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20 02:13:34瀏覽3006|回應0|推薦0 | |
高中及大學時代的台北車站,還是個有人性外觀與歷史風貌的建築物。站前的噴水池,由高中起,便是同學週日郊遊前集合的地點。最常去的地方是大屯山。從復興高中後方往面天山、向天池的步道,更是走過廿次以上而從不厭倦的路線。 在大學念動物系,可以去的地方多了,也幾乎跑遍了全島。然而四年中從未上過大屯。大四那年,應學弟妹之請,要我(吳聲海)在畢業前帶大家去採集郊遊。立即想到了大屯山,於是又在台北車站噴水池集合,憑著記憶中的路線,往北部最大的火山口前進。 這天風和日麗,太陽曬得每個人在汗流夾背中努力走著上坡路。到了野外,我是喜歡漫無目的的走著,帶著大夥看看停停、停停看看、摸摸這樣、抓抓那樣。半途便有人問道,到底還有多久才到得了目的地?我也老實不客氣的說,走到哪算到哪。這樣的回答,顯然不是人人期待的,於是有人便先行打道回府了。 剩下的人繼續向面天山走。過了三聖宮,穿過高中時偷採草山橘的果園。生理的呼喚,讓我想也不想便往路旁的芒草叢中穿了進去。忽然見到一個似乎是被怪手挖出的方形大坑,周圍長滿了芒草,坑有一人深,坑底土壤潮濕,但也沒積水。往坑中跳下,同時召喚大家一起來,心想可能會碰到 撿了三四十顆,連同泥土一起包起來送給ㄛˋㄙㄤˇ(王樣)看。「ㄛˋㄙㄤˇ」是台大動物的傳家寶,既是學長,也是老師。他從動物系畢業後,便留在系圖任圖書館管理,也兼開兩生爬蟲類學。是當時國內兩爬第一權威。 回到系圖,把怪東西給了王老師,只見他抽著雙喜煙,卻也弄不清這粉圓究竟是啥玩意兒。我則是不久後便去報效國家去了,也就忘了這事。 出國兩年後,在兩爬雜誌上見到了王老師與日本倉本滿教授發表了一個台灣的新種樹蛙,詳讀內容,竟然就是那些粉圓。中文名為『面天樹蛙』。想想與新種的研究失之交背,但見到此蛙也名如其份,倒也是很高興。 台灣所記錄的所有無尾兩生類種類(青蛙、蟾蜍等),至2000年,共有32種。其中在近20年,便增加了七種(包括五種特有種及兩種新記錄種,多齒、豎琴、花姬蛙、面天、橙腹、諸羅、翡翠),佔了原有種類(26種)的26%。從二十世紀初,便有人認為分類學已是黃昏事業,但由這麼大型的動物(青蛙在動物界中可算不小的了)來說,都能持續發現這麼多種類,加上現今對生物種的特性、演化有更多的瞭解,生物多樣性的興起,並不是意外的事。 面天樹蛙在外型上與艾氏樹蛙(Chirixalus eiffingeri)極為相似。艾氏樹蛙是於1895年,Boettger根據琉球群島採到的標本所命名的種類。1909年,Boulenger發表艾氏樹蛙在台灣的首次記錄(關仔嶺採集)。但由十九世紀起,從未有人對捕捉到的動物標本中,懷疑可能包含了兩個不同的種類。艾氏樹蛙的生殖方式,到1973年才由日本學者加以記錄:母蛙把卵產於有積水的樹洞內壁上。在台灣,也同樣觀察到了相似的生殖方式。而台灣普遍種植的竹子,更成為艾氏樹蛙喜愛的生殖場所。在溪頭,蛙將卵產於孟宗竹腐朽的半節竹筒中,孵化後的蝌蚪掉入竹筒積水生活,而蝌蚪僅靠母蛙再回到竹筒中產下的未受精卵為食。它們的口器,也與一般植食性蝌蚪不同,沒有了多列的齒及喙,而只有稀疏的小齒列及寬大的口。 發表艾氏樹蛙生殖方式的日本人,因為想知道台灣與琉球的艾氏樹蛙,是否有形態或生殖行為上的差異,在1980年左右,到台北龜山、烏來、溪頭採到許多個體。在龜山、烏來採到的蛙是在森林地被植物底部,而溪頭的蛙,則是在竹筒中採集到的。但是,也並未發現龜山、烏來的青蛙實際上是另一種。 面天山採到蛙卵的環境,與艾式樹蛙不同。要說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兩種的卵均不是產於水中,而是在近水的潮濕環境。面天山的卵孵化後,蝌蚪靠啃食落葉等植物性食物,口器也有發達的角質化齒列及喙。 一來靠著耐心飼養這些蝌蚪,讓它們變態成小蛙。另一方面,晚間在發現蛙卵的棲地等候,希望找出產這些卵的父母親,並同時希望能錄到它們的求偶叫聲。總算辛苦有了收獲,捕到許多準備生殖的個體。在外形上,兩種青蛙長得一樣。回到實驗室,詳細測量兩性個體的全長、頭長、後肢長等外觀特徵,再將兩種的標本仔細作比較。發現果然有些細微的差異。闢如:在體型上,兩種均為雌大雄小,而新種無論雌雄,都比艾氏樹蛙小。艾氏樹蛙的前肢指尖吸盤,也都比新種大。 新種的叫聲,是一連串「ㄅㄧ、ㄅㄧ」的清脆叫聲。與艾氏樹蛙相比,不管是頻率、聲音長短,叫聲間隔,都有明顯區別。蝌蚪除了生活棲地不同外,型態也有很大不同。樹蛙科大部分種類都有13對染色體,這兩種也不例外,但染色體形態也不同。 由以上成體形態、蝌蚪棲地、蝌蚪形態、產卵地點、求偶叫聲、染色體上的不同,早已是可確定兩者是不同的種類。由於兩種外型如此相似,很有可能過去之採集記錄便已將兩種混淆在一起。因此在描述新種時,也要把文獻上曾提到採集記錄的標本,再重新與新種比對。果然,各地博物館所蒐藏之台灣產艾氏樹蛙標本,日本人在1980年代來台採集之標本中,有許多是面天樹蛙。 一次偶然的出遊,不但讓科學界多了一種新種,也讓博物館中蒐藏了近百年的標本,有了正名的機會。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