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元代鱖魚珮
2009/08/20 17:52:02瀏覽2078|回應0|推薦3

*

元代鱖魚珮

*

*

元代鱖魚珮

-這是我的收藏

*

*

*

*這是佐證用的出土鱖魚珮

*

*

  談到鱖魚,不免想起我們自小即耳熟能詳的一首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闋詞是唐人張志和所作之漁父(或漁歌子)。

  張志和(西元約730~約810)字子同,初名龜齡,後由唐肅宗賜名志和,自稱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其詞多描寫隱逸生活,寫景明麗生動,是早期文人詞中的著名作品。特別是《漁父》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質樸、清新、淡泊而又寄意高遠,以極其自然的手法把詩與畫的美融為一體,使人讀後只感到自然的美給人帶來的愉悅,卻連美本身的存在都忘了,不愧為千古傳誦的詞中精品。

  唐大歷九年,顏真卿到湖州任職,與門客會飲,賓主在席上唱張志和的【漁歌子】。後來,顏魯公送張志和一艘魚舟,張志和便放舟垂釣,水上為家了。張志和隱釣煙波不歸家,使他的兄長張松齡見他浪遊不歸,心中思念,也嘗和其韻以招之。可見張志和果然是隱釣煙波,「斜風細雨不須歸」了。後世不少畫家,按張志和詩的意境,畫成了畫。

  由於張志和的《漁父》名氣相當大,和顧況的《漁父引》一同從唐朝被唱到宋朝,可堪比擬者為王維的《送使西安》(即陽關曲)。

  鱖魚、鱖,俗稱花鯽魚、桂魚、季花魚等,學名Siniperca chuatsi。形態特徵為:體呈橢圓形而略高,側扁,口大而為端位,下頜略突出,頭部眼上方略凹。前鰓蓋骨後緣有鋸齒狀突出,下緣有45個大鋸齒。鰓蓋骨後部亦有二個大棘。背鰭長有12條硬棘與1315條鰭條。臀鰭著生位置與背鰭鰭條部位相稱,且形狀相似。體黃綠色乃至黃褐色,腹部灰白色。體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塊與斑點。至吻端經眼至背鰭前方有一黑帶紋。背鰭57棘的下方也有一較寬的黑褐色橫紋伸展至胸鰭基部後方;各奇鰭上有數列不連續黑褐斑。本屬另有一種大眼鱖(S.kneri)與其相似,但大眼鱖體較低,背部略呈弧形,不甚隆起,上頜骨後延伸達眼中部下方,下頜端犬齒不明顯,眼較大,面頰下部光滑無鱗。兩者可以此分辨之。分佈於中國大陸珠江(不含)以北的各水系及湖泊。台灣也已有引進養殖,但數量很少。

  鱖魚一般棲息於靜水域或緩水流之開闊水域,而以水草茂盛,水溫1825的清澈水域較多。冬季往往遊到深水越冬。春季水溫上升後,即游至水淺處,常斜臥水底,伺機襲擊其他魚類。為夜行性的肉食性魚類。生性兇猛而機警。不論體型較其大或小之魚,其均會予以捕食。鱖屬中最著名的是翹嘴鱖,其次是大眼鱖等。鱖魚體長最大可達70公分,通常為3050公分,是中國傳統高經濟價值之食用魚,清蒸、紅燒皆可。

  鱖魚,有稱作罽花魚的。其名稱的由來,在汪曾祺的《蒲橋集·鱖魚》中曾說,是得名於罽花,一種毛毯之類的東西,那上面的花紋,可不正像鱖魚身上拇指大的黛色圓斑。當然正規的寫法還是鱖魚,也寫成桂魚。鬆鼠桂魚其實就是醋溜桂魚,魚身的花刀呈菱形,色澤棕紅,狀如鬆鼠。此菜乃維揚菜中的著名菜肴,在揚州已有百年歷史。

*

  鱖魚有牙齒,非常兇猛。畫家常常喜歡畫鱖魚,嘴裡穿一根稻草扣,掛在馬頭籃上,旁邊還有青菜、茄子。近代畫家周昌谷就畫有一幅桃花流水鱖魚肥(《周昌穀畫集》,頁181,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12月。)

  周昌穀(1929-1986)號老穀,浙江樂清人。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西冷畫院特約畫師、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美協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展出獲獎或被收藏,曾在杭州、上海辦個展,近現代書畫家。工書,擅花卉、人物、山水。作品有《荔枝熟了》、《春》等。著有《意筆人物畫技法探索》、《妙語與創造》、出版有《周昌穀畫選》等。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324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