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04 00:31:20瀏覽221|回應0|推薦1 | |
【南箕北斗操之在我—林銘文的掌中人生】 園不在大,有心則能;景不必闊,有夢則成。千里迢迢,呼之即來;萬里歲月,揮之即去;故事裏的角色走入實境,時空變化,不過兩臂之間。 晾曬一件遠年心情 歷史是一個可愛的名字,滿佈人類的故事。「我從小就愛看戲,台灣的廟宇又特別多,早年各地廟宇三番兩次就酬神宴會。父親林用是北管劇團團員,當廟方喜慶迎神時,陣頭總會在廟裏排場,包括歌仔戲和布袋戲。」林銘文先生回憶著:「我最喜歡看布袋戲,尤其對布袋戲特別好奇,一個小小的場景千變萬化,只要幾個戲偶在台上搖擺身軀,就能將歷史故事搬上檯面。」詮釋歷史是一件嚴肅而充滿挑戰的事,透過布袋戲可以輕鬆地表達。多元化的文化加上創意,演藝布袋戲,始終是一層又一層不斷堆疊出來的故事氛圍,台上娓娓道來的情節,就能撼動台下孩童幼小的心靈。
跟著良師舞衣弄帽 天母忠誠路旁一條寧靜巷弄,在布袋戲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河洛坊主人林銘文,儘管年代變遷,心頭上的寒暖,仍與幼年相似:「長大後,偶然機緣,我認識了亦宛然團長陳錫煌和李傳燦兩位老師,就跟著兩位大師父,從學習製作布偶的帽子到偶戲操作。」秉持著生活、藝術、興趣的理念,林銘文以極為敏銳的觀察力,探討人物中每一個特質。他口中的大師父陳錫煌和李傳燦是李天祿的兩個兒子。陳錫煌是布袋戲界的全方位藝師,因為持續改良戲偶、戲服及帽盔,對於各種角色性格的身段展現及情感收放,揣摩地極為精準細膩,是2009年曾獲得兩項國家認定文化資產保留的藝師。 創作各需所求 「由戲偶造型及尺寸來分,有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和電視布袋戲。」林銘文推一下鼻樑上的眼鏡,繼續說:「傳統布袋戲戲偶25-28公分;武打和穿戰甲的戲偶,高度約35-58公分,必須注重身段及拳腳擺設;民國四十年左右,布袋戲進入戲院,戲院場地遼闊,就將布袋戲尺寸加大,高度約100公分,它們不必靠身段,只要燈光、音響、特效和氣功,就可達成效果,稱為金光布袋戲或稱現代布袋戲;六○年代電視戲劇蓬勃,戲偶70-80公分高,這時就得靠著剪接、攝影技術、燈光等等吸引人氣,就是所謂的電視布袋戲。」原來布袋戲知識非常廣泛,一般觀眾只是看熱鬧,將布袋戲當作茶餘飯後的趣味,很少會去體悟型態。 眼前的驚嘆「每個偶頭都是用樟木做的,老前輩們覺得還是樟木最好用,因為樟木防蛀,重量適中,硬度也夠,否則隨便一敲,鼻子就沒了。」林銘文抓起桌上一隻偶頭,套在食指上說著:「樟木取材後,一定要先將外型劈出來,然後在屋子找一個角落將它們完全蔭乾,才有辦法上漆,這樣漆才不會裂開。至於如何雕刻,要先刻一個樣品,放在仿削機去車,車成一個粗胚,再靠手工將神韻雕出,然後以砂紙磨、補土、褙紙、上底漆等等,來來去去、反覆地做,得花上十天功夫。碰到戲偶要梳頭的,還得植髮。至於戲偶的組合,得在脖子地方打上六個洞,才可以將偶頭固定在身體上。」真是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戲偶製作過程的辛酸與樂趣,不是外行人所能理解的。 傳統與創新的魔掌 歷史的重新詮釋是一種創新,,、、、、、、煩請點閱 : 喜菡文學論壇《有荷》文學雜誌 第五期 60頁文學走讀,謝謝!
或 :喜菡文學網電子書城 http://www.pubu.com.tw/store/xihan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