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初竹雕香山九老筆筒
2008/11/18 17:14:03瀏覽2907|回應0|推薦2

*

*

清初竹雕香山九老筆筒

*

 

*

  清初、無款。

  高18.5公分*短徑14公分*長徑14.5公分,壁厚1.5公分547公克。

  20041115天津文物拍賣一件同風格的松山五老圖朱雕筆筒,以人民幣十萬一千二百元拍出。

  圖中所表現的是著名的歷史典故香山九老齊聚於山的情景。香山九老說的是在唐會昌五年,白居易等九位文人墨客於河南洛陽香山聚會宴遊的故事。唐朝末年,因朝廷的腐敗,胡杲、吉玫、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及李元爽、禪僧如滿九位老者,對當時朝廷的不滿,看不慣世俗,又因志趣相投,結為九老會,因此得名香山九老

※相似文物:

  一、竹雕香山九老圖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清代時澄之所作「竹雕香山九老圖筆筒」,高13.3公分,直徑9.78.2公分,採淺浮雕與陰刻並用。

*

   二、清代碧玉九老筆筒

  收藏在河北省博物館的清代碧玉九老筆筒,系1966年河北省進出口公司從民間收購。此筆筒為直口、平底,筒身畫面構圖精美,九位元老人漫步于蒼松翠柏之中,人物佈局富於聚散變化,雕刻工整嚴謹,古樸秀逸。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故居香山(今河南洛陽龍門山之東),與胡杲、吉玫、劉貞、鄭據、盧貞、張渾及李元爽、禪僧如滿八位耆老集結九老會。這些志趣相投的九位老人,退身隱居,遠離世俗,忘情山水,耽於清淡。

  其間,白居易曾請畫師將九老及當時的活動描繪下來,這就是《香山九老圖》的由來。後人思慕這段風雅韻事,因此產生了許多描繪九老燕集的作品。


  碧玉是軟玉裏的一個品種,在我國以準噶爾盆地南緣的瑪納斯縣出產量最大,所以碧玉又稱瑪納斯玉。碧玉多用於製作器皿或首飾,是玉雕工藝品的上乘之選。質地細膩的碧玉如墨綠凝脂,很少有瑕疵。這一點,由碧玉九老筆筒即可見一斑。到了清朝乾隆中期以後,碧玉才成為宮廷裏普遍使用的玉種。此風波及民間,玉雕藝人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等多種傳統做工,又將外來藝術加以糅合變通,創造與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碧玉雕刻工藝。

  此件碧玉九老筆筒主要採用了浮雕手法,橫向展開的畫面中,只見濃蔭蔽空,疊嶂夾岸,溪水淙淙,翠柳叢叢。九位老者或執卷誦讀、或執扇輕搖、或做詩吟詠、或品茗對弈,童子在身旁抱琴侍立,頗有超塵脫俗、羽化登仙的意境物刻畫上,小徑石階、亭台樓宇與松柏梅竹等花草樹木,均以精緻的刀工細細勾勒,詩情畫意撲面而來,生活氣息亦十分濃厚。

  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白居易這首《香山寺二絕》,正是自己及友人悠閒隱逸生活的真實寫照。

  九老隱居的香山,與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伊水相望。集結香山九老會那年,白居易已是74歲高齡。傳說詩人晚年冷淡仕途,忘情於山水之間,賞玩泉石風月,因為貪戀香山寺的清幽,詩人常住寺內,坐禪聽經,自號居士,並把這裏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中國古代文人歷來崇尚所謂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的人生態度。但是現實的桎梏,也促使一些心灰意冷而又不願隨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終於放棄了兼濟天下的理想退身出世,轉而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於是,隱山遁水便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具有恆久魅力的文化行為,也給自然山水打上了濃厚的人文印記。因此,以香山九老為題材的藝術品,不但記錄了一種悠閒自得的生活方式,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隱逸思想的深刻體現。

*

  三、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劉松年「九老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宋劉松年(西元11741224年)「九老圖」卷拖尾題跋鄭所南(12411318)錄:「會昌五年(845三月二十四日。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皆多壽,餘亦次焉。於東都履道坊敝居合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且歡,靜而思之此會稀有,因各賦七言詩一章以記之,或傳之好事者。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亦來斯會,續命書姓名年齒,寫其形貌附於圖右。仍以一絕贈之雲:『雪作鬚眉雲作衣,遼東華表暮慶歸;一鶴尤稀有何幸,今逢兩令感當時。』」此段文字按文意,當為白居易所寫〈九老詩序〉。

  白居易(772846),太原人。字樂天,元和(806820)進士,遷左拾遺,出為江州司馬,歷刺杭、蘇二州。文宗立,遷刑部侍郎。會昌間,以刑部尚書致仕。白居易文章精切,詩亦平易近人,與詩人元稹(779831)齊名,時稱元白。晚年歸居香山。香山在河南省洛陽縣南龍門山之東,與詩僧如滿結香火社,自號香居士。又按:唐會昌中,胡、吉、劉、鄭、盧、張等六賢皆多壽,與範陽真僧如滿,洛中遺老李元爽,共于白居易所居東都履道坊,合尚齒之會,各為歌詩以記其盛。白居易在洛,與高年者八人遊,八老之中除了六賢,另二老有雲狄兼謨與盧真,亦有雲僧如滿與遺老李元爽,總之白居易與高年者八人遊,時人慕之,稱為「九老」,並繪圖傳於世。至宋代,洛中士大夫老而賢者,因慕白居易其志趣高逸,乃於韓公富弼之第,置酒相樂,並圖形及賦詩,時人謂「洛陽耆英會」,遂又有「耆英會圖」傳於世。

  是幅「香山九老」為紈扇形冊頁,絹本設色畫。畫幅中巨松一株,使畫面中分為二。幅右二老神情專注,閒坐石桌左右兩端對奕,一老者悠閒居中坐觀,童子則持扇侍立。幅左六人,一老者戴花舞踴,動作十分靈活有趣;另三老者神情優雅,且行且語於舞者前後,二童子,一手捧囊物,一手持卷軸隨侍在後。上方巨松又將景分為前後,坡石後二老共持一卷,相互觀賞,一童子手捧畫卷自竹林間來。畫幅為扁圓形,佈局甚奇特,設色古雅。畫松與李唐「萬壑松風」可以相連。人物畫法古拙,臉部表情寫實而傳神,雙眼用墨點珠,乃早期人物畫法。通幅人物衣紋樹石,線條遒勁自然,筆力老健。尤其畫石極好,石上並有些許苔點,為南宋山水畫一新作風。是幅冊頁,不論構圖與筆墨,均為南宋冊頁畫中之精品。畫無款印,亦無籤題,舊作宋無款「香山九老」,觀其畫風近似南宋劉松年,或者可能就是劉松年真蹟。

  是冊所繪內容與院藏宋劉松年「九老圖」卷完全相同,所不同是冊頁為紈扇圓形,因畫幅小,構圖必需緊湊上下安排佈局,手卷則將冊頁構圖全部平行橫排,中間以山石泉瀑松竹點綴,使其畫幅增長。此卷筆墨流暢,設色清新,人物亦生動自然,完全劉松年作風。然筆墨技法比劉松年時代要晚,是一張很認真很忠實的明倣劉松年「九老圖」摹本。二幅同觀,極易分辨時代與程度的差距。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239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