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9 00:00:46瀏覽4974|回應13|推薦90 | |
葉楠的《卜算子‧別揚州》: 真是錦揚州,蒼翠玲瓏透。多少雕樓化作塵,只有山河壽。 何處最堪憐,十里清波皺。比那西湖更俏麗,俊在妖嬈瘦。 瘦西湖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區西北部,其實是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道,原名保揚湖。 瘦西湖名稱的來歷,是乾隆年間詩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作:「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原是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商豪紳紛紛在沿河兩岸,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構築水上園林,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二十四景。
瘦西湖的特點是湖面瘦長,蜿蜒曲折,迤邐伸展,「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 清朝時,康熙、乾隆二帝曾六次南巡揚州,對瘦西湖景色讚賞有加,譽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 瘦西湖全長4.3公里,面積480多畝,湖區利用橋、島、堤、岸的劃分,使狹長湖面形成層次分明、曲折多變的山水園林景觀。
九曲橋 靜香書屋 大紅燈籠高高掛 古樸灰瓦及面對假山亭園之木造長廊亭台樓閣、假山石瀑,兼具南方之秀與北方之雄,講究人工美與自然美相結合,此乃揚州園林的特色 石壁流淙園~在清代原是揚州鹽商徐贊侯別墅。1765年乾隆賜名水竹居,有御詩:「柳堤系桂艭,散步俗塵降。水色清依榻,竹聲涼入窗。幽偏誠獨擅,攬結喜無雙。憑底靜諸慮,試聽石壁淙」。 園內有長廊長堤,六角亭,還有水竹居、閬風堂、叢碧山房、清妍室等建築。 圍欄與光之倒影圖案相呼應 湖濱長廊~遮蔭擋雨、移步換景 熙春臺~原為揚州鹽商汪氏為乾隆祝壽而建 前有毛澤東手書杜牧詩大理石匾一幅 築扇面廳,夜間燃燈廳中,掩映水中,宛如一盞扇面燈。近年復原的春台祝壽,是五開間二層建築,但將第二層稱為熙春台。 第一層金字匾額為「春台祝壽」,左右對聯;「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人吹到月三更」。 小金山西麓為「吹台」,相傳乾隆皇帝在這裡釣過魚,因而又叫「釣魚台」 船夫搖櫓湖上遊,吹面不寒楊柳風~煙雨江南~ 迎春花兒早探春春波橋~是瘦西湖中的橋中橋 四橋煙雨~原為清代徽州歙縣鹽商黃履暹在揚州的別墅,又稱黃園;乾隆帝賜名趣園。 熙春臺 杜牧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 楚腰纖細掌中輕 景區仍在大規模造新景、不斷擴建之中..... 五亭橋~揚州的標誌性建築,是鹽商黃履暹在揚州的別墅四橋煙雨中的蓮花橋 蓮花橋上築五座琉璃瓦亭,橋下有四翼,每翼各開三個半圓形橋孔,橋正中開一大半圓形橋孔,兩邊各開四分之一圓扇形空,總共十五孔,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 杜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 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杆,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 大明寺~初建於南朝宋大明年間(457-464年),故稱大明寺,清乾隆皇帝怕人民思念大明王朝,改名法淨寺,沿用了兩百多年,現揚州人都直稱為大明寺。 唐鑒真和尚由此受邀東渡日本,寺院內有鑒真紀念堂,還有宋歐陽修為揚州郡守時建的平山堂等。 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擴建為揚州八大名剎之首。然而咸豐三年(1853),寺廟又毀於太平軍兵燹。此後,大明寺幾經修建,規模漸大。 文革時期,紅衛兵以破四舊為名,要砸爛寺廟內佛像。周恩來總理緊急電諭,命令堅決保護大明寺古跡,地方政府及時封閉了寺廟,使古剎倖免於難。1979年,寺廟全面維修,佛像貼金,大明寺煥然一新。二十年來,在能勤、瑞祥、能修法師的主持下;大明寺規模越來越大,中外賓客絡繹不絕,千年古剎大放光彩。 大明寺位於瘦西湖終點岸上的蜀崗,僅一水之隔,門票卻分庭抗禮,出了圍牆再折返須重新購票,只好拍照存證後,放棄前往。 望寺興嘆,後會有期? 徐園~ 法海寺~始建於唐初,距今1300年歷史,康熙南巡揚州時,賜名蓮性寺。 白塔~係清乾隆四十九年兩淮鹽總江春倣北京北海白塔建造,塔分三層,亭亭玉立 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係園林塔。 有台階供遊客拾級而上 小賣鋪之楊州三把刀 晴雲軒 紅橋橫波影成雙 暮色蒼茫中,步出瘦西湖景區南門,迎面卻遇見整團觀光客,此時才由導遊帶隊入園.... 景區大門口 揚州也是江蘇「絨毛玩偶」的主要產地 由瘦西湖景區大門旁的巷子走回住處,Echo依約由學校騎車趕來送行。先去附近用過晚餐,再送至揚州火車站,為此還向教授請了假,為的是要護送Reed平安上火車,雖是萍水相逢,還真盛情難卻! 別了楊州!因為與Echo的這段邂逅,讓記憶中的揚州,變得更溫馨可親,希望來年有機會再舊地重遊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