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狹心族的保命祕訣----抗血小板活性藥物的治療功效
2014/09/05 08:47:43瀏覽35|回應0|推薦0

狹心症或稱心絞痛往往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很多病人因為疏忽或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延誤了就醫,超過救命關鍵的黃金十二小時,造成生命危險。

即將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心臟處於不穩定的危險時刻。如果在黃金十二小時之內給予適當之治療藥物,死亡機率將大為下降。這些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活性藥物,醣蛋白抑制劑,低分子量肝素,及血栓溶解劑等。

六月十二日至十五日(2003),於美國華盛頓舉辦的國際心臟學會專題演討會中,林世崇院長在大會上提出他的專題研究結果。他是唯一受邀作專題演講的臺灣專家。林醫師的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中,心電圖出現ST波段下降的病人,如果在症狀發作的十二小時之內給予血管注射醣蛋白抑制劑及低分子量肝素,病人一年內的存活率高達九十四百分比。由於醣蛋白抑制劑具有抗血小板活性的特性,因此在這類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中,可以立即對血小板產生抗凝集效用,使血小板不致於在硬化的血管中造成血塊凝集而堵塞了血管,防止心肌梗塞的惡化,使得其他心臟細胞不再受到缺氧的損害。再加上低分子量肝素,使得受傷的心肌復原更快。

在一百六十三個心肌梗塞病人中,接受醣蛋白抑制劑及低分子量肝素的治療結果顯示,所有病人在二十四小時內,心電圖已完全恢復正常。心臟功能亦表現正常。有另外十七個病患一發作時,因嚴重心肌梗塞,立即呈現心臟衰竭,血壓下降,休克,立即轉送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

林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除了爭取黃金搶救時間外,病人狀況的評估亦非常重要。如果急性期治療穩定之後,更應該有提供病人一套完整的治療計劃,包括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與藥物治療的調整。

此次的報告中曾提出三位因恐懼SARS而不敢至大醫院求診,結果由不穩定狹心症演變成急性心肌梗塞。幸好均有接受以上藥物治療,未造成進一步的危險。狹心症的症狀包括前胸突然發悶,或悶痛,壓迫感,冒冷汗,全身無力,症狀持續十五分鐘以上。大多數的病人會在勞動時,抬舉重物發作。少數人會在夜間或睡眠中突發。

要良好控制狹心症,必須同時治療其高血壓,高血脂肪,糖尿病,以及維持理想體重,配合適當之藥物才能有最佳治療效果。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sclinic&aid=1696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