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8 05:51:41瀏覽18279|回應0|推薦16 | |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代表的意義,固然可以從行事方面「激進」或「保守」的不同作法來看,今天,他們卻大都被應用在政治、經濟等方面不同派別的不同原則與方向,可是「社會主義」又被一些共產政權濫用得面目全非。「左派」通常和「社會主義」,「右派」則與「資本主義」劃上等號。這兩個名詞的來源可追溯到當初英國開始實施議會政治之時。當時,正如現在的任何團體 (包括台灣的立法院) 一樣,議員裏各種個性、思想和作法的都有。他們一言不合時,不只會摔茶杯、丟椅子,甚至會相約出去鬥劍、比槍,拼個你死我活。議長在頭痛之餘,終於想出來隔開分座的辦法: 思想最激進的坐在最左邊; 最保守的坐在最右邊。其次,比較不那麼激進或保守的則依次往靠中間的位子就座。最中間一帶的位子就留給最溫和的激進與最溫和的保守人士,這兩種人思維、作風相去不遠,因此,雖處鄰座,卻得以相安無事,和平共存。 大致說來,「社會主義」從整個社會的觀點來看人類的行為,主張「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而「資本主義」則處處以經濟、金錢做準則,提倡「公平競爭」、「優勝劣敗」。這兩者在理論上都各有道理、不分軒輊,可是他們都忽略了人性的弱點。人性貪樊、怠惰,因此「各取所需、各盡所能」行不通; 而人心也狠毒、狡詐,「公平競爭、優勝劣敗」也就失其本意。在這個情形之下,全世界的國家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移動,尋找適合自己國情的制度。加拿大有社會福利制度,卻也兼具資本主義的特質。孫文的民生主義也是想綜合兩者的優點,卻嫌粗糙,台灣奉行三民主義,社會政策與經濟方針卻有混亂之弊,除了人為因素之外,這是原因之一。中國則藉「社會主義」之名,大行「資本主義」之實,讓人有”霧灑灑”的感覺。 我經常自稱是「左派」,因為我比較能夠體諒社會上一般中、下層人士的苦楚,以及弱勢族群的無奈。我認為,固然有很多中、下階層者的困境是咎由自取,可是社會對貧窮、潰乏要負很大的責任,因此,社會、政府就有義務來提供訓練、輔導就業,以便消弭貧困。反過來說,商業、企業的成功,固然是商家自己努力的成果,但是也需要依靠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有利條件促成才行。也因此,我對於大企業家、大球員、大名星就沒有那麼嚮往和崇敬,反而對市井小民有更多的認同,也隨之產生同情心和同理心。雖然,這些大企業家、大明星、大球員都身懷特技、各有所長,但是,我就不認為人的價值之差距可以有年薪幾千萬美金和幾千塊、甚至不到幾百塊如此大的天壤之別。畢竟,人性應該有一定的價值和一定的尊嚴,這也是「資本主義」者根本不顧及的;為他們來說,人只用一個號碼或符號就可以代表,因此,當一個公司辭退一個員工的時候,在老闆的眼中,就是一個號碼或人名從薪水發放的名單中消失而已,他沒看到這個職員的個人價值和尊嚴,更不會去關心到這個職員的家庭的問題。 我以為,唯有社會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小,這個社會才會愈快達到安和樂利的地步。因此,如何調整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平衡點、盡量發揮兩種派別的好處,而將其缺點減到最低,正是有正義感、有公義心的政治家最重要的功課。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