好,沒有寫作的空間甚至沒有地方可以發表。”曾經,在缺乏華文出版物的海外,這就是現實。

  對於許多海外遊子而言,漂泊在外的苦楚、文化碰撞的衝擊、心中鬱結的苦悶……這一切,都可以化為創作的衝動,化為美麗的方塊字。對於他們而言,這個過程是紓解痛苦的過程,是享受文字樂趣的過程。

  “歐洲曾經是華文文學的荒漠。”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創會會長趙淑俠說,“在海外,沒有一種對文學創作的狂熱,你不可能成功。”她說,歐洲曾經有一份手抄本的雜誌,原始的手抄原始的油印,每期居然有100多頁,而這份雜誌居然維持了30多年。這該是一種怎樣的狂熱!

  我筆寫我心。對於許多海外華文作家而言,寫作更多地是一種情感的宣洩,而非謀生的手段。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有作家之外的另一重身份,或是商人、或是老師……

  披荊斬棘踏歌行

  從荒蕪中走來的海外華文文學如今開始了大踏步前進,海外華文作家中已經開始出現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過,隨著各方對海外華文文學關注度的上升,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比如,在資訊無限暢通的當下,創作題材的新奇不再是強勢的海外華文文學該何去何從?是在夾縫中求生存還是另尋廣闊天地?

  海外華文作家有跨文化的語境、有多彩的生活經歷。游走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他們依然擁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曾經,背井離鄉來到陌生天地的困惑和茫然是他們的主要創作主題之一;如今,他們中已經有人把目光投向了住在國的社會萬象,通過文字靜靜地扮演起文化使者的角色。曾經,海外華文作家多把目光投向自身的經歷感受;如今,他們正在努力學習把目光放得更長遠。

  在努力拓展創作疆域的同時,海外華文文學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用外語創作。“比如,加拿大第三代華人中已經開始有人用英語寫出了很好的作品。雖然是英語,但是書寫的是一個我們熟悉的世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黎湘萍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守望心靈家園

  “百代騷人墨客,吟不盡秦月漢關;當今華文作家,締書緣脈繼炎黃。”“共用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會後發表的《廣州宣言》中說,“中華文化以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休戚與共的紐帶,使世界各地華文文學家們擁有共同的精神家園。”這個家園的基石無疑是承載著眾多意義的漢字。

  我們的祖先把對天地人的觀察、對自身生活狀況的感受濃縮在文字當中,形成了含義豐富的文化符號,這就是漢字,它承載著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初的、長久的記憶。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楊匡漢說:“漢字系統可以說是一棵大樹,每個華文作家都是這棵樹上的小鳥。他們傳達著我們獨特的生命感悟和聲音。我們一定要守護、珍重這個東西。”

  當然,對於中華文化這個心靈家園的守護應該是多方位的,常回故鄉走走看看是不可或缺的。參加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的華文作家們在會後遊覽了黃花崗紀念碑、黃埔軍校、漳州南靖土樓、泉州開元寺,參觀了閩台緣博物館,欣賞了文化演出《閩南神韻》,一路所見所聞所食無不在刷新他們對故鄉家園的記憶,那條連接著他們與故鄉的紐帶無疑更緊了。

  

       血脈文緣氣自華

——“共用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學術總結 

這次“共用文學時空”大型研討會,是海內外華文作家與學者的盛會,不僅為不同地區的文友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也為流散于五洲四海的文友情誼留下了難忘的記憶。不能說是總結,講些感言。我講三個問題:第一是對這次會議的總體評價,第二談三點看法,第三談一點願景。

大家相聚在一起非常不容易,朋友們帶著點點滴滴的心血和汗水,帶著深深淺淺的腳印,也帶著共同的心願和希望,穿過了海峽,穿過了千山萬水,穿過了千萬裏路的雲和月,來到了廣州這樣一個歷史文化的城市,來到了這樣一個一百多年以前很多先烈為了走向共和灑下鮮血的地方,我們有幸以文會友,聚在一起,共感滄桑,共話桑麻,有著特殊的意義。

這次會議,我大概數了一下,大型研討會、大會發言人是12人,分組的重點發言是48人,各大洲介紹情況的發言是6位元,加起來正好是66位元,數字很順,加上自由發言,加上互動,大概有30多位,那麼我們可以大致算成99位,這是個非常喜慶的數字。幾個版塊我們統稱為“暨南論道”,我們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有交流有對話,氣氛熱烈友好,智慧互相激蕩。這次會議,我們收穫了資訊,收穫了友誼,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四個方面。

首先,我們回顧了世界華文文學在各個時期發展的歷程。就世界華文文學來說,也有它的生命期:拓荒期、成長期、成熟期。華文文學在各地情況不一樣,總的來說,還處於一個成長期,還不能講很成熟,有的地方還需要拓荒。

第二,梳理了思路。對於世界華文文學,我們大致梳理了思路,取得了一些共識。比如說確認了方向:把中華文化與華文文學聯繫起來思考,多元共生。還有,文學史料的積累,大家都表示,要加強資訊的溝通,資料的整理,包括資料庫的建設等等。第三,文學理論的推進。要進一步重視理論批評和作品的推介。第四,文學隊伍的建設,更好的團結起來,包括下一代人才的培養。大致梳理了這樣一些基本的思路。

第三個成果就是我們探討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華文文學的焦慮自救;各個地區所形成的色彩和特點;中心和邊緣的互動關係;文化的歷史記憶和生命的現實體驗之間的關係、對照;全知的視角、人的視角以及時空轉換問題;世界華文文學發展的均衡問題(特別是這次看到來自非洲、南美洲的朋友,我們非常高興);關心華文文學的下一代的問題;華文教育的永續性問題;新美學、新文化的建設問題;還有跨文化、跨語境、跨學科的多種形態和理論建構等等。這些新的問題在這次會上被提出,也得到進一步的探討。

第四個收穫是我們共同展望了願景。現在,世界華文文學實際上受到了三種強勢話語的衝擊與壓力:一是西方中心對東方智慧的衝擊;二是科技對人文的衝擊;三是消費對精神的衝擊。我們現在講全球化,但“全球化”很容易造成“同而不和”的局面,經濟可以全球化,政治是多極化,文化必須是多樣化。對於文化,在大的視野下我們強調傳統,強調民族,強調“和而不同。”當然,我願意讚揚高科技給人類帶來的進步,帶來的財富,但是這種物質的積累和財富的巨幅增長,最終不是我們生存的全部依據。物質力量最終還是需要有更大的精神力量作為陪襯,作為支撐,作為標誌。所以這個時候,操持我們的精神,保衛我們的高貴,守望我們的心靈,應當成為文學的本意。在當今世界的喧嘩和騷動中,我們文學可能發出一些很彆扭很保守很不時尚的聲音。但是這個“不合時宜”的聲音才是真正意義上先鋒的聲音,前衛的聲音,我想時間可能會證明這個問題。這就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整體的評價。

第二,講三點看法。

第一點看法是,應該非常珍重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既然我們稱為是世界華文文學,那麼“華”是中心詞,中華文化是個天然的自在的紐帶。我們同根同源,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這是個客觀存在。我們同文同祖,是文緣相接的精神家園,這也是個客觀的存在。中華文化是種講緣分的文化,即五緣文化:血緣、族緣、地緣、物緣、業緣。比如說在下是上海人,那麼從上海出去的海外的朋友,我們有一份地理的緣分;我姓楊,五百年前是一家,這是楊氏的“族”的緣分;說業緣,我是從文的,和在座的各位都有緣分,這點是非常突出的。不僅如此,中華文化是崇文尚德的。還有一點,中華文學是一種語種文學,我們的漢字、漢語,它的獨特的結構,自身有很多很多意義,人們對社會、對天、對地、對人的觀察,中華大地上人們以前的生活狀況,都被濃縮在文字當中,成為含義非常豐富的文化密碼,留給我們華人最初的也是長久的不可泯滅的記憶。可以說我們的文學,我們的世界,我們所傳承的文化,承載著太多太多民族的基因與記憶,同樣一個漢字,用拼音文字表示是不一樣的。比如“鳥”用漢字(篆體字、正體字)寫出來非常形象非常生動,而不像用英文裏的n,i,a,o這麼簡單。我們講“斷腸”,不是說要把腸子切斷,我們有很多關於斷腸的那些愁的、喜的、悲的詩歌散文等等,證明我們語言的多義和彈性。我們講“數風流人物”不是說數一數花花公子有多少,這種翻譯是錯位的。我們漢字裏邊有很多很奇妙的含與靈智的表達。所以我們要進一步重視這個共同的精神家園。漢字系統可以說是一棵大樹,每一個作家都是這棵大樹上的一隻小鳥,我們通過小鳥的聲音,來繼續描述繼續傳達我們獨特的生命經驗,獨特的歷史記憶,獨特的生命感悟和言說的方式。因而我們應該珍重這個語碼。

第二點,我們要從分裂的思維到共用性的思維。我們這個會的主題叫做“共用文學時空”,“共用”的概念,跟“分離”、“分裂”的概念不一樣。人類的一般思維過程,很容易陷入一種簡單的思維,像二元對立的思維,動輒搞截然對立,搞支離破碎,搞分裂式的思維假定,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紅的就是黑的,不是A就是B,就是典型的分裂性思維。只知道一分為二,不知道一分為三,一分為N。我們應該回到我們中華民族祖先智慧的童年。我們的祖先,像老子的道家思想,像莊子的那種思維,都是講的大“恍惚”,講慧空,講“飲之太和”,講“月印萬川”。就是說很多問題都有整體性思維,要有認知世界的共通感。這一點,我看現在這幾年西方學者強調共通感的思維方式了。

這個“共用性思維”,我理解在文學上包括三個“共用”:

第一,是鮮花共用,共同欣賞。我們這個世界上,包括我們華文文學領域,不能只有一種聲音,不能只有一種色彩,不能只有一種玫瑰花。假如在這個地球村,我們華文文學的地球村,只種罌粟,那肯定是一個腐敗的、惡毒的地球村。那麼,假如只種一種玫瑰花,那也不行,太單調乏味。所以,要種各種各樣的香草,各種各樣的蘭花,各種各樣的百合,各種各樣的丁香,各種各樣的梅花,等等。所以要強調多種多樣,互相欣賞,才能有文學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是人脈的共用。我們曾經因為歷史的原因、因為時代的局限,造成一些斷橋,現在開始接通了。我們曾經所關閉的視窗,也慢慢地敞開了。或許,我們不一定像南美作家寫的“酒吧長談”那樣,我們可以用每一個微笑、每一段熱情的致辭、每一次爭議與交鋒、每一場問題的互動,哪怕簡短而簡單,都會增進我們彼此的瞭解,讓人脈更加寬廣。

第三,是智慧的共用。世界千變萬化,但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對終極命運的探究、對社會良知的渴念、對家園意識的追尋等,應該獻出我們的“智慧”,且形成可以分享的文學母題。所以說,來自不同地區的華文文學家,應該進一步加強互相瞭解、互相理解、互相學習,在智慧的激蕩中達到共同的發展。中國大陸變化很大,作家也很多,現在我們大陸作家協會的會員達到九千人,再加上大地的各個省市,達到幾萬人,多得不得了。但是,我們不是因為這個“多”,因為這個“大”,而和其他處在不同地域而同用中文書寫的朋友們的分離,而要互相維護,互相互補。我們不分大小、不分多少,互相取長補短,使得我們華文文學達到更多的共識,使得我們的智慧得到更多的激揚。

第三點,這次世界華文文學在討論會上,大家都談到要提高我們的地位和影響力。這個提法很好。要想擴大世界華文文學的影響力,按照我的看法,在於文學品質的進一步提升。文學當然是有宣傳功能的,但不是所有的宣傳都是文學的。文學還是文學,文學要講審美的藝術性。那麼,就這個來說,我覺得包括本人在內的搞批評也好、朋友們搞創作也好,我覺得我們華文文學人,應該經常地不斷地反省。我們要對我們的歷史、對時代、世界賦予我們的要求,有一種愧疚感。為什麼呢,實際上,我們可以問一下,我們究竟有多少作家,真正用自己獨有的藝術良知、獨有的藝術個性去創作?我們有多少作家,真正地以“大地倫理”去書寫,而且真正接上地氣,而且有靈魂的拷問?我們有多少作品當中,出現可以“共名”和“共鳴”的典型?比如說阿巴貢、包法利夫人,比如說阿Q、祥林嫂,我們筆下可以“共名”的人物在華文文學中還太少。我們又有多少的作家,在面對權力、面對金錢、面對名利的時候,能夠守得住作為語言藝術真正所要求的簡略、典雅、精緻和美的表達?我們有些作品確實含有水分,也有一些僅僅屬於內分泌的粗糙宣洩,缺少藝術應有的提煉與純化。所以說,在藝術問題上,我們要做優選的種子,可以撒在世界各地,讓它生根、讓它發芽、能夠結果的種子。應該拒絕那種帶水分的東西。我們要在藝術上真正創造人類精神高尚的一面,而拒絕濫用人類智慧的財富;我們要在不斷的積累當中,能夠厚積薄發,拒絕種種看像時尚的、但是可能是“三分鐘美學”或者是“三分鐘娛感”的泡沫。

所以,在藝術問題上,我希望大家能夠進一步地加以思索與處理。當然,這個文學品質的提升,關係到寫道德的文章、關係到寫智力的文章、關係到寫原創的文章。希望以後有機會,我們專門談談藝術問題、專門探討審美問題。我希望以後有這樣的機會。

最後一個問題,談一點願景,或者談一種期待。對於我們在座的從事世界華文文學書寫的創作者研究者朋友們來說,看待文學問題應該有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就我們所在的地理位置來說,不能僅僅限於中國兩岸四地的當代文學,而對於同屬於中華民族文化傳錄與播揚的華文文學來說,需要自覺的超越一時一地的局限,而關注血脈和人脈的問題,關注全人類的問題。我們有一個新的認知過程。關於文學問題世界性的考察,最早是“世界文學”,是1827年歌德的一次談話,後來馬克思在1848年的“宣言”當中講到世界文學。後來發展成各國各地區的文學,用我們的話來說,是海外華文文學與世界各地文學的比較。現在回過頭來,站在新的歷史的高度,用新的眼光來看問題,我們現在所推進的世界華文文學,是一種在新的條件下的文學,也可以說是漢語語系文學,可以而且應當和其他的語種文學平等對話,如和英語文學、德語文學、葡語文學、法語文學等等相比肩。可以與之平等對話、交流。最後各種語種、各種不同文化/文學匯總起來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化與文學。所以我們需要前瞻性思維。我們需要更多的問題意識。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好作品來講話。我們需要有學理性的建設。我們需要在創作資源和學術資源上,不要做文化的“啃老”,而是能夠匯通古今,匯通中西,匯通文理的運用。說到這兒,我想到蘇軾的兩句詩“胸裝江海文思壯,腹有詩書氣自華。”那麼我借他三個字,我們是“血脈文緣氣自華”。我們有了很好的開端。讓我們團結起來,向世界文壇傳送我們多元共存、各美其美、美美共生的聲音。讓我們進一步攜起手來,繼承我們的先賢,增彩我們的辭林,譜寫我們世界華文文學新的篇章。那麼可以相信,我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wacan&aid=5898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