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舊作三則)
男人可以更努力(一)
族譜篇
轉型正義,很多人一下子就聯想到政治利益分配去,但對台灣的女性而言,族譜問題,就是台灣社會尚未做到轉型正義的痛。
解小姐一家都是女兒,在上次修族譜時,自己姐妹的名字都還在族譜中,最近卻被大伯大筆一揮,四個姐妹名字都因結婚而除名,理由是:已嫁出。
解小姐讀到研究所,也知道族譜就是父系社會維繫其宗法的工具,但看到自己家族族譜也這樣俐落的把自己DEL掉,還是有著莫名的氣憤,連帶對母親幾十年來的委屈一併再度複習了一次。
解小姐的先生在知道老婆的委屈後,決定以電腦科技來解決岳母和老婆的心事,在電腦文書作業上,輕易的用超連結、用圖示,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創作出圖文並茂、資料詳盡的新族譜來,比起舊式的族譜,新式族譜實在是真實多了、細膩多了。最重要的是,任何一個族人無論是移民、早夭、出嫁,都影響不了可以做為族譜網頁主人的權利,滑鼠點兩下,就有新視野,或是看到新源流,還真是網網相連到天邊,原來「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不是廣告。
葉老師是台北縣的退休老師,他在一年半前退休後就致力重建自己的身世以及族譜,由於父親早逝、母親也在多年前意外往生,原本這是一個困難的事,但拜科技之賜,葉老師在戶政單位就可以申請到日據時期的直系親屬戶政資料,再配合台南老家的鄉親幫忙,一年多來已經完成了一份非常翔實的家族活動紀錄。
葉老師在退休之前雖然在校屬於LKK級的,但由於他勤於進修,所以許多電腦基本運用都難不倒他,我們可以祝福他,下一個努力就是將他媽媽及太太的心事加以補足,這也會是這一代的老師在面對社會鉅變下的一步重要的腳印。
男人可以更努力(二)
過年篇
「我已經夠努力了」文祥終於忍不住的向著太太怒吼。
素珍望者發怒的老公,默默的收拾碗筷,清洗全家年夜飯後的狼藉。
每一年都是這樣,原本在新竹都會一起分攤家務的老公,只要一到過農曆年,回到嘉義老家,就變成不進廚房的傳統男人,因為家中的婆婆也是這樣過來的,讓公公在後半輩子很有面子的悠遊在鄉里中。文祥不知道,素珍的同事愈來愈多人在過年時選擇人少的一方住,如果是先生婆家人少就待先生家,如果是太太娘家人少就在娘家過年(素珍出身於三個姐妹的家庭),素珍知道連要求老公別把過年婆家的家事丟給她一個人都已經奢侈,更不要說帶著岳父岳母到國外過年,婆婆強調自己養的雞、鴨當然自己殺,於是素珍每年忙完新竹辦公室中農歷年前的繁重業務後,就是收拾行李,趕回婆家當屠婦、當廚娘,成堆且油膩的碗盤永遠等著她。
文祥自認為孝順,除了按時匯錢回家外,儘量不去改變自己媽媽的習慣和觀念,也是自小公認乖巧的文祥所在意的。在他看來,母親年歲已高,何必為了幾天年假弄得母子失和,再說,文祥心中也有著對於父親在世時不夠體貼母親的愧疚吧。所以過年的儀式就這樣一成不變,那個新竹的家,永遠不會在過年時亮著燈,有著笑聲,因為在婆婆去世之前,那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家。
然而今年不同,素珍的最後一個妹妹也終於結婚了,而母親又剛動過手術,素珍的父母合計已超過150歲,這幾天素珍腦中不斷翻出當小女孩時,全家一起過年的情景。那桃園眷村老家在前幾年被拆掉後,已經在去年蓋好了成為十幾層樓的大國宅,爸爸媽媽正在適應大廈型的生活,多了安全,少了人情味。
「我們可以有一年在桃園過年,或者是把爸媽接到新竹過年?」
如果您是文祥………………
男人可以更努力(三)
生育篇
日本去年底有一部引發廣泛討論的電視劇「14歲的媽媽」,是由「女王的教室」中的童星志田未來所主演,從片名可以知道談的是女中學生懷孕的情節,然而編劇井上由美子真正著力的(也是白色巨塔編劇),卻是生命教育,特別是看待新生命被孕育這件事。
戲歸戲,現實歸現實,到底一個國中生會像編劇所賦予的台詞那樣思考生命是非常稀有的,連我們成年人通常都在沒有想清楚之前有了孩子,或是拿掉了孩子,究竟「要有孩子」或「懷孕之後就要生下來」這個課題該如何看待?宗教界對此從不缺席,但這部電視劇中宗教是缺席的,只有人,孤單的人面對生命存在、親子關連的原始命題。
子宮可以罷工嗎?可以中途停工嗎?女性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是否完全涵蓋拒絕不自主的懷孕?有人說:懷孕常是性衝動下的副產品,說是副產品沒有道理非要不可,如果評估起來,利少弊多,那就不生吧。好說法,只是由誰判斷,以及利弊分析的子項中那些是哲學的,那些是現實的,純粹只看理智決定一切嗎?或者說,子宮罷不罷工只是一個人關起來加加減減評分就決定嗎?
14歲的媽媽劇中的女主角,國中二年級的一之瀨未希,雖然男友逃之夭夭,又遭到家人和學校的反對,但她仍決心要將BABY生下來。編劇最要害的一段話是:「媽媽,我終於懂你以前為什麼說你是為了我才來到這個世界,因為現在我就是這樣感覺」
正常的理智思維告訴我們,當然是先有媽媽才有小孩,但是全天下的媽媽都看得懂:自己都會在一段時間內是完全同意上面那段話的-做為嬰兒,甚至胎兒的母體,別無選擇的甘願供奉自己,來成就小孩降臨世間。
唯有這樣的願力,才會放下一切的準備不足、一切的算計,堅決的要求-讓孩子活下去,即使在母親與嬰兒可能只有一方可以安全時(一之瀨未希的母親選擇自己的女兒為優先,而志希也一樣,但兩個期待是矛盾的)。
男人中只有極少數了解這種心情,懷孕在現在,即使科技進步,母體成熟(而不是像劇中主角),還是一件出生入死的事,過去講「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到如今每年仍有極少數母親在生產過程中因血栓塞…等狀況而喪失生命,至於懷孕中的身體不適,胚胎不健康的流產或引產,工作中的不便或受歧視,哺育初生兒的挫折和難以兼顧工作、愛情、孩子,以及孩子的成長與幻滅,真要算計,只有利空多多,更別說面對一個曾合作創造生命,卻忘了同理心的男人。
接近70%的國中小教師是女性,可以放著讓你眼前的男學生永遠搞不懂女人生孩子是超越一切算計,是無上犧牲嗎?剩下的30%男性教師,可以放棄向你眼前的男學生示範說明去體貼家中的女性有多重要嗎?
我們無意鼓吹生孩子才是正常女性,更不贊成學生去仿效劇中主角,但對於每年教育現場中仍在發生的事件,的確需要重新思索,諦聽內在的聲音,我們也看到教師族群裡不婚不育族在增加,他們的不婚不育是出於主動選擇或無奈?更值得教師組織來關注。
(台灣地區今年元月,有18224個新生命誕生並完成登記,較2006年元月高出百分之十點六,這些生命和他們的母親需要你的祝福、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