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9/24 14:08:56瀏覽1448|回應0|推薦22 | |
柯文哲在今年的 8 月 26 日 (2021 年 8 月 26 日)公開辱罵五倍券是在印鈔票會導致通膨,又說臺北市若加碼五倍券則會加速通膨,然而臺北市政府卻在 9 月 16 日這一天宣布五倍券加碼活動 ── 長輩可以 1 折購買血氧機、悠遊付可享五千元大禮包,這真的是再度打臉自己!
記得去年 (2020 年) 政府推出三倍券時,柯文哲就以高傲與輕蔑的口吻說「有讀過書的就知道三倍券沒有用」,之後有學者想跟柯文哲辯論「三倍券的支撐論點」,柯文哲都置之不理,這是他的人格特質之一:帶著高傲與輕蔑的態度搶先辱罵他人或政策之後,就不理會後續的辯論與論述 (就是要帶著考了三次慢了兩年終於考上的臺大醫科光環來辱罵你們與表現出瞧不起你們,接著搶先罵了你們之後就不理會後續的釐清與講理)。 柯文哲砲轟五倍券是在印鈔票會導致通膨,這是沒有看懂也看不清五倍券的本質。五倍券根本不是在印鈔票,五倍券有可能出現在市場上的期間是 180 天 (有效期限半年),而且是一花掉就馬上被回收(使用一次就壽終正寢),不會再回到市場上繼續流動,亦即真正的流動時間是瞬間,而實際的鈔票數量也沒有增加,因為中央政府是拿既有的鈔票去把使用過的五倍券給收回來,又不是印製新鈔票去把五倍券給收回來,跟印了新鈔票之後就永久地在市場上循環流動的情況是根本不同(實際的鈔票數量跟之前相比是增加的),如此不是很困難的本質都看不清楚,還敢講話講得那麼大聲!
五倍券的主要目的是要「控制它的流動性與限制其流動路徑」,要令它流動而不是被存起來,以及要令它流動的路徑能讓老百姓受惠。若發放現金,有一部份的人會把它存起來(不流動),所以要控制其流動性(6 個月內必須花掉,否則無效,這在逼它流動),而有些人可能會把這現金花在 Amazon 的國外商品上、國外的電玩寶物上、抑或拿去投資國外基金等等,這正是為何要限制其流動路徑的原因。
其實個人認為五倍券之六個月的期限實在是過長,五倍券的流通時間應該訂為三個月就好,不過三個月的期限可能會引發許多人的不滿,但三個月期限的成效應該會比較具有顯著性。
有一部份的人拿著三倍券或五倍券到實體店面消費時,會有額外的帶貨效應 ── 因消費三倍券或五倍券時而又臨場起意所多買的商品,這個當然也是三倍券或五倍券的功勞。除此之外,因為三倍券或五倍券的誘因,令人們提早購買心中的想望商品或服務,這個也是其功勞,例如平常捨不得花錢去享用的知名頂級大餐 (合菜型),想了很久卻捨不得花錢去住的頂級飯店或 villa,此時將家人的三倍券或五倍券集合起來就可以去實現那長久以來的想望,這些都是很典型的範例,但綜觀上次三倍券的消費研究報告(政治大學的那一篇),都沒有把「額外的帶貨效應」與「提早購買心中的想望商品或服務」列入其消費研究報告的評估項目。
上一次的三倍券,筆者拿到紙本之後一個禮拜就花掉 ── 到 LaNew 去購買想了很久但都沒有去買的休閒健走鞋,由於 LaNew 推出「參千元消費劵」都在 LaNew 消費時再贈送兩千元的抵用券,而且可以馬上使用,因此筆者又多買了兩件 LaNew Polo 衫,又因為筆者所消費的 LaNew 實體店面是跟 Lagoon 合在一起經營,因此筆者又順便逛了 Lagoon 的桌椅,期間看到一張高度 36.5 公分的白色仿藤紋小凳椅還不錯,拿來當穿鞋脫鞋時的座椅是剛剛好很舒適,於是又順便花了八百塊帶回家。
以上三倍券的消費過程,在政治大學的那一篇消費研究報告裡的功勞是多少?零!Zero! 因為筆者買的都是日常生活用品,而那篇三倍券的消費研究報告只將非日常生活的額外商品列入評比項目,但如果沒有三倍券,筆者會不會在一個禮拜之內或六個月之內去購買上述的休閒健走鞋、Polo 衫、以及小板凳?90+% 機率不會去買,因為休閒健走鞋筆者雖然想了很久,但也拖了很久,而且沒有緊迫性與必要性,但三倍券讓筆者有了動力去實現想了很久也拖了很久的休閒健走鞋,然後又臨場起意地加購了 Polo 衫與小板凳。
人性的多樣性,導致不論什麼樣的刺激券,對於某些人就是無效,他/她們就是不會去實現想了很久的想望,通常的結果,就是刺激券快到期了,終於把它們拿出來,然後到大賣場購買青菜、水果、以及食物;當然,這不是刺激券想要推動的客群。 好了,以上是筆者的個人看法,不同意者請看過就離開,不用在此留言嗆聲,尤其是那些自認為自己非常聰明、自己的預官智力測驗分數非常高、自己是個非凡的天才,所以就有權力可以使用「人身攻擊與羞辱字眼」來公開地辱罵他人的政治人物與其支持者。 最後,筆者想把標題再唸一遍: 看不清五倍券本質的自大狂才會說它是在印鈔票以及會導致通膨! 備註: 其實是一個很幼稚很不成熟的自大狂,都已經超過 60 歲 (以撰寫本文的當下 2021 年 9 月 24 日為基準,這位自大狂的年紀是從 62 邁向 63),還整天把年輕時期的預官智力測驗與考試成績等等拿出來消費,並以此為籌碼在言語上霸凌與羞辱其他人,例如公開地辱罵某位陽明醫科畢業的醫師之智商到底有沒有 70。現在各領域的知識都相當浩瀚,而且真正困難的問題早在二十世紀的初期 (1900 初期),就已經需要長達數年的思索與奮鬥,才能有一些成果或突破,例如相對論、量子力學、費馬最後定理 (這個定理歷經 360 年終獲證明,by Andrew John Wiles in 1995)、...等等。真正厲害的頂尖人會聚在真正困難的問題上做競爭與交流 (例如數學家與物理學家),這些頂尖人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專業成就之受到尊敬,就以此當籌碼在公共議題上以粗魯的言語來霸凌與羞辱他人。(相對論、量子力學、費馬最後定理) vs. (考了三次聯考的成績、27 歲時考的預官智力測驗),真的是一個很幼稚又很粗魯的自大狂!有許多人每天看到這位自大狂又在言語上霸凌與羞辱他人,是看得很疲憊,疲憊到必須常常轉台。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