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假設的同情--兩岸的理性與感性
2007/05/03 00:11:52瀏覽1184|回應1|推薦13

書名: 假設的同情--兩岸的理性與感性


分類: 科學人文 / 社會議題 / 政治 / 政治制度 

作者:陳長文

出版社:天下文化
ISBN
986417522X
出版日:2005.08.25

內容介紹

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在我們批判別人之前,先要有一種『假設的同情』。」

兩岸的感性,是對統獨情感的執念對立;兩岸的理性,是在統獨判斷中化異求同。暫時放下從情緒出發的統獨對峙,釋放「理性空間」給自己,以「假設的同情」來瞭解與接納那些與我們不同的意見,從「相信」與「認同」中,尋找兩邊的最大公約數--人民的最大福祉。

長期關心兩岸事務的法律人陳長文,從感性與理性兩種觀點,深入探討兩岸的統與獨,解析統獨光譜,為兩岸和平共存、共榮尋找新的出路。 

序文

陳長文
不過是公共政策的選項

早期,在以統一為目標的國民黨執政之時,長期以來均透過司法、政治的力量,將台灣獨立主張加罪化為「叛國行為」。然而,隨著政黨輪替、民主發展,將不同意識形態傾向者「加罪化」的情形已較少見,但新的執政者--民主進步黨,卻沒有走出國民黨的舊邏輯,常常會透過政治宣傳的方式,透過各種污名化的手段,將具有中國統一傾向的人及其主張打成「賣台」。統獨之間,就這樣紛擾不已,幾無寧日。大家似乎很少想過,統獨主張,真的必須強烈到用「賣台」或「叛國」來形容嗎?

如果你問我,贊成中國統一還是台灣獨立?我的答案是--若把「統」字定義成一種有條件的、未來式(兩岸政經制度相近相容時)的兩岸統合期待--我很樂意被歸類為「統派」。但即使我是這樣的統派,也能對政治上台灣獨立的主張抱以同理心來看待。擁有「統一」或「台獨」的情感,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可判,都只是單純的情感取向罷了,最多只有好與不好的問題(例如戰爭風險的增加或減少),而沒有對與不對的問題。

對我而言,在沒有戰爭的陰影下,即中國大陸成為一個有民主包容性的政權,而能理性包容台灣獨立;而台灣人民的多數意志又是選擇台灣獨立的時候,即使我個人在「情感上」,會因為兩岸未能統一而有所失落,但在「理性上」,我也願意尊重這樣的結果。

說得更明白一點,只要能使兩岸的人民得到更多的幸福(在此,筆者姑且將這幸福的內涵定義為民主、自由、均富),統獨乃至於統獨以外的任何可能安排,皆無不可。

統一和獨立都只是一種手段,是為更高目的服務的手段,而非目的。就像這塊土地的「名字」究竟應該是「台灣」還是「中國」一樣,都不是具有實質意義的事情,重點應是,不管掛上「台灣」或「中國」之後,這塊土地擁有的到底是什麼?

兩岸之間(台灣與中國大陸)以及台灣島內(統派和獨派),虛耗在「唯名之爭」(哲學上的「唯名論」另有定義,這裡只是借用這個名詞)的力量實在太多了,傷害了彼此的感情,使彼此僵持在意氣之爭的漩渦裡,對兩岸的人民與政府而言,只能狹隘的「逢中必反」、「逢台必反」;對台灣島內的藍綠政黨之間,則是「逢統必反」、「逢獨必反」。漸漸地忘卻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理,忘卻了追求共福共善的提升才是要務。

當然,從某些角度來看,統獨問題是很重要的,就如同很多關心統獨議題的人所言:「國家認同不確定,所有的問題都無法確定。」這句話不能說是錯的,但也未必全對。事實上,長久以來,台灣一直消耗了過多的關心在統獨問題上,造成了很多的副作用,光談這些副作用,就需要許多的篇幅。然而,如果大家真的切中要點地談,那也罷了,可惜的是,在台灣,所謂的談統獨問題,仍只是在特定人物的引導下,為特定的政治目的而談,使得我們的社會對統獨問題談得雖久卻淺。所謂的統獨,一直被簡化為政治對立的壁壘或作為區分「誰愛台灣」、「誰賣台灣」的標準,特別是每逢選舉,整個社會似乎只剩下兩種人,一種是愛台灣的愛國者,一種是賣台灣的叛國者。

統獨的論述,真的只能這麼膚淺嗎?既然大家沒辦法說服自己不談不碰統獨問題的話,倒不如深入一點,而不是停留在淺碟子的論述裡打轉。這是我撰寫本書的最大用意,我希望藉著這本書中的文章說出一些自己的簡單想法,其最終的目的,可以總結成一句話:「不管你支持的是統還是獨,在台灣,我們都是一家人。更不要懷疑,我們都不可能存有害台灣的心。」

讓統獨議題還原成和其他諸如治安、教育、文化、社會、經濟、衛生、國防等等公共政策議題一般的位置吧。這不是代表統獨議題不值得重視,只是希望大家能透過建立「統與獨,都只是公共政策的一個選項」這種平常以待的認知,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社會的其他議題,不致於被埋沒在統獨的大纛之下,無法得到適當的關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基於這種平常以待的認知,減少不同統獨傾向族群之間,情感的撕裂。

感謝天下遠見出版公司高希均社長對本書的「催邀」,一年多前,希均吾兄即不斷地催邀長文撰編本書,由於自己公務甚繁,若非希均吾兄一再叮囑,這本書恐不知要拖到何年何月才能問世,而希均吾兄對本書非但「起了頭」,更「結了尾」,為拙作撰寫評序,更為本書加添了深度、丰采。感謝馬英九市長和林濁水委員,百忙之中,還得撥出時間看完這長達十餘萬字的拙言,並以千鈞之筆,為拙著撰作評序,為本書點睛。最後,感謝我的學生羅智強君,智強在本書撰作的過程中,對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並且宵旰不息地協助校對本書,感謝智強的付出。

最後,本書盡量用比較輕鬆與淺白的筆調來撰寫,目的是希望大家可以用比較輕鬆的角度來看統獨問題,畢竟,統獨不過是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種種事件當中的其中一件事而已,用輕鬆的態度看待它,有時反而能讓我們找到更為清楚與可行的定位。

媒體推薦

立法委員 林濁水 
   儘管未來的目標各有不同,對歷史的理解仍有差異,但在這本書中,我實在找到非常多同意和佩服的地方,展讀之餘,獲益良多,謹誠摯地向大家推薦。

台北市長 馬英九 
   讀者可以從陳律師書中對獨派、統派及大陸方面的勸告,看出他立論的持平、理性且充滿哲思。

經濟學者 高希均 
   長文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兼具理性與感性。他的文章值得細讀,是因為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更充滿了細緻的文采、人性化的觀察、同理心的反思。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vchen&aid=934801

 回應文章

靈裡的「感統」失調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論
2007/05/03 11:33

是統, 是獨, 要應乎世界潮流所趨,

逆流, 則無生存之道!

順流,  民之福也!

國是因民之所需而存! 是全民共同體, 非一黨組織的代表.

國需仍生存且茁壯於世, 非曇花一現的美景, 仍世紀之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