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淨的智慧
2010/03/08 11:09:31瀏覽449|回應0|推薦0

清淨的智慧

證嚴法師著‧慈濟文化出版社

1.「誦經」的意義,則如行人問路。學佛者依之讀誦,依經文而行解修證,如此即可消災。若光念而不修正自己的行為,也是枉然。

2.入佛門應明瞭成佛之道在於「行」,佛門弟子應忍人所不能忍之苦,行人不能行之事,方顯學佛本色。

3.「佛」是真真實實的人,而且是「聖人」,其與凡夫的不同,是:(1)佛有智慧;(2)佛有仁慈;(3)佛陀福慧具足。

4.「拜佛」不同於「拜懺」,拜懺乃在改善人生,美化心地,至誠至真的反省。「懺悔」是要洗掉我們惡劣的心思習氣。

5.修習佛法是要學得「智慧」,智慧由「定」而生,若心能專念不散,從事入理,則能產生智慧。

6.面對「定業」,只要堅定毅力,不屈不撓、「忍辱」、「精進」,總有「業消福至」的一天。

7.人要常保「歡喜心」,工作時,要心存「感恩」,凡事應「善解」。

8.罪從「心起」,亦應從「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人要培養「慈悲心」,人就有福,有福就可以破災。

9.學佛首要學「平常心」,不必太執著。

10.人只怕心念不清,一念之差惹來不安,如能培養樂觀的心,時時持善念善解,多為需要的眾生付出,自然一切平安。

11.佛教的修養最主要在培養「勇氣」,面對「定業」,要以一分坦然的胸懷及因果觀,勇於接受隨身顯現的「業報」,這才是學佛的真諦和目標。

12.凡事靠一念「信心」,面對病苦,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樂觀」,人要安下心來,順其自然。

13.人生於世只是「因緣」所繫,緣起則聚,緣盡則散。

14.「對人」時時把持「三無」──普天之下,無我不愛之人,無我不信之人,也無我不能原諒之人。「對事」時時以「信心、毅力、勇氣」三樣來激勵自己。

15.對子女能放下且當放下,「親情」重一分,「煩惱」即增長一分。子孫自有子孫福,因緣稍縱即逝,何況人生「無常」,人應即時把握「因緣」,多多為自己儲存「道糧」。

16.發心施捨行善,是要用愛心做基礎,讓眾生得幸福快樂並離苦,這才是正確的心態!

( 知識學習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pyrlee&aid=383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