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冰子﹕感懷琦君阿姨
2011/06/23 14:09:50瀏覽208|回應1|推薦1

琦君阿姨與世長逝已五年。每當我有事去紐約,經過華盛頓橋畔李堡鎮(fort les)時,總想起居住在那裏十多年的琦君阿姨。我與她認識後,成了她家中的常客。主要原因是她和唐基先生年事已高,知我是醫生後,有了不適,就打電話和我詢問交談一下。在文學交流上,我也不像有些文友,經常寫好文章請她“指正”,“修潤”。然後寄出去投稿。為此,她花了不少時間,難免有點不快。她曾對我說,有些人不斷寄文章來,她提些意見後,就在投稿中稱是經過琦君修改過的,她對於這種“拉虎皮扯大旗”作法,不勝其煩。我卻從來沒有把未發表的文章請她過目,到是她在“世界日報”上見我文章後,經常點評後寄信我,指出我的優缺點,使我得益非淺。也許她喜歡我這種獨立不羈,不靠名人效應的格。 

另外,這位大文豪除散文,小說名揚天下外,還十分熱衷於“兒童文學”寫作和翻譯,所以有人把她和大陸的冰心相提並論。她們倆位不僅身世很相似,都出身大家閨秀,父親為官,母親賢慧,從小得到母愛和良好的文化教育。在此,我特別提出琦君兒童時代所愛的古典文學教育,由於父親一心希望她成為一代才女。五歲時,就請了一位葉姓家庭教師,教她認方塊字,六歲,學描紅,七歲讀詩經、唐詩,八歲讀女賦、孟子,九歲讀論語、唐宋古文、左傳、學做古文,十歲她過目能誦,揮筆成文了。12歲入杭州弘道女中,讀了“紅樓夢”、“三國演義”、“約翰·克裏斯多夫”、“簡愛”、“小婦人”等許多中外名著。作文比賽常得第一,被同學封為“國文大將”。高中一,投稿“我的好朋友-----小黃狗”成為她發表的處女作,而且在學時,她的英文也學得非常好,在以後的文學生涯中,她的英譯中作品非常暢銷。她曾贈我兩本譯作“愛吃糖的菲利”和“小偵探菲利”。我後來才知道,英文原作作者是位紐約的小學教師,他寫了不少英文童書,未能在美國出版。由於他的中國妻子在銀行工作,與琦君夫婦相識,談起丈夫想做作家未成的事,琦君立即要她拿來看看,而且用她的妙筆,將原作翻成非常精彩的中文,使這兩本譯作在臺灣一版再版,成了暢銷書。這個美國人在臺灣出了名。 

可見琦君成為一代文豪,除天分外,與她自幼的扎實的古典文學基礎和掌握英文有密切關係。聯繫到我們現在的中文教育,是不是應該討論一下,要不要加強古典文學的教育。我們總怕孩子學得太深,負擔太重。 

琦君和冰心一樣,一生中非常關注兒童教育。她們兩位都有寄小讀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琦君知我有不少兒童書出版,一再向我索書閱讀,甚至我曾出版過的十五本連環畫本獵狗利利,她也一一仔細閱讀,並贊許說,你怎麼能想出這麼多科學知識的故事。2004年,臺灣三民書店重出她的兒童小說“賣牛記”時,她一定要我為此書寫序,我說實在不敢當,為你的書寫序。她說:“你是最合適寫序的人了。” 

對“兒童文學”的共同愛好和關注,使我們友誼更牢固,更至誠。人與人相識,相交成好朋友,是一種修來的緣份,也因為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吧。 

琦君阿姨和我交往中,沒有絲毫大作家架子,是我最喜歡的一點。她像家中的老媽媽,會和我聊家常,聊往事。她說她原名是潘希珍,但她不喜歡“珍”字,就改成了“真”字。“琦君”的筆名來由,不少資料都說成是其師夏承疇先生取其“稀世之珍琦”而成。其實琦君告訴我,因為夏承疇先生有位摯友在敵偽時間做過事而入獄,夏先生為了營救朋友出獄,曾托琦君帶給信給此人,在信中把她寫成“其君”,未寫真名實姓。後來朋友出了獄。夏承疇老師就把“其君”,改成“琦君”,成了她一生的筆名。 

多少往事在腦海中盤旋,難忘琦君阿姨和我交往十三年的友誼。寫不完的琦君故事。以後有機會再寫。琦君阿姨的為人為文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wacan&aid=5355904

 回應文章

刪不掉作家兩字的江天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敬愛的老師
2011/11/03 08:20

約在民國49年,潘老師獲文協獎,而郭良蕙女士因心鎖而遭開除,上課時大家問潘老師意見,她說:

如果小說結構與鋪陳需要,性的描述不可免,為性寫性--不當(文字以當時內容回憶)

大師決非老古板,親切慈愛,同學們一直與她保持連絡,最後在淡水老人院離去。

與常勝軍(班導)都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