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就是自由時報在扯經濟後腿
2015/06/04 14:05:14瀏覽862|回應0|推薦16

作賊的,通常都會心虛。日前自由時報社論<中國紅色供應鏈來襲>引用去年巴克萊證券《你好.中國;再見.台灣?》產業報告,佐證台灣科技產業即將被大陸取代的危機。該社論引用是項報告,原目的是要批判馬政府經貿傾中,卻反而暴露出:扯台灣經濟後腿的,除了特定在野黨,就是自由時報!

該報告自去年6月公布以來,自由時報就曾引用數次,卻始終不敢稍提其結論:「台灣政府當前面對的困難是無法經由立法來創造有利的政策以支持科技產業,例如自由經濟示範區、FTA相關協議(指服貿)。」而不論是自由經濟示範區,或ECFA及服貿協議,不正都是特定在野黨及該時報在阻擋立院通過!

兩岸於2010629日簽署ECFA,至該年底該報有關ECFA報導就達14百多則;2013621日兩岸再簽署服貿協議,至該年底該報有關服貿報導亦近14百筆,平均每天都在7筆以上。當然這些晨昏定省的報導絕大部分是在詆毀ECFA及服貿協議,例如:忽而恐嚇ECFA衝擊321萬白領,忽而又誇大服貿威脅407萬人生計;最扯的是,服飾批發零售業早就在20099月底開放陸資來台,時隔4年,該報卻仍於20137月以標題為<開放中資/業者:服飾通路三年一片倒>的報導在欺騙社會大眾。

2000年民進黨執政,台灣投資不振,民間消費成長下滑,出口就成為帶動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動力,大陸則是最主要出口市場,去年占我總出口達26%。今年初,世界銀行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在其《全球貿易趨緩的背後》報告,指出全球貿易幾項重要趨勢,尤其是全球和大陸貿易型態都已經發生質變,台灣如果不能及時採取因應措施,不僅當前疲軟的經濟表現難以持續,未來恐將只能眼睜睜看著經濟沈淪。

依據該報告,全球貿易2012年後實質平均成長率只達3.4%,遠低於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的7.7%,造成貿易成長下挫有週期性和結構性兩大因素。在週期性因素,主因是全球進口需求不振,相對於危機之前的經濟(GDP)成長趨勢,2013年全球經濟萎縮了4.5%、美國減少8%、歐元區減少13%,高所得國家需求下滑,進口增長自然跟著降低。

結構性因素方面,則是自2000年後,全球經濟成長帶動貿易增長的力量(貿易彈性係數)減弱。1970-1985年間,全球GDP每成長1%,貿易就增長1.3%;到了1986-2000年,貿易增長躍為2.2%;至2001-2013年,貿易增長又降至1.3%。全球貿易彈性係數下滑有幾個因素,包括全球價值鏈結構變遷、全球需求組成改變、貿易金融減弱、貿易保護增強等,但是全球價值鏈結構產生變化則是最為關鍵。

尤其是中國大陸,在1990年代中期,進口零組件占出口比重最高達60%,目前已降至35%,顯示本地企業已發揮進口替代角色,此與巴克萊證券的報告不謀而合。另外如美國,其製造業進口占GDP比重於1986-2000年從4%持續升至8%,但2000年後就穩定維持在8%的水準,顯示價值鏈網路的發展已達成熟的階段。

綜合世界銀行的報告分析,在全球需求萎縮、經濟成長帶動貿易增長的力量減弱、全球價值鏈結構改變等重重壓力下,貿易成長將不可能回到昔日的榮景,此對台灣經濟成長早就帶來嚴重衝擊,台灣必須即刻採取有效因應措施。策略之一是全力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國內投資,以投資作為出口之外,帶動經濟成長的另一重要引擎,最直接有效的政策作為應是致力自由化、國際化、融入區域整合。

其次是發展新興產業,以多元產品強化出口動能,但這需要市場機會作前導,大陸則仍是當前成長最快、對跨國企業最具吸引力的市場。策略之三是排除出口市場的關稅及非關稅障礙,提升出口競爭力,此又和洽簽FTA、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前述三項策略,可以瞭解台灣經濟的未來絕對離不開推動自由化、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等,包括完成ECFA相關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等,阻擋這些政策性作為,就是在抽掉經濟發展的根基。遺憾的是,這些法案已被民進黨等在野黨杯葛及自由時報等媒體誤導人民多時,時機一點一滴流失,台灣人民如果繼續縱容政客和媒體胡作非為,等經濟直轉而下,將是後悔莫及。

(本文已刊登於104.06.03中國時報A14版《尹啟銘專欄》)

( 時事評論財經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myiin&aid=24008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