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鳥在全球掀起風潮,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這項遊戲的風行,有耐人尋味的意義。
八○年代,是「小精靈」電動遊戲席捲全球,遊戲方式就像資本主義的邏輯,從不斷吞食、不斷擴大版圖中獲得快感。今天的「憤怒鳥」,卻是不斷搗摧、破壞,從一片鳥屍廢墟中獲得紓壓,不禁令人膽寒。
憤怒鳥的遊戲簡單、容易上手,看似無厘頭,但細究其遊戲模式卻一點也不有趣。遊戲中,憤怒鳥為了報復綠豬偷走鳥蛋,採取自殺炸彈客的攻擊方式,不惜以肉身投擊相殉。遊戲終結時,滿地鳥屍,響起綠豬的邪惡獰笑聲,畫面充滿挫折、沮喪,甚至血腥。
憤怒鳥為何憤怒?又是什麼深仇大恨,讓它們選擇「玉石俱焚」的方式和敵人作戰?
這得從憤怒鳥崛起背景說起。憤怒鳥誕生於二○○九年,當時剛爆發全球金融風暴,失業、銀行破產等負面消息不斷,人們對政府不滿、對貧富懸殊感到憤怒,但又無法撼動龐大的政府和經濟體制,只好在遊戲世界尋找發洩憤怒的管道。
近來風起雲湧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多少反映了「憤怒鳥」現象,民眾為抗議貧富不均走上街頭。他們失去了工作、人生和希望,就如被偷走蛋的憤怒鳥因絕望而憤怒。
這一代年輕人常被喻為「憤怒鳥世代」,失業、高房價、貧富不均等問題,讓他們找不到出路。他們的上一代是「愛拚就會贏」,但「憤怒鳥世代」則是「拚了,也不會贏」,只能從遊戲中破壞、搗毀獲得快感。
憤怒鳥遊戲在全球下載已超過五億次,周邊衍生的商業利潤更是可觀,估算品牌價值高達一百二十億美元。但憤怒鳥內心的悲哀,卻無人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