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2/10 21:03:07瀏覽1193|回應0|推薦1 | |
楊葆年款朱泥高士壺 2018.12.10 陳宗嶽 寫於臺北
壺左側銘文: 高士閒眠側耳聽,風聲雨聲兩不聞; 世道艱辛行生苦,自取一刻百年功。 公壽
壺又側刻圖:高士隱居圖 長15.5公分*寬8.1公分*高14.8公分,重440公克。
這把朱泥壺,泥色橘紅,胎質堅實,內含梨皮般的顆粒遍佈壺體,是少見的朱泥大壺。製壺、銘刻者都是曾參與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陳曼生創製文人壺工作群的楊葆年。這壺的製作年代應該是陳曼生(陳鴻壽,1768~1822)過世後,楊葆年自立門戶、自行創作的30年之間的作品(1822~1853),所以用上的曼生壺少見的朱泥,以及除了詩文之外再加刻呼應詩文的圖像。壺上詩文的書體有著行雲流水般的流暢俐落,這樣的刀功清代以後幾不復見。由於詩文的行草書體夾帶有難以辨識的草書,因此,2017年12月,專程請教了在台灣、美國舊金山、以及大陸重慶、深圳教授書法,對書體研究甚深的的張梅駒老師,才解讀出所有字義,對照文圖都在描述高士的心境與圖像,因此直接將這把從未見過的柿紋蓋高圓壺直接定名為『高士壺』。 楊葆年,又名寶年,字公壽,清乾隆至道光年間製陶名藝人(約1773—1853),是楊彭年之弟,楊鳳年之兄。善製茗壺,擅捏製法,常為陳曼生造壺,所選泥料均為名貴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藍,精光內含,溫潤如玉。《耕硯田筆記》稱其砂器的銘文刻得好,“兼善刻竹、刻錫,亦佳”,堪稱一代良工。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