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6 09:27:09瀏覽268|回應0|推薦7 | |
隨着年齡的添加, 縷縷的寂寞也慢慢湧襲上心頭. 過去常聽見朋友們探詢, 在國外的歲月會不會很寂寞時, 都無動於衷, 沒有絲毫他們所說地那種寂寞難耐的感覺. 假如有啥寂寞的話, 就不會樂此不疲, 在海外度過多年. 可是近年來不知道什麼原因, 越來越難擺脫寂寞孤單的陰影, 動則連想到故國往事. 或許落葉歸根的心理在作祟, 時常夢見過去的種種人與事, 特別是兒時趣事, 如自以為是孫悟空, 能上天下海, 爬上大樹, 不慎摔下來, 摔得半死, 遊伴們都嚇得逃之夭夭. 我家兄弟眾多, 自小家裡就熱鬧滾滾. 不論何時, 家裡都不會冷場. 除了眾多的兄弟外, 加上兄弟們的朋友或同學的進出, 我們在博愛路的家時常人滿為患. 因為地點適中, 交通方便, 朋友們進城或路過都會進來打招呼. 隨便找到一個兄弟就可聊個半天, 有時只有老爸一個人在家, 他們也會進來跟他聊個沒完沒了. 吃喝玩樂, 更不用說, 要三天一小宴, 五天一大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因為兄弟多, 朋友多, 每個人都好客, 隨便么喝一下, 便有十個八個聚集過來. 週末如要到哪兒釣魚、爬山、郊遊或露營, 隨時可以招徠十幾二十個人. 所以寂寞兩個字不在我們的字典裡, 不知寂寞為何物. 況且, 只要出門, 不論在娛樂場所, 餐廳或戲院, 舉目都會碰到熟悉的臉孔.不是同學, 就是左鄰右舍的親友, 現在則都是面無笑容的撲克臉. 回到養我多年的故鄉, 目睹熟悉又陌生的街坊, 無法不感嘆江山變遷的快速. 物換星移, 自以為閉着眼睛也可以摸得出來什麼地方的家鄉, 已面目全非, 新建大廈林立, 馬路因車輛的增加變得窄狹, 機車如出籠的狼狗到處亂竄, 熙熙攘攘,車水馬龍, 已不是我眷戀的老樣子, 但比起過去的老街, 則確實進步的多多. 以前腳踏車時代, 台北人的活動範圍只有三、 最現實的乃是各種商店的店員, 她們對退休的老人, 常是視若無睹, 不理不睬. 這種態度宛如一把利劍猛刺進你胸膛, 提醒你已經是過氣的人, 不適合到她們新世代的新潮商店消費購物. 現實的商業社會也教我感到與我們社會的疏離感, 自以為溫馨的家鄉, 已蛻變成另一個說家鄉話的陌生外國. 這種變化也加深我心裡深處的孤寂感. 含飴弄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有多少新生代的男女還願意跟老人生活一起呢? 實際上也有許多困難, 新婚男女為了生活, 不是分別上班, 朝九晚六, 就離散到世界各角落工作, 他們如何奉養父母? 每年如能團聚一次, 已經是不容易的啦? 即使同住在台北, 除非公休假日, 也是難得見一次面, 何況公休日每個家庭還有忙不完的瑣事呢? 如再生男育女的話, 如何招架生活上的挑戰? 變, 現在什麼都變了, 親友各自成家立業. 有了家業後, 生活環境也起了大變動. 尤其自從居住環境的改善, 人人都選擇舒適的市郊小公寓, 遠離鬧哄哄的喧嘩市區, 搬到空氣新鮮, 公共設施比較完善的郊外. 除非有特別事故, 人們通常已經不會來往, 隨時探訪親友, 不僅交通不是那麼方便, 主人也不會時時刻刻等候在家. 妻小的隨侍在旁, 也使人際關係上, 蒙上一層隔閡, 大家只有裝模作樣, 矜持起來, 失去原有的樸真. 人情世故也漸漸稀鬆, 來往減少, 自我築起籬笆與親友隔絕, 堅守孤芳自賞的現代家庭生活, 享受西洋式的隱私權, 但傳統的溫馨和人情味漸次離我們遠去. 越西洋化的生活, 越是造成現代人的孤立, 減少人們原有的互動關係. 除非定期參加宗教或其他的相關活動, 不然, 在日漸繁華的都會人海裡, 也是非常的寂寞. 大勢所趨, 誰也奈何不得. 老年人怕死, 又無所事事, 孤伶伶地維持他的尊嚴, 不隨意造訪別人, 怕造成別人的困擾, 彷彿只有在那兒矜持地等待死亡的來臨. 人是動物的一種, 跟其他動物沒有什麼區別. 他們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追逐的目的又是什麼? 為了滿足生理上的官能, 或精神上的什麼? 多活一年, 或少活幾年又有多大不同? 忍受寂寞又能怎麼樣? 排除寂寞, 多活幾年又可等到什麼幸福嗎? 討厭的寂寞揮之不去, 理之越煩, 這就是老人的寂寞.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