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6 18:55:37瀏覽609|回應1|推薦3 | |
漢光演習溯思 備役海軍中將 李晧 「我軍之目的,在於以軍之主力,置於渤海灣頭,與清國一決勝負;而得否達此目的,又以海戰之勝敗為主,因之我軍之作戰,可分下列二期:第一期先以第五師團進兵朝鮮,以牽制清軍,而在國內之海陸軍守備要地,應準備出征。其間我艦隊即進而掃蕩敵水師,努力獲得黃海及渤海之制海權是為得計。第二期作戰,與第一期海戰相呼應;在甲之場合,即我軍艦控制海權之場合,我應以陸軍主力,輸送於渤海灣頭,實行直隸平野之大決戰,惟清國四艦隊其艘數與噸位,均凌駕於我海軍之上,北洋水師且有較我優之堅艦,故勝敗之數尚難逆睹。在乙之場合,即兩國艦隊交綏,我不能控制渤海及其近海之制海權,但仍能不使敵方制我近海權之場合,我應繼續進陸軍於朝鮮,屢退敵軍,以達扶植韓國獨立之目的。在丙之場合,即海戰我方失利,制海權全歸敵有之場合,則我應援救第五師團,並完整國內之防備,而以擊退敵之來襲為主。」這是120年以前,甲午戰爭直前,日本參謀本部⋯⋯擬就的作戰構想,之後日本獲勝,歷史演繹日本又經日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在軍事與用兵哲學與邏輯上,有其優越之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在華方面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投降後,於當年稍後與何應欽簽訂芷江協定,岡村寧次便出任「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長官,並且具備國民革命軍參謀身分。1949年政府播遷來台,當年11月岡村寧次、十川次郎(前日本第六軍司令官)、澄田昧四郎(前日本第一軍司令官)、富田直諒(前日本華東派遣軍參謀長)在東京組團,到了11月,由富田直諒化名白鴻諒率團抵台北,簡稱「白團」,先在「圓山軍官訓練團」,對國軍高、中階軍官,進行軍事教育訓練,置重點在指參作業、戰略戰術構思、後勤理念、動員運作要領,並且在三軍大學持續任教,一直到1968年撤出台灣,期中除協助國軍完成「反攻大陸初期作戰大綱之方案」,其對國軍制度、作戰成規及戰訓又極重要的影響,漢光演習源起於1982年,迄至今年是漢光三十號演習,其中我自漢光一號一直經歷到漢光26號,每一回我看演習作戰計畫的作戰構想,甚至是實際的固安作戰計畫,都覺得國軍學習力真是虛浮誇誕,直今我們也寫不出像甲午戰爭那樣完整周延的作戰構想,為什麼國軍不能實事求是,體現戰略環境、思考敵威脅特性、檢討指揮管制舉措、運用與構建現有和前瞻兵力,每年把漢光演習當成訓練大拜拜,從計畫開始「計畫資料要厚、演訓場面要大、伙食便當要熱」是指導的共識,假想敵扮演者根本對中共戰略戰術、第三波戰具發展、指管系統與措施、電磁戰資訊戰具體作為與成效一知半解,國軍方面更不堪聞問,聯合作戰跨不過軍種本位、戰略決策思維因襲罔替、情報系統但知剪報查網分析,脫離現實不說,根本無法作正確及時的判斷,作戰部門搞搞演習場面還可以,要說及時掌控作戰景況,確認作戰重心,及時認清決勝點所在,運用、調合、組織作戰編組,考量速度和時空管制到位迎戰,這些國防部指戰中心不知到,下級部隊瞎應承,甚至連演習作戰次長也以陪同部長為要務,鮮少參與演習動次,這種漢光就在年復一年的時序裡,「不求勝」、「不思考」、「不進步」和「沒有理想」的三不一沒有現實理,但求不出事,媒體少批評、立委不苛責的結果下,就算圓滿落幕。 今年漢光三十號演習,依然制空、制海、反登陸,場景重點在北部攻擊軍仍然自桃園、淡水、宜蘭登陸,當然先決條件是制空權喪失、制海權放空,陸上作戰講究對敵泊地攻擊,卻連中共正規兩棲泊地位置都不甚了了,搞了些雷霆火箭丶大口徑加榴砲胡射一通,至於陸上防衛既不能前沿配備防禦,又不能縱深配備防禦,折中方案單一不變,交通運輸一籌莫展,連最原始的水平整合都一塌糊塗,勉強搞了個斬首戰反制,在台北衛戌混沌、人口交通不理、地面指管通情混亂的現實裡,無論結論為何?都是鬧劇一場,反正結論只有一個,就是人力裁減還有空間,戰力不足是因為錢不夠,問題是少了人多了錢能搞好國防嗎?能抵抗中共嗎?能確保東、南沙安全嗎?能在經濟海域、大陸礁棚,確保權益不受菲律賓等國家侵害嗎?如果不能,國軍就該從國防戰略上,重新思考戰略目標、戰略決策空間與選項、資源與目標契合作為與效益,把源頭的問題釐清,至於軍官,必須要重造指參、戰院教育,不能再以「廣結善緣、喝酒唱歌、讀兩本書」的方式搶發言、坑同學、攀教官、弄考題的學習方法爭取成績,把當年白團的教習資料仔細研究一下,認清自己無能的源頭,再向外努力,或許為時未晚! https://www.facebook.com/lee.hao.3557?fref=ts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