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海文轉載】懷甲午海戰二甲子有感(備役海軍中將 蘭寧利)
2014/07/19 20:07:26瀏覽1324|回應1|推薦5

緬懷甲午海戰二甲子有感

備役海軍中將 蘭寧利

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在國父紀念館舉辦「緬懷甲午海戰二甲子-對甲午海戰另一面的認識電腦擬真圖繪展」,以歷史檔案的記載為背景,配合3D繪圖技術重現海戰場景,讓參觀者可以清楚看到當年甲午海戰的狀況。開幕的當天,前海軍總司令葉昌桐上將對甲午海戰發表他的看法,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海權畏縮,這個國家就不會有希望」。校友總會長費鴻波上將發表他的看法認為,「當時清廷的政策不夠明確,要知道建軍一定要持續,沒有海權就沒有國力」。他們倆位都正確的點出問題之所在。

我們根據部分研究甲午戰史的專家認為,甲午戰敗根本原因在於當日本傾全國之力發展海軍時,清廷海軍建設卻停滯。清朝有關部門建議停止購買西洋軍艦,從1888年到1894年,清朝水師沒有增加一艘艦艇。而這十年恰好是歐洲軍艦的推進系統和艦砲有革命性的進步,當時李鴻章和⋯⋯丁汝昌強烈要求增購,但都沒有得到回應。而日本海軍卻「趁我力難添購之際,逐年增置」在21艘軍艦中有9艘是這十年新購或是新建的所謂的「新式快船」。

於是在火力上,「鎮遠號的巨炮五分鐘能發射28發。」而日本的松島艦卻能在同樣時間內發射442發炮彈(口徑較小)。在航速上,日本軍艦航速最快的達每小時23海里,次一點的時速也有20海里;而北洋艦隊軍艦的極速才每小時1518海里。海軍的建軍極其費時,而且受軍事科技的發展必須要一步一趨的跟上發展,所以一定是持續性的,而且在民主國家一定是跨多個政府的,像美國海軍有所謂的三十年造艦計畫。當年滿清近十年未添新艦,其中的戰力間隙就不可以以道里計。

在航速和射擊率均不如人,且在沒有辦法及時採購新艦之下,只有盡一切可能愛惜自己現有的「家當」,這就是李鴻章不得不採取的戰略「保船制敵」。也就是說,要盡可能保存北洋艦隊的實力。於是李鴻章說:「倘與馳逐大洋,勝負實未可知。」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認為只有命北洋軍艦「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威懾仁川,讓日本艦隊不敢離開港口來犯。無論是護衛京畿,或是支援平壤,基本上是採取「守土」的戰略指導,而完全沒有「制海」和「海權」的概念。與當年納爾遜的艦隊不是守在英倫三島周邊,而是在尼羅河口、義大利與土倫港外的制海用兵是完全兩碼事。可以說完全沒有海洋戰略的概念。

「保船制敵」是一種消極避敵戰略,與本質是積極主動,看破好機快速出擊的存在艦隊完全不同。李鴻章命令北洋水師「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不能遠離本國海港,要遊弋在近海海面上,事實上就是「要塞海軍」的觀念。不過,或許我們還不能笑李、丁兩人,他們當年的觀念與今天要求艦隊不能出平均僅60浬的防空識別區,有什麼兩樣?

每年的715日是日本的「海之日」,是法定節日之一,制定此節日的本意在於感謝海洋給日本帶來的恩惠,同時祈禱作為海洋國家的日本繁榮富強。今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海之日」講話稱,「將維護領海及日本專屬經濟區(EEZ)的海洋權益,根據法律支配原則將『開放而和平的海洋』留給下一代」。台灣四面環海,我們也有所謂的建立「海洋國家」和「藍色革命,海洋興國」之願景,亦即希望「在海洋上要有革命性的作為,用以振作國家海洋權益」。但卻是步步空虛的海市蜃樓,沒有全國性立基的政策,也沒有啟笛國人奔向海洋的配套措施。當然在影響中國近代歷史最關鍵的甲午海戰120周年之際,幾乎無人聞問,也談不上去探討什麼教訓。於是海軍的遠程建軍規畫從來無人關切,海軍之運用與當年幾無區別,看來甲午之敗猶不夠深切。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8%98%AD%E5%AF%A7%E5%88%A9/%E7%B7%AC%E6%87%B7%E7%94%B2%E5%8D%88%E6%B5%B7%E6%88%B0%E4%BA%8C%E7%94%B2%E5%AD%90%E6%9C%89%E6%84%9F/324511194378008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ptwjp7&aid=15225094

 回應文章

ST6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0 09:02

台灣建海軍強海權,甭談。

甲午雪恥,只有靠對岸解放軍海空和二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