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他們穿的不夠破爛‧‧‧
2008/12/19 03:02:47瀏覽962|回應0|推薦3

Bukut校長與原聲合唱團》

----------布農族信心的重建故事

   

為了張羅原聲學校明年所需費用,阿貫最近向一家知名建商老闆募款,阿貫滿腔熱忱地述說著原聲學校計畫重建布農族孩子信心計畫、還要把玉山下天籟之音傳唱到全世界…,但這位大老闆卻靜靜地、冷冷地說:他們並沒有穿得破破爛爛地呀!

   

老闆這反應,讓阿貫氣結不已,很多大老闆對於做公益,真的還要再教育。

   

多年來,台灣多數的贊助人還是比較習慣要看到穿得破破爛爛、可憐兮兮的小孩,要看到他的住所有多麼地不堪,命運有多麼悽慘,才願意從荷包裡掏錢出來;多數的贊助人還是比較愛救急救窮,而比較不願意長期札根原住民教育,長期培養原住民孩子生存能力。也正因為側隱之心作祟,幾次募款下來,結果資源往往過度集中在特定孩子(也往往處境特別悽慘)身上,贊助人往往會指定贊助特定孩子,卻忽略一個整體性的贊助,卻可能讓更多孩子,也許是不那麼悽慘、也許平凡的很多孩子,也能有得到培養。

   

這是原聲協會募款上遇到困境。

   

「不喜歡裝可憐。」一直是Bukut校長和阿貫的共識。尤其是兩年前某周刊推出《水蜜桃阿嬤》紀錄片,雖關心隔代教養問題,卻也藉此大賺觀眾熱淚,大炒新聞,結果當然募得鉅額款項,卻爆出水密桃阿嬤家屬指控該周刊消費他們的苦難,家屬卻什麼也沒得到;對於某周刊販賣貧窮的操作手法,在文化及媒體圈也多有爭議。

   

再更早之前,這家周刊也用相同手法製作「希望鳳梨趕快長大的小如」,在那時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的年代,經該周刊大肆「行銷」後,各界伸出援手,有企業家直接買了小如爸爸種的山藥,本來出走的小如媽媽也趕回來了…可是多年後,誰還記得小如?她究竟有沒有上學?她過得好不好?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沒有得到適當的關心與教導?

   

很多貧窮且悲慘的故事,誘發人們的悲天憫憐的情懷,讓人掉淚,但我們有想過,怎樣的介入與幫忙才是可長可久?才是真正對當事人有助益?甚至,有尊重?

   

長年來Bukut校長教導他的學生,「我們不要裝可憐,我們要自己站起來。」而在原聲學校係長期教育札根計畫,Bukut校長和阿蠻校長希望帶著這些孩子,直到出社會,為了不讓這些孩子中途輟學,不被父母親抓去打工,為了孩子有更好營養,有時為了籌孩子醫藥費,「救急救窮」經常是Bukut校長和阿蠻校長在做的事,只是這些救急救窮作為終是一時,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教育,惟有教育才可能改變孩子內在的性格與外在的宿命,惟有教他有本事釣魚,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才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及其經濟地位。只是,長年來,多數贊助人急於在短期內看到成效,希望花很小的錢,看到很大的效果。

   

拒絕裝可憐,Bukut校長和阿貫的理想,在實務上確實遭遇到挑戰,募款是其一,尤其是在不景氣下,募款的來源更形侷促。

   

今年中,Bukut校長想要為東埔國小合唱團的小朋友留下紀錄,希望製作一張合唱CD,並拍製小朋友唱歌的紀綠片,也是給小朋友肯定與鼓勵,原聲協會決定慷慨解囊,大力襄助,導演、錄音師、唱片製作人幾乎都是熱心幫忙的義工。但要如何製作這張紀錄片?每個小朋友背後都有些蒼涼的遭遇與感人的故事,該走悲情路線?還是只是呈現一種淡淡的情懷,紀錄他們走過生命足跡?

   

這在原聲協會的理監事會裡,多有爭辯。有的人認為,若要藉此募款,恐怕須以賺人熱淚的故事為主軸,都市人才會願意掏錢;也有理事認為,紀錄片目的是要吸引人們關注這事,而非為了募款…有的人主張,這個紀錄片要鎖定特定小朋友的故事為主,才夠吸引人;也有人認為,貧窮的故事全台灣每個角落都有,再以賺人熱淚故事為主,實在已不特別…

   

經過很多次的爭辯,這個紀錄片已接近完成製作。昨兒個夜裡,我在導演工作室看了片子,坦白說,我很開心導演的鋪陳,雖然只有六十萬元的製作費用,但在這個紀錄片,很真實且平實地講了Bukut校長和這群小朋友們唱歌的故事,講他們面臨的人生課題,錄音時不斷重複的艱苦,卻也是學習人生課題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沒有悲情,反而有種趣味與快樂,不論這些孩子來自是悲是苦的家庭,呈現出來的story是:讓我們唱歌吧!

   

一月中旬,紀錄片首映理所當然地將要獻給東埔部落!

   

一同上山看電影吧!

   

敬請期待…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rrise&aid=248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