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24 07:44:44瀏覽817|回應2|推薦24 | |
本文編入《我的臺灣文學創作史》一書
筆是扁舟書是海 文/穆仙弦
為什麼熱衷文學創作,日夜勞神也不倦?想必每位作者的答案不盡相同。 鳥鵬飛於高空,魚龍潛於游水,文學創作之於我,亦性之所向。至於什麼「不吐不快」的抒發之樂、「文成坐看人爭讀」的自我期許、「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古賢激勵,那是後話了。 記得嬰幼兒時期,家族長輩依古禮為我「抓周」,備妥了筆、尺、蔥、算盤、刀劍等十多類生活用品,任我抓取,以此預測我的性向和才志。在我滿周歲,及至三、四歲之間,曾測試不下十次,十有六七,我抓取的都是筆,或拿鉛筆,或拿毛筆、水彩筆。日後果如所測,我七歲時愛上了漫畫塗鴉,還喜歡練書法字;十六歲時愛上了寫作,最鍾情於詩和散文;後來成年進入職場,先後擔任平面繪師、美術監製、廣播編劇、文學編輯、文案寫手等職,手上兩枝筆,一枝畫筆,一枝文筆,果然靠筆吃飯。 回首執筆之路,便看見我的讀書之旅,畢竟文學創作始於文學閱讀。我的文學啟蒙,首推中國古典小說,其次是史實傳記和唐詩宋詞。中國古典小說,是我幼年最早主動翻閱的文學讀本,在讀幼稚園時就愛從家中書櫃上取出亂翻一通,妄想看懂書上文字,當然是看不懂了,便央求親人唸給我聽,我還勤於書上注音。後來上小學,識字了,就更常翻閱,小學時代總共看了十多本古典小說,其中又以《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聊齋》、《封神演義》、《三俠五義》此七冊重讀最多次,因家中皆有收藏,取閱方便,故也形成我兒時居家的文學閱讀環境。尤其前兩本小說,從小一下學期開始,幾乎天天捧讀,那時已學會查覽字典,幫助我更快識字,數月後,在我小二剛開學時,竟已提前認得幾個要等到就讀小三才會教到的生字──讀課外書能更早識字,這經驗使我認識了多讀書的好處,建立了我日後喜好閱讀的習慣。到了小學三年級,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也可以向校方或圖書館借課外書來看,於是陸續讀了幾本人物傳記和歷史圖文書。在此同時,學校推廣背誦唐詩宋詞,我遂走進了古典詩詞的世界,那時以背誦《唐詩三百首》為主,許多詩詞中的故事和意境,很讓我感動,吟詩時迴盪耳邊的音律感,也很讓我喜歡,就這麼奠定了我對古典詩詞的愛好。如今回想,古典小說中的忠孝節義和仙道人倫,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我的思想,人物刻畫和情節鋪陳,培養了我識人觀物和說故事的能力;而古典詩詞的大量記誦,在抑揚頓挫和情景交融的字句吟哦之間,強化了我對音律字韻、情感表達、譬喻比擬的掌握,對於我後來投入新詩創作很有幫助。中國古典小說和古典詩詞,可說是我童年最重要的文學啟蒙。 然而,若論及我此生最先熟知的一本書,卻非中國古典小說,而是佛教經文。說來玄異,通常人們只記得三、四歲以後的事,而我能憶起自己出生前的胎兒期,至今依稀記得當年生母的心跳聲、人們的對話、周遭的聲響;在子宮內的我,還經常憶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乃佛教修行體系的心法總持,我記得的版本是全文僅二百六十字的漢譯略本,尤其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段文字記得最熟。「佛教文學」為文學之一環,歷來雖無明確定義和共識,但普遍同意若干含有文學意味的漢譯佛典,可納入佛教文學的範疇,若《心經》也在範疇之內,則可說是我最早的文學啟蒙了。附帶一提,可能由於生而能憶佛典,對於漢文的記憶和表達宛如我的本能之故,我出生不到一年就開口說話了;此外在我兩、三歲前,有時看到電視上的字幕,常發現某些字很眼熟卻唸不出來,甚至偶有文字未學而知其音義。這讓我想起,袁枚在聽聞黃庭堅曾夢見前世居所並於夢醒後尋路找到他前世的生母和所寫詩文的奇事後,曾有「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慨。如果我們也以穿透前世今生的眼光,去觀照世上許多騷人墨客的閱讀寫作經驗,當會發現,古今多少學者才人,當是書在前生就已讀,疾筆詩文亦前生。 小時候還有一個經驗,也對我的文學啟蒙很有幫助,是我此生第一次對中文修辭的深刻體悟。那是大約七、八歲的事了。有一天下午,一齣電視劇中的兩個人物在對話,臺詞中出現了「鵝蛋臉」、「柳葉眉」兩個複詞,我不確定重點是說鵝蛋還是說臉,是說柳葉還是說眉,遂詢問就讀中學的堂姐,堂姐告訴我,鵝蛋臉是說臉的輪廓像鵝蛋,柳葉眉是說眉的線條如柳葉,鵝蛋和柳葉都是用來形容臉和眉。然後看了看稚氣的我,取來一面鏡子和一顆鵝蛋對我說:「柳葉是一種細細彎彎長長的葉子。你看,你的眉毛彎彎長長的,就有點像柳葉,但不夠細,所以不是柳葉眉,如果再細上一半,就是柳葉眉了。」堂姐邊說邊用手指比劃著:「還有你的臉蛋,從兩隻耳朵到下巴這一段的輪廓線,彎彎順順的,沒有明顯的折角,看到沒有,像不像這顆鵝蛋的輪廓呢,你的臉就可以稱為鵝蛋臉。」我一邊攬鏡自觀,一邊聆聽堂姐解說,然後沉思半响,忽地想通了,全通了,原是柳暗,登時花明,彷彿領悟了語文修辭的奧秘。當下我理解到物質世界的感官經驗,如何透過語文表達,我也學會了以實物擬實物的表達技巧,舉一反三,還聯想到能用具象事物來形容抽象情意,對於我日後寫詩論道很有啟發。 我的文學創作始於十六歲,我廣泛閱讀也始於十六歲,就像一株並比而生的花和葉,廣泛閱讀讓我的思想舒展著翠綠的葉,文學創作讓我的心靈綻開著芬芳的花。 我廣泛閱讀的過程是這樣的:在歷經童年閱讀古典文學、史實傳記的洗禮之後,我生命中第二次波濤洶湧的「個人讀書潮」,先是滔滔滾向了中外近代文學的海岸,隨即漫淹四流,流進了哲學、心理學、命理學、人相學、藝術史和佛典道卷的城鎮。我開始天天勤跑書局,大量翻閱中外文學名著,同時也到每個專區逛逛,於是也讀了幾本佛學著作,讀了道家老莊楊朱,讀了叔本華、尼采等人之作,還讀了方智出版的新時代靈修叢書,同時也涉獵了佛洛依德、榮格等人的心理學著作,翻閱了《冰鑑》、《神相水鏡集》等多部古代相學名著,還開始探索自習紫微斗數、子平八字等經緯之學,另如齊白石、徐悲鴻、弘一大師,或是梵谷、孟克、林布蘭等人的畫冊和傳記,也都瀏覽了不少。雖然廣泛閱讀,但那時在思想上影響我最深的,只有三人:一是朱光潛在文學哲理上的見解,如《談文學》、《談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都是我讀過百遍以上的書;二是《莊子》一書中的超脫、幽默、機智和瑰奇的想像寄寓,帶我走進超越二元觀點的思辨之旅,我三天兩頭就讀此書,長達三年浸淫在莊子的世界;三是印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中觀圓融,他的智慧和境界引導我走向了超越宗教的真理追尋。 而在近代文學閱讀方面,我是同時從西洋名著和中國五四文學名著讀起的。西洋名著如:莎翁戲劇、英法推理小說,或是羅蘭巴特、聖修伯里、莫泊桑等人之作;五四文學作品,則以新月派作家的著作涉獵較多,其中又以徐志摩的新詩和散文影響我初期的寫作最深;另如金庸武俠小說、倪匡科幻小說、瓊瑤愛情小說,也都讀於少年時期。十六歲這一年,我也愛上了新詩,剛開始是從《小詩選讀》一書認識當代新詩的,如今,在歷經二十多年吟讀詩家諸作之後,我很難說出有哪些詩人明確影響了我新詩中的語文風格,但其中有兩位詩人的詩集最引我共鳴喜愛,一是鄭愁予,二是周夢蝶。散文方面,則有四位作家對我散文中的語文風格影響最深;我在讀書揮墨時,被作家們各有特色的文學風格潛移默化,或多或少吸收了這四人的文氣:一是徐志摩筆下的浪漫清麗,二是楊牧筆下的蘊藉婉轉,三是李敖筆下的雄勁直辣,四是黃永武筆下的古典雋永。初期是徐志摩的文采將我內斂沉靜的性情燒得熱情活潑一些,接著楊牧的篇章又將我體內徐志摩的文氣壓得沉潛含蓄一些,然後李敖的筆鋒又將我體內楊牧的文氣刺得明快率直一些,隨後黃永武的辭藻又將我體內李敖的文氣染得古雅典約一些。當然,最終必展現我的性情本質。寫作之路就是這樣,自有其揣摩、反動、整合的過程。 我的寫作之路,主要寫詩,次寫散文。一個少年,在寫作初期,探索著自己的種種可能,無論新詩、散文、小說、歌詞或評論,都試圖下筆,那大概是對很多事都感興趣的我必然的行動。但很快的,在書寫各種體裁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最愛的是新詩和散文。我喜歡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創意,並自認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新詩最適合表達無邊的想像和創意;我的胸懷愛好隨性自由、瀟灑快意,而散文最適合隨興書寫、直抒胸臆;因此這兩種文學體裁最合乎我的性情本質。想明白了以後,我便熱衷於新詩和散文的創作,其中又以新詩最教我嘔心瀝血。為了把新詩寫好,除了廣讀詩集,精讀詩句,深研詩學理論,我也寫寫古典詩詞,玩玩對聯,所有的費心勞神,最初的動機都是為了我最愛的新詩,雖是為詩,對於散文寫作也裨益良多。人生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每個人都應瞭解自己,寫作可以深入瞭解自己,因寫作是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方苞年輕時也曾立志寫詩,可是查初白卻認為方苞的性情不像詩人,反而勸誡他不如專注精力以古文名世,或許能有大成,方苞聽勸,後來果然成為一代古文大家。可見立志文學創作,也要考慮適才適性,不可不察。 遙想年少寫作之初,經常夜以繼日,一天當兩天用。數不清多少次,連續兩三天讀寫到天亮,還曾十多次連續五天不睡只為讀書和創作,甚至曾有長達九日未眠的記錄兩次。偶然想起,連自己都驚訝當時怎有如此毅力和精氣體魄。早年我還常為一字之斟酌,查閱了三本字典;或為一則典故、一句名言的引用無誤,翻找了十本書。在我年少的七○年代末期,電腦學習方興未艾,作業環境是DOS,流行的中文輸入法是倉頡和倚天,網路世界是我二十多歲時才跨及的新大陸,當時蒐集和引用寫作材料,可不像現在查詢網路迅速有效,寫作時若欲旁徵博引,往往得翻閱一本又一本的實體書。然而也因為勤於查閱各類書籍,無形中累積各種知識,豐富了我的思想見識和寫作材料。 完稿後便是發表了。大概很少有作者擱筆後,從不與人分享吧。我十六歲時嘗試寫作了幾個月,就開始投稿發表。我還記得,第一次在校刊上看到自己用心寫下的新詩被印成鉛字,真是欣喜,像做母親的生了小寶貝,無論討不討旁人喜歡,自己是愛極了。一年多後,我開始在發行海峽兩岸的校園文學月刊《現代青年》發表,第一次投稿時被刊登了三首詩,第二次一口氣投了十三首詩也全被刊登出來,對我很是鼓勵,從此更用功於閱讀寫作。幾年後,我開始在報章副刊和文學雜誌投稿發表,之後接觸了網路,便轉往個人部落格發表了。慚愧的是,寫作至今許多年,卻很少產,也很少投稿。詩文寫罷常藏於抽屜數週乃至數月,審閱再三,期間時而探索文學議題,時而習畫練筆,分散了有限的時間;後來廣習五術,泛學才藝,近年更投入身心靈課程的進修和講授,精力就更分散了,多年來幾度停筆,實在是消極得很。然而,我對文學創作的熱情,就像大風雪中的一團烈火,看似幾度熄滅,總有殘餘星火,可以燎原。 回顧一路風塵,雖然閱讀沉思遠多於下筆書寫,但,筆是扁舟書是海,獨乘扁舟游於大江平湖,固然可享棹歌抒懷之樂;不乘扁舟而觀海納百川,也有聆賞千濤萬浪之趣啊!讀與不讀,寫與不寫,但憑心情興致。既要用功,也要隨興。
--------------------------------------------------------------------------- 延伸閱讀: 《我的臺灣文學創作史》徵稿活動結果揭曉 由部落格「我們都在繽紛樂園」所舉辦之《我的臺灣文學創作史》徵稿活動結果於今日揭曉。作者敘述創作心路歷程,書寫專屬於自己的「臺灣文學創作史」,入選作品共計20篇。 投稿者中有些是作家,更多的則是默默耕耘的寫手,意義非凡。20篇入選作品為PINK〈代客抄寫〉、楊欣峻〈細數麵包屑〉、黃山高〈文以抒發摯情分享人生〉、曾文保〈文章能當飯吃嗎?〉、藍祥宇〈創作的努力及成長〉、鯨魚〈寫作深深擄獲我的心〉、柯智元〈寫作教我的事情〉、黑棉花〈創作路程〉、左龍〈我的夢想‧不是夢‧不是想〉、雪晴天〈創作,天馬行空〉、穆仙弦〈筆是扁舟書是海〉、小樂〈寫作與我的得與失〉、沈碁恕〈寫的五部曲〉、亞莎崎〈夢想,從相信開始擁有〉、喬萱〈台北創作旅行〉、嗜曜〈文字獄〉、Mai-Mai〈戀戀文字──我的臺灣文學創作史〉、彭立言〈長日〉、楓樂〈無名史〉、林榮淑〈一隻臺灣水牛犁過福爾摩沙文學史田〉。 入選作品將集結成冊,並致贈作者作品集《我的臺灣文學創作史》乙冊以資鼓勵、留念。同時,該書也會向國立臺中圖書館申請e-isbn,讓這些辛勤筆耕的優秀作家們能被更多人看見。 20篇入選作品當中,由評審選出「特優」乙篇為黃山高〈文以抒發摯情分享人生〉,將致贈獎狀乙幀以及陳芳明歷時十二年巨著《台灣新文學史》世紀典藏精裝限量簽名版乙冊(定價1200元,此版本已絕版)。黃山高曾獲38個徵文獎,現任高雄文學館駐館作家、新新聞報記者、少年中國晨報記者、新聞藥膳文學網記者、大高雄新聞網記者。著作有《羅漢風雲》、《活力青草藥》、《六堆風雲》、94年高雄縣作家作品集《大象山風雲》、《2009內門宋江藝陣文化》等書。特優作品〈文以抒發摯情分享人生〉展現了文學創作的力量,書寫其精彩豐富的創作歷程。 另外,為鼓勵網友參與文學活動,開放由UDN部落格格友票選出「網友推薦獎」為Mai-Mai〈戀戀文字──我的臺灣文學創作史〉、亞莎崎〈夢想,從相信開始擁有〉,將致贈獎狀乙幀以及文學好書乙冊。 主辦單位「我們都在繽紛樂園」志在推廣文學創作,曾舉辦《那場演講真感動》以及《我》兩項徵文活動,獲得廣大迴響,並皆有集結成冊推廣。此次《我的臺灣文學創作史》則讓更多人的「臺灣文學創作史」被看見。詳細的徵稿活動可見主辦單位網站:http://blog.udn.com/nlcmak ※相關獎勵預計於四月掛號郵寄給所有入選者、得獎者,敬請耐心等候。 新聞報導:http://wenews.nownews.com/news/45/news_45338.htm ( 創作|其他 ) �X�B: 《我的臺灣文學創作史》徵稿活動結果揭曉 - 我們都在繽紛樂園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nlcmak/6020025#ixzz1pyiWawLI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