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英九發表「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
2009/06/24 21:45:12瀏覽859|回應0|推薦6
馬英九23日與“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總會長會員餐敘時
詳細說明了建議大陸對中文採取“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中央社攝


「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

一、我為何關心中文發展?
  一定有人會問,我為什麼這麼關心中文的發展呢?我的答案很簡單:首先,中文是我國的國家語文,我是一個中文的長期使用者;其次,我是中華民國總統;第三,我也身兼「國家文化總會」會長。這三個身分,每一個都有保存及發揚中華文化無可推卸的責任。而文字與文化關係密不可分,在全球華人地區推廣正體漢字,本來就是我們保存中華文化工作中極重要的一部分。
民國60年(1971)中共進入聯合國之後,聯合國已將簡化字列為法定中文漢字。30多年來,簡化字在全世界日益普及,到今天使用人數已超過13億人。相對而言,全球使用正體字的人數,是華人世界中的少數。把臺灣、香港以及海外華人全部加起來,使用正體字的人口也不會超過四千萬人,只有簡化字使用者的33分之1。但是,這4,000萬人中,超過一半在臺灣。因此,臺灣對正體字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決不能妄自菲薄,默爾而息,忽視我們對保存中華文化應有的重責大任。事實上,2007年臺灣新出版的圖書共有45,445種(titles),大陸則出版136,226種。大陸人口是臺灣的57倍,新出版的圖書卻只有臺灣的三倍。可見臺灣正體字的新圖書在華文世界的比重,已遠遠超過數量所能反映的程度。正體字畢竟是中國社會兩千年來使用的正統文字。要與傳統中華文化接軌,正體字具有簡化字無可取代的優勢。我們若能促使更多的大陸人民認識、使用正體字,在兩岸交流日益頻繁的此刻,不但可以深化兩岸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進相互瞭解,對於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拓展大陸市場,也會有實質的幫助,這都是對臺灣有利的事。

二、大陸「廢簡」呼聲此起彼落
  最近幾年,就當簡化字幾乎席捲全球之際,在使用簡化字超過半世紀的中國大陸,知識界反省檢討簡化字存廢的呼聲,卻反而越來越強。
  去年三月,在大陸「人大」與「政協」的兩會上,宋祖英、官木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提出「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繁體字」即臺灣的「正體字」,下同)。今年三月,在同一個場合,政協委員潘慶林等多人也正式提案,列舉三大理由,建議大陸當局以十年的時間廢除簡化字並恢復使用繁體字。其實,關心兩岸文化問題的朋友都知道,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大陸知識份子公開主張廢除簡化字並恢復正體字的使用,從北京大學退休教授季羨林(著名語文學者,1956年「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目前唯一健在的委員),到武漢大學著名國學教授李敬一,到青壯作家王幹、二月河等等,老中青都有。這個議題,在大陸網路上討論得更是熱烈。據大陸網站「搜狐網」的民調,有41%受訪者支持「廢簡」,54%反對「廢簡」。大陸官方主管文字的單位,也開始進行一些檢討。最近幾年,可算是大陸自1956年採用簡化字以來對簡化字存廢議題討論最多,論述也最深入的一個時期。

三、為正體字請命!
  我個人對正體漢字的理念與熱情,可謂「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二十多年前接觸大陸工作時,就開始注意這個議題。十年前擔任臺北市長之後,更不斷以行動表達對這個議題的關注。我的出發點不是政治考量,而是人文關懷。
  民國91年(2002)5月,我要求教育局通函市府各機關、學校與民間電腦公司,將國內目前使用的中文字體「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開始了我們推廣正體字的長期工作。在往後幾年中,各種方案、說帖、計畫紛紛出爐。民國93(2004)年,我親自參與撰寫「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說帖」,由臺北市教育局印行3,000冊,民國95年(2006)再印行「臺北市政府推行正體漢字的努力」8,000冊。民國93年(2004)10月,我並親自到臺灣微軟公司對員工以「為正體字請命」為題,發表演講。當時並曾當面建議微軟高層,將該公司電腦軟體「視窗(Windows)」上面的標示從「繁體字」改為「正體字」。
  我為什麼這麼計較中文字體的名稱呢?當然是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古訓。我們所使用的文字,是老祖先二千多年來一脈相承使用的正統漢字,未曾增加筆畫,使用並不繁瑣,怎麼可以稱為帶有負面意涵的「繁體字」呢?至於「正體字」一語,有「正規」、「正統」、與「正式」的意思,是針對「異體」、「俗體」與「簡體」而來,但並無任何貶抑意涵。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在華人世界中,「臺灣正體字」的名稱,開始出現在媒體與網路上,支持也逐漸增加。

四、為正體漢字申請「世界遺產」 
  此外,我也從民國94年(2005)年開始,在臺北市舉辦「第一屆漢字文化節」,邀請學者、作家、書法家以及各類藝術家大力宣揚正體漢字的美感、實用性及當代意義,目前已舉辦五屆。其中第一屆曾舉辦「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屆舉辦「正簡之辯,兩岸對話」研討會;今年春節,我還應臺北市政府之邀,參加第五屆「漢字文化節」的萬人揮毫大會,寫下「漢」與「安」兩個字。由於大陸的簡化字已經成為聯合國的法定漢字,所以,為保存中華文化,當時市府的文化局長廖咸浩兄(現臺大外文系教授),還建議我考慮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正體漢字列為「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我相當支持這個想法。我就任總統後,行政院劉兆玄院長與行政院主管文教事務的政務委員曾志朗兄也都贊同。目前這項工作,正由曾志朗兄規劃推動中。將來這個議題也可成為兩岸協商的內容,以免其他東亞國家捷足先登。
  此外,在市長任內,我曾要求主管觀光業務的交通局,在向大陸觀光客介紹臺北市的小冊中,照常使用正體字,不要使用簡化字。這不是因為我們排斥簡化字,而是大陸同胞既然來到臺灣,就應該多瞭解臺灣,而臺灣是全世界使用正體字人口最多的地方。我們的作法,正可以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自然接觸正體字。但他們畢竟是客人,如果真的看不懂正體字,也應該有個解惑釋疑的方法,因此另外印行「正簡字體對照表」小冊,送給大陸觀光客參考。實施以來,頗受歡迎。我就任總統後,交通部觀光局也開始印行這種對照表(如附件)。

五、簡體字與簡化字
  我一向認為,現在大陸所使用的非正體字,其實多屬「簡化字」,其中「簡體字」反居少數。臺灣使用的「簡體字」,是指民國24年(1935)由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324個簡體字。這是當時教育部蒐集整理宋朝以來民間廣泛使用的「俗體字」與「異體字」而成。而當前大陸大量使用的簡化字,則是1956年大陸當局推動「漢字簡化方案」時,以前述「簡體字」為基礎,並輔以「強化系統,臆造新體」的原則簡化原有正體字而得出,迄今公布2,288字,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簡化字」。事實上,今天大陸的「簡化字」本來已經包含了歷史演進自然形成的「簡體字」,但是我們認為,將「簡化字」與「簡體字」適度區隔,仍有其必要。因為「簡體字」是在過去數百年中由民間社會長期流通使用,自然形成的文字,與「簡化字」由政府設計制訂公布,而且使用只有五十多年歷史,畢竟不同。

六、正體字的文化功能
  今天,我們重新提倡「正體字」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中國的語言,到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才有「國語」出現。在歷史上,正體字擔負過民族內部溝通的功能,以及中華文化傳承、傳播的任務。又因為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世界開始了一波華語學習熱,據估計,目前全球有三千萬人以上在學習中文。現在中共在全世界已經開設了260個孔子學院與67所孔子學堂,教授華語。但在這一波華語的學習熱潮中,卻大多以簡化字為主,而忽略了正體漢字,從而讓世人失去了從正體漢字中,更深入認識中華文化的機會。大陸當局自從三十年前推動改革開放以來,一反「文革」時期敵視中華文化的態度,重新認同中華文化,固然值得肯定,但仍未考慮恢復正體字的使用,令人不無遺憾。
  事實上,正體字中,「形聲」字占了近九成,對中外人士而言,這都比必須靠死記的簡化字,來得容易學習。學會正體字,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關鍵的一步。任何人只要有閱讀中文的能力,就可經由無數的史蹟、詩詞、文章、修辭、思想等,和五千年傳統文化與風流人物對話,沒有任何阻礙。這是多麼美好的文化局面!今年六月四日,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中共中醫管理局召開聯合記者會,共同頒布「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將3,543項中醫中藥術語翻譯為統一的英文譯名,其中漢字全部使用正體字(http://www.wpro.who.int/NR/rdonlyres/14B298C6-518D-4C00-BE02-FC31EADE3791/0/WHOIST_26JUNE_FINAL.pdf)。他們為什麼不用簡化字呢?因為深受中國傳統醫學影響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越南的越南醫學、乃至西藏、蒙古與維吾爾的傳統醫學等等,長期以來各自使用的簡化漢字都不一致,最後由專家決定使用正體漢字,以統一用語。印象中這似乎是1971年中共進入聯合國以後,聯合國的專門機構第一次在正式文書上使用大量正體字。聯合國雖已將簡化字列為法定中文,但世界衛生組織與中共當局為了專業考量與全球化的需求,仍作出此一例外安排,值得肯定。這個實例,也再一次有力證明了學習正體漢字對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七、大陸可採「識正書簡」的理由
  我在六月九日對大陸提出「識正書簡」的建議,主要是期待大陸文字政策有所改變,使更多大陸人民能夠直接認識自己的歷史與文化。「識正書簡」的原則既是傳統中國人的漢字使用方式,也是四、五年前臺北市舉行「漢字文化節」所舉辦的兩場研討會中,兩岸文字學者逐漸形成的共識。最近大陸知識界也有「識繁寫簡」(認識繁體字,書寫簡化字)的建議,有的主張進一步整理簡化字,消除「同音替代」、「符號替代」「草書楷化」等困擾問題,有的建議在小學生課本後附加正簡字體對照表,也有主張在古蹟、古詩文與博物館中恢復使用正體字等等。這些看法,都很實在,也很有建設性,值得參考推動。五十多年前,大陸教育不普及,文盲眾多,當時大陸當局認為採用簡化字可以掃除文盲。不論此一政策實施五十多年來對掃盲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目前大陸地區的識字率已達九成一(臺灣則為九成八),海峽兩岸基本上都已無掃盲的迫切需要,簡化字的主要功能僅在於書寫較迅速而已。既然如此,現在有極高比例的書寫都以電腦進行,在電腦上,正體字與簡化字的速度已無差別。因此,以簡化字為學童的學習對象,就沒有明顯的迫切性了。
  當然,大陸要立刻改變使用五十多年的簡化字,恢復正體字,必然會有困難。但大陸可以逐步在印刷品中減少一些容易造成誤解與障礙的簡化字,增加一些正體字的使用,或多使用「正簡字對照表」,讓簡化字使用者逐步適應。經過相當時間後,就可以普及正體字在印刷品的使用。但在手寫的場合,仍可自由使用簡化字,不必管制,這就是「識正書簡」的意思。
八、臺灣不需提倡簡化字
  臺灣的國文教育一向以正體字為內容,使得臺灣民眾的文化素養冠於所有華人地區。許多大陸學者來臺灣,看到青年學子可以直接閱讀古文,頻頻稱讚臺灣的文化底蘊深厚,這實在是我們應該珍惜的優勢,也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香煙。我們必須更加細心呵護,絕無改變的道理。至於簡化字,我們並不需要特別去學習,因為其中有不少簡體字是我們經常在使用的,只要有一個「正簡字對照表」,很快就能充分辨識其他的簡化字。
  事實上,海峽兩岸交流20多年來,赴大陸訪問的臺灣人已有數千萬人次。兩岸人民早就發現中文字體「由正入簡易,由簡入正難」。因此,面對簡化字,臺灣並不需要作太多的改變。最近有些人看到我對大陸建議「識正書簡」,或許是望文生義,居然以為我要在臺灣提倡簡化字,從以上我對正體字長期努力推廣的說明可知,這對我真是極大的誤解!行政院劉兆玄院長一向重視正體字,上週還有感而發的跟我說,他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像我這樣關心正體字的政治人物,卻還被誤會為提倡簡化字,真是冤枉之至。我不能不在此再度鄭重澄清:「識正書簡」是我對大陸的建議,不是對臺灣的建議,臺灣並沒有這個需要。

九、兩岸文化交流,從文字切入
  無論從提高學習效率、認識文字歷史、學習傳統文化、厚植文化底蘊、培養文化創造力、連結東亞文明、介入全球文化前景,或者純粹是一種美學欣賞的角度,正體字的學習,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過去這一年,兩岸關係有大幅進展,雙方簽署了九個協議,但是焦點多集中在交通、經貿、治安等議題,今後也應多關心文化與教育交流。兩岸中文字體的差異,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雙方必須面對,而這個議題,也提供了很好的切入點。最近大陸知識界對「廢簡」的爭議,更創造了一個認真檢討簡化字的歷史機遇。
  兩年前我參選總統時,曾提出一份文化政策白皮書,其中就有「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的構想,以整合兩岸分隔60年在文字、語彙等各方面所形成的分歧,並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下個月,兩岸即將在湖南長沙舉行第一次的文化論壇,應該是一個討論兩岸文字問題的適當時機。希望有更多關心中文發展的專家參與,大家心平氣和,就事論事,為中華語文問題展開認真對話,讓全世界看到兩岸交流的高度、廣度與深度。

  謹以此文與所有關心華人文化與漢字未來的朋友分享並共勉。

附錄

識正書簡 彌合文化斷層

【聯合報╱洪文賓/馬英九《沉默的魄力》一書整理者(台北市)】 2009.06.19 04:07 am


幾年前我在西安自助旅行,進入碑林博物館時,有位中年男子向同行友人說:「咱們中國文化的精華全都在這兒了!」乍聽之下那男子對石碑上的文章頗有見地,然而當他們駐足在某塊清代石碑前卻又結結巴巴不知所云。我發現這群中國人像是不知所措的文盲彷彿在閱讀天書,反倒是身為台灣人的我,在面對這些碑文時並沒有任何閱讀障礙。

正常的情況下,多數人面對文字無法進行第一手的閱讀,更遑論日後有興趣去理解先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日積月累下來,十三億人口與中華文化的脫節已是意料中事。所謂的「文化斷層」莫過於此。

前幾天,部分評論者針對馬總統「識正書簡」的理念大作文章,引導眾人的注意力在「書寫簡體字」這個假議題上。事後府方也提出說明,清楚解釋「識正書簡」的推廣對象是中國十三億人口而非台灣,卻不見媒體平衡報導。

「識正書簡」絕非馬英九一時的突發奇想,而是他擔任市長期間即有的理念。他甚至將這個理念具體化,交付台北市文化局推廣「漢字文化節」,並與大陸訪台學者溝通交流「識正書簡」的觀念,希望能影響對岸重視正體字。

馬英九曾在《沉默的魄力》二四六頁提到:「保存漢字就是保存『正體中文』,正體字代表的文化意涵絕非簡體字可取代,捍衛保存正體中文是為了文化傳承……完全是『文化本位』出發來探討這個問題。」顯見他念茲在茲的是文化的永續傳承。

數千年來中國文字演化至楷書出現,漢字終於定型並沿用了千年以上,這些文字符號超越了工具性質而擁有了人文價值,直到中共一九五六年實施簡體字教育才讓漢唐以降的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問題。如今簡體字的存在已成現實,我們不可能強迫對岸即刻改採正體字,熱愛正體字的馬總統長年推動「識正書簡」,其用意是希望對岸多認識正體字,以利文化交流並縮短彼此差距,絕非是在台灣內部推廣簡體字。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wacan&aid=3070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