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06 00:27:14瀏覽2622|回應5|推薦111 | |
引用文章【旅美記事】美國總統初選投票記實 昨天三月四日,是德州總統大選初選投票日。投票由上午七點至下午七點止,因為是上班日,加上晚間七點以後舉行投票後之分選區黨團會議投票(caucus),所謂Two Steps在最終結果中也占有三之一的比例,所以眾多忙碌的選民,為了不想來回奔波,都選擇在下班後前往投票,只要在下午七點前趕到投票所即可。 加上此次民主黨兩位候選人希拉蕊及歐巴馬形成拉鋸戰,雙方全力動員摧票,選民破紀錄踴躍投票,而許多投票所未能事先準備配合,導致選民大擺長龍、怨聲載道。 Reed 在傍晚即提前用晚餐,然後趕到指定的區投票所去,沿途經過其他投票所,門口無不嚴重塞車。前一天上網查出指定的區投票所在Westside 高中,車行在幾條路口外十字路口就打結了,眾車耐心慢慢前進,到學校時前方的停車場基本上已全滿,繞到校園後方大停車場還有少許空位。 走入集合的學校餐廳(最上圖),已經坐滿了等候的民眾,原來黨團會議規定必須在下午七點一刻或是等所有到場選民完成投票手續(whichever is later),才能正式開始。 於是繞道至投票處,怪怪!已經七點一刻了,還有長長的隊伍在等候進場,其中許多是攜家帶眷、全家出動的。投票場內也是擠得滿滿的人潮,幸好自己有先見之明,上星期先投好票了! 再回到餐廳等候,有人出來宣佈各人依自己分區,選擇大廳中不同角落坐下來。原來有四個區域(711, 461, 510, 645)的民主黨選民在此集合,於是彷彿玩大風吹遊戲,大家紛紛起身尋找正確區域落坐。 看樣子還有得等候哩,此時大廳裡來了一位女吉他手,開始自彈自唱、給眾人解悶....。百無聊賴之下,Reed 拿起隨身相機,在這個大溶爐中尋獵麻豆。 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兄弟,玩起母親的手機打發時間,也玩得不亦樂乎! 一個非裔小女孩,大大的眼睛,無聊得不時左顧右盼、瞄來瞄去! 還有桌前陪伴老媽前來、滿臉鬍渣、綁著馬尾、長相秀氣的年輕人,都入了鏡! 隨著時間流逝,人群中有人不耐,但無人放棄。和同桌的夫婦聊天,她也不贊成這個兩次投票的立法,早期也許有鼓勵選民參與之感,還可以藉此和同區同黨鄰居互動,但是如此勞師動眾、勞民又傷財,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已經不合潮流,應予取消。現場許多學齡兒童,是很好的民主教育見習機會,但對於帶著嬰兒在現場等候的年輕母親,就未免太辛苦了! 一直等候到九點一刻,終於有人拿著擴音器宣佈投票結束,可以開始了,引起一陣掌聲。四個角落的選民,必須先行疏散到大禮堂、圖書館等不同場地去進行黨團會議。 黨團會議中有投沒票機,著重的是「參加」及「簽到 Sign-in」。到九點半,我們終於可以排隊依序簽到填選了,等簽完後穿過隊伍走出燈火通明的大樓,看錶已經將近十點鐘了!車上收音機裡,傳出希拉蕊沙啞著嗓門,興奮地在俄亥俄州發表勝利的宣言,她說:「過去七年多,我們聽了太多的承諾,我們不需要更多的承諾,我們要的是解決辦法(We do not need more promise, we need solution)!」 這何嘗不是台灣選民此刻的心聲呢! 【後記】: 早晨看電視新聞,才知道我們僅等候三小時算是幸運的,有些選區因為投票機嚴重不足,上千選民關在大禮堂等候至凌晨兩點,有些帶有孩童的家長不得不先行離去。記者也採訪選民,紛紛反應有修正法案的必要性! 這次希拉蕊拿下德州、俄亥俄州及羅得島,免去了提前出局的燃眉危機,與歐巴馬之間選情更加緊繃;倒是共和黨的候選人馬侃John McCain已經出線,可以暫時休養生息、以逸待勞哩! 「兩次投票」勿大意 以免失去3月4日黨團會議再投票機會 【休士頓訊】喜萊莉競選總部Nguyen Vu說,德州是全國初選需投票兩次的兩個州之一。但許多休士頓地區的選民至今還不清楚「兩次投票」的意義 ,因此失去第二次投票機會。 |
三大理由令世界關注美總統選舉:昂貴、驚奇、政治
“不管人們喜歡與否,美國一打噴嚏,世界就感冒。”美國一家電視台用這句話回答了“為什麼美國大選對世界其他地方至關重要”的問題。《世界政治評論》去年底刊文稱:主導2008年新聞的將是美國的總統選舉。因為看電視時、跟朋友談話、與鄰居聊天,都躲不過這個話題。對美國總統大選,日本專欄作家船橋洋一曾在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上刊文認為,“世界也應投上一票”。
世界對美國大選的關注原因很多,今年1月,法新社報導了大選的“昂貴”,“接替布什總統的這場競賽將是歷史上最昂貴的一次。普遍估計今年總統選舉的總支出大概為10億美元,《財富》雜誌最近還把支出總額提高到了30億美元”。《世界政治評論》則提到了美國總統選舉的“故事性”,報導稱,到2008年年底美國選出總統之後再回過頭來就會發現,“這一年令人著魔,充滿了驚奇、計謀、戲劇化以及危險。
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在對記者所在的採訪團進行採訪時對每位記者都問了同一個問題,你的國家為什麼對美國大選感興趣。 德國記者表示,歐洲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一樣,黨內初選就成了舉國沸騰的大事。斯洛文尼亞記者說,我是個“政治瘋子”,對所有關於政治的話題都感興趣,而美國的大選像“政治盛宴”,所有光怪陸離的現象都可能發生。
阿根廷記者表示,雖然競選人在處理手段和策略上都是深思熟慮,雖然媒體對大選進行了掘地三尺的研究和挖掘,但沒有一個人能預料未來如何走,在變幻莫測的美國大選中,今天的贏家可能明天就得捲鋪蓋,而昨天的輸家也許能笑到最後。美國大選匪夷所思地具有了高度的娛樂性,無論是角色的與眾不同,還是劇情的別出心裁,大選都是一場比好萊塢電影更扣人心弦的真人表演。
美國大選也有著全球政治風向標的實質意義。墨西哥記者說,他們與美國有著最長的邊界,大選中的一大熱點話題———移民問題和他們國家的很多人息息相關。埃及記者希望了解未來的美國總統對布什的“和平路線”怎麼看,新總統的態度和立場將會對中東和平進程有直接影響。韓國記者最關心的則是未來的美國總統在外交政策上可能發生的變化,尤其是在朝鮮核問題上的立場與主張。
“漫長、複雜、昂貴。”英國廣播公司曾使用這樣三個關鍵詞來描述美國總統選舉。由於美國在世界上的獨特角色,今年年底才能確定白宮新主人的美國總統選舉早在去年就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從猜測什麼人參選到“這將是美國歷史上最昂貴的選舉”,從奧巴馬反擊到希拉裏流淚,美國“四年一次”的政治事件吊足了世界的胃口。
受美國國務院邀請,《環球時報》記者上月末開始參加了由16國記者組成的外國媒體訪問團,在美國洛杉磯和紐約進行了為期一週的採訪。在親歷了兩黨辯論會和“超級星期二”的同時,記者採訪了美國各個階層的人士,從兩黨州主席到普通選民,從當地媒體到學者,看到了萬花筒般的美國政治。
分成三個陣營
由於總統選舉,美國人被三個字母分成了三個主要陣營,R(共和黨人)、D(民主黨人)、I(中間派)。黨性不同於種族、膚色,它像戴在身上的一枚隱形標簽,平時看不出來,但一打開政治的話匣子,這一標簽就像被灑上了特殊的化學試劑,R、D或者I的標記很快就清晰地浮現出來。
“超級星期二”前兩黨的辯論會被稱為“具有決定意義”。共和黨辯論會地點選擇了距洛杉磯一個多小時車程的裏根圖書館,隱藏在連綿起伏的山丘之中的建築遠離城市喧囂,寥寥幾十名支援者站在入口處,懶散地拿著寫著競選者名字和口號的標語。民主黨辯論會則在位於洛杉磯好萊塢心臟的柯達劇院,還沒有走進小廣場,咆哮般的吶喊和歡呼就撲面而來,上千名形形色色的支援者揮舞著五花八門的標語,尖叫聲此起彼伏,熱鬧得像走進了熱帶雨林。共和黨辯論會的舉行場地是個小型會議廳,只容納了幾百名聽眾,而作為奧斯卡頒獎固定地點的柯達劇院當天幾千人的座位座無虛席,辯論會堪比娛樂盛事。同行的馬其頓記者開玩笑說:“一場是葬禮,另一場是大舞會。”
共和黨的辯論充滿火藥味,4個競選者在誰更保守等大問題上互相攻擊、爭執不下,在是否有伊拉克撤軍時間表問題上,競選人羅姆尼與麥凱恩甚至吵了起來。民主黨辯論會則像是具體政策的探討會,偶爾互指不足,也很隱諱,一同觀看的美國記者點評說,“現場充滿溫馨和擁抱,只能聽見好話,看不到好戲”。分析者說,共和黨不用討論小問題就有很多分歧,而民主黨如不討論小問題,就沒有可以辯論的東西了。
無論是劍拔弩張還是溫文爾雅,辯論乃至競選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突出自我、否定他人,即使是像希拉裏和奧巴馬這樣在大方向上不存在分歧的競選者也要盡力擴大區別,通過彼此分裂達到獨樹一幟。民主黨加州主席告訴記者,今年8月最終確定黨內候選人之前,所有競選都是在進行黨內分裂,而之後幾個月內則是“療傷”階段,努力團結、整合被分成兩半的一黨資源,全力對付共和黨。總統產生之後,美國是否又需要進入一個“總體療傷階段”,粘合這個被競選搞得多少有些散架的社會?
隨團的美國國務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無論美國出現女總統還是黑人總統,她的未來都是肯定的—失業,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民主黨入主白宮不可能用共和黨的人,不過她也不會太難過,畢竟陪她一起面臨失業的還有布希政府的兩萬多名員工。
《環球時報》2008-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