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1/29 21:10:22瀏覽1554|回應0|推薦0 | |
吳純耿1930年代橋紐朱泥圓壺 2018.11.28 陳宗嶽 寫於台北
2018.11.17 下午,除了與老友小余使用重新洗淨的170年前的楊鳳年紫砂圓鼓壺來品茶,為了平衡,另外再找出一把1930年代的橋紐朱泥圓壺,以為匹配。這把橋紐朱泥圓壺至少15年沒入過水,此次取出使用,是想在珍藏多年之後親身品味80年前的古韻,體驗操持民國1937年抗戰之前精品壺的感覺,尤其是朱泥的豔麗厚實,以及書法的秀麗、詩境的幽遠與梅石圖的蒼勁。 壺左側銘文: 賞花品茗,遣興餘韻,流風忌塵,吟句雅趣,舒懷隨座。岩如氏刻 吳純耿1941年受聘於許立生創立的「宜興立信陶器行」為主要技師,並接受許立生提議將吳純耿的「順根」二字改為「純耿」,「亨衡」替代「吳澹」,因此「吳澹」的藝名用在1940年以前。加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百業蕭條,嬌貴難燒的朱泥壺幾乎不復見,尤其銘文的蔣永西有件“1939(民國二十八)年秋月岩如氏並作”的作品,因此推定這把壺作於1930年代晚期以前,最早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宜興紫砂最興盛的民國時期,衡量器形、泥質與銘文的優異,還是將製昨時間訂為宜興紫砂鼎盛時期的1937年。
長13.5公分*寬7.5公分*8.5公分高,重222公克。 右側:梅石圖 底款:吳澹(吳純耿)
※吳純耿 吳純耿(1916~1999),原名順根,宜興蜀山人,曾用藝名吳澹、亨衡,為民國期間較有名的藝人之一。 吳純耿生於製壺家庭,由於家貧,10歲起即隨父吳桂生學藝,並一直隨父做下手。1930年代中期起,吳純耿技藝逐漸趨於成熟,並以《覆葵(合菱)壺》的創製成功而成為利用公司的訂坯戶,並一度進入「省宜陶職校」受聘為技工工作,為工廠學員作成型示範,為「宜陶職校」訂貨製壺。這時候所用印款均為「順根」。 抗戰爆發之後,窯場開始衰落,吳純耿的技藝卻漸入佳境。進入1940年代中葉,吳純耿為潛洛窯戶老闆朱培鑫所聘用,並接受朱培鑫的建議,開始使用「吳澹」藝名,有時單用,有時與「順根」合用。所製《合菱》、《葵掇》以線條順暢,工整嚴謹,均勻協調而為時人所喜歡。 不久,吳純耿受聘於許立生在1941年開辦的「宜興立信陶器行」,並成為「宜興立信陶器行」的主要技師。吳純耿的技藝發揮更為出色,是他製壺生涯中的高峰期。「立信」老闆許立生,字開元,宜興川埠潛洛人,細貨老闆,專門經營高檔茶具,陶器店設在宜興城中,規模較大,喜愛茶壺,且喜收藏茶壺。「立信」所訂製著名藝人馮桂林的壺用「卷翁」印款,所訂製吳純耿的壺用「亨衡」印款。許立生並提議吳純耿的「順根」二字改為「純耿」。其後所製茶壺上逐以「吳純耿」替代「吳順根」,「亨衡」替代「吳澹」。此段時間,吳純耿所製的《葵掇》、《合菱》、《梅花周盤壺》、《大掇壺》、《六方菱壺》等比較講究,形製端正大方,精工細作,氣度飽滿,是吳純耿一生中製壺的最佳時期。 1950年代之後,吳純耿參加「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繼續以製壺為業,但製技從從高峰期開始衰退,成品較為一般。至1970年代,吳純耿從宜興紫砂工藝廠退休,在蜀山西街老家安享晚年。
※岩如氏 蔣永西(1900~1957年),號岩如,石生,又號聚蓮老人,民國陶刻名家,宜興蜀山人。1921年進入陶工傳習所刻字班,師從名師邵雲如,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學會了各種陶刻技法,並由邵雲如為其取名號“岩如”。藝成後,蔣永西被宜興利用公司聘為技工,刻製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紀30年代初,蔣永西被宜興名店“毛順興”聘為技師,專刻花盆。上世紀30年代中期,蔣永西在吳德盛公司任技師,並與任淦庭合作,由任淦庭書畫,蔣永西陶刻,落款均為“陶”或“企陶”。1949年後,蔣永西參加了合作社,繼續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歲。其傳器有缽盂壺、扁腹壺、竹節提梁壺、六角花盆等,見有類似“1939(民國二十八)年秋月岩如氏並作”刻款。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