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間路線的虛偽和虛弱(上)
2006/09/17 13:19:29瀏覽371|回應0|推薦7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繁榮,號稱可以領綱的政治和經濟理論,竟然是七拼八湊的所謂“中間路線”的理論。

這種理論不要說聽的人常常弄不明白這個理論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其實連鼓吹和實行的人也弄不明白。

“中間路線”成為主流意識,全拜柯林頓和布萊爾的政治明星之光環,以及他們為執政作出的種種妥協而取得的成就之賜。

環顧今天的歐美各國,“中間路線”成為執政者或是想奪取政權的人最愛,與其說真的“中間路線”是至理,倒不如說它具有執政敲門磚的功能。


中間路線本質
中間路線,又稱為第三條道路,顧名思義是採用左右聯合或是走介於左右之間的政治經濟路線。

但實質上,由於資本主義在上世紀末成為主流價值,所謂的中間路線,其實是左翼政黨向右轉,而鮮有右翼向左轉。

政治上,左翼的政黨為了選舉獲勝,成為執政党。當然是必須向資產階級妥協,并逐漸放棄福利國家的理念。

在美國,柯林頓牽引民主党轉向中間路線,從而兩次獲得總統選舉勝利。在英國布萊爾的引領向右轉,也獲得執政機會。在德國的左翼政黨也是依樣畫葫蘆向右轉登上執政寶座。

在經濟上,左翼政黨從傾向於政府調控的大政府經濟政策,轉向於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平衡,減少政府的直接干預和參與,鼓勵企業精神,提倡自由經濟。

包括自由貿易,并強化市場機制作用,做到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平衡,而非過去的傾向於社會公平的政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左翼政黨向右轉的最大貢獻是為自由貿易掃清了政治上的障礙。

中間路線思想的興起,是由於冷戰結束後,左翼政黨陷入被冷落,而資本主義思潮泛濫,左翼政黨為突破在野党重返政壇困境的現實所造成的。也是由於中產階層的擴大,而代表新生代的政治精英的出現,使中間路線被實踐并獲得成功。

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如柯林頓、布萊爾,都是出身低微,但卻受過良好教育,有左翼思想的根基,但卻沒有右翼思想環境的感染,故有思想不受左右約束,可以靈活處理事情的特點。這種不走極端的做法,其結果就是形成左右大混合的“中間路線”。

這種混合,在不同的人物之下,又有不同。其特點是本身即無完整體系,內涵也不確實,因有強烈的務實色彩而使得其內容又因實際而顯出各國的特殊之處。

中間路線充其量也不過是左右翼之間的一段光譜而已。不過,一成不變的右翼政黨在左翼政黨向右轉之下,競也抵擋不住,潰不成軍。


中間路線的虛偽
中間路線是左翼政黨為執政而祭出的敲門磚,左翼政黨向右轉并不是由於政黨的立場轉變了,而是由於要使政黨成為“可以選舉的”政黨所採取的策略。

因此左翼政黨在推出其政策時,難免有許多包裝,在其左翼思想上貼上許多右傾色彩的標簽,試圖獲得中間偏左和中間偏右的選民的支持,同時也不激怒傳統的左翼選民,也試圖討好右翼選民。

這種處處討好,四面逢迎的政策包裝,產生了許多模糊的空間,也讓選民感到迷惑,不知道這些新生代政治明星到底在主張什麼,在推行什麼樣的政策。

這些政治明星推行中間路線難免披上了一層虛偽的面紗。雖然他們有足夠的人氣,在資本主義主流價值浪潮的推動之下,在傳統左翼選民的認同下,登上執政寶座。

但他們在政策執行上,不象過去的左翼或右翼的執政党,有明確的政策主軸,他們在各種議題上政黨色彩的濃淡程度不一,更傾向於議題主導式的中間路線,即每個不同的議題,採用左傾或是右傾,或是中間路線,均有可能,端視執政党對於議題推動完成的決心如何。

如果執政党要推動議題過關,他們甚至可以走得比右傾更遠,如果只想向同党人士表明政黨色彩,則他們會顯得十分左傾。在左右政黨互相交換利益之下,則顯出中間路線色彩。

比如柯林頓推動北美貿易和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法案,均是與共和黨人全面合作下完成的。

而在社安基金和槍枝管理上,柯林頓又充分顯示出民主黨人的本色,向共和黨人擺開不妥協的架式,不惜不斷否決共和黨人的減稅法案和堅定管制槍枝的態度。

因此,中間路線與其說是第三條道路,還不如說是虛偽的左翼,或是形左實右的包裝。即在政治現實的相迫之下,中間路線最後總會呈現出其本來的面目,不是左翼,就是右傾,而不是調和後的左右大聯合。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rischu&aid=45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