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05 22:50:56瀏覽1671|回應0|推薦0 | |
歌唱發音與各民族語言的關係 台灣人念ABCD的發音大都是一聲,外國人卻都是發四聲ABCD。 四縣腔客家話發音大都落下巴,聲音在舌根前的脖子,聲音比較粗曠。海豐腔的客家話聲音卻多在鼻腔,聲音比較高。 阿美族、義大利人、南部閩南人個個是天生的美聲歌唱家。使用標準的北京腔與天津腔的族群,他們的小女孩,3-4歲就唱歌迷死人。 因為.... 雖然每個人都是用聲帶發出的聲音,但他們因為語言的不同,發聲後習慣的共鳴部位也都不同。
我們可以用舌頭往上舔舔我們的上顎看看,前面有骨頭的部份,硬硬的叫作硬顎,後麵軟軟的肉質部份,軟軟的叫作軟顎。
義大利人,阿美族,北平官腔,南部閩南話,他們平常說話好像都習慣拱著舌根,發出的聲音都送到口腔上顎後面的軟顎部位處理,共鳴的部位就在軟顎,所以他們都是天生的美聲歌唱家。 而台灣腔國語,四縣客家話,則把發出的聲音送往上顎前面的硬顎部位,或送往兩齒之間直接出來,或壓著脖子送往下顎,所以沒特別受美聲訓練的話,唱歌時聽起來都是有明顯的喉音與不自然的用力感。 公青蛙的鳴叫,是喉嚨發音後,利用鼓起的鳴囊當共鳴箱,所以小小的青蛙,叫起來,聲音可以傳變田野。 那人類的鳴囊則在上顎後半部的軟顎部位。 所以當我們唱歌時,應該把軟顎當鳴囊。軟顎是軟的,當作鳴囊,當做共鳴器時,可大可小,可鬆可緊,在發出聲音後,把聲音送到軟顎部位處理,配合舌根的起伏,鳴囊的鬆緊鼓脹,就能很自然、很輕鬆地控制每一個音的高低起伏,厚重或清亮,還能在在口中隨情緒迴轉韻味。 大部分的人,最常見的,台灣人說的國語,聲音發出後,是送往上顎部前面的硬顎部位,或是送往兩齒之間直接出來,台灣人發”一聲”的ABCD就是這樣。尤其四縣客家人,聲音更是送往下顎、下巴,發出來的聲音就可以聽出帶著喉音,聽得到前面脖子的震動。甚至有人,以前面的脖子當鳴囊,唱歌好像含著一個橄欖,之前有一個聲樂節目的女主持人就是這樣,她以為自己唱得很好,可是聽眾聽起來會很不舒服。 有些B咖歌星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唱得漂亮或無法達到上乘境界,就是因為他們沒找到正確共鳴的鳴囊,唱歌時只把聲音都往前面的硬顎送。有些歌星,雖然歌唱技巧、音準都很好,卻一再地在歌唱比賽被淘汰,就是因為他們唱歌時,聲音沒送到軟顎鳴囊處理。
林俊逸本身的發音也是沒有把聲音送到軟顎鳴囊,雖然歌唱技巧非常好,就是不會出名,但他模仿費玉清後,發音送到軟顎鳴囊共鳴,唱得除了像費玉清以外,歌聲也比它原來的唱法好聽、清亮多了,所以,他模仿費玉清的唱法,其實才是他本身真正正確,真正應該有的唱法,可惜他囿於被認定是模仿的唱腔,只好回復他原本錯誤的唱腔。 可以再注意那些天王、天后的唱腔,可以聽得出來,他們都是以軟顎為鳴囊,聲音都送到軟顎處理,唱腔自然可以應用自如,就是高音聽起來也是輕鬆、明亮。
一般人都知道唱歌時是用頭殼當高音的共鳴箱,用胸腔當中低音的共鳴箱。就有如彈鋼琴,敲擊琴鍵發出的聲音就有如人體的聲帶發出的聲音,當聲音震盪簧片、琴弦,就是人體軟顎的共鳴與震動,人體的軟顎更好的是還可以調整鬆緊、強弱、高低。鋼琴簧片再把聲音傳導到整台鋼琴箱座,也就是人體的胸腔、頭腔。
人體比一般樂器更好的是,我們可以利用會陰穴、關元穴(丹田)、嬗中穴,將胸腹塑造出一個內功氣囊(見後文...人體的原力-內功氣囊),利用內功氣囊壓縮、鼓脹,伸縮自在地控制氣息,控制聲音大小強弱。
所以利用軟顎當共鳴器,把發出的每一個音都送到上顎後部的軟顎處理,可以利用軟顎與舌根的開合,把每一個音都處理得抑揚起伏,細膩轉韻。配合呼吸與身體的律動,高音可以很輕鬆地唱到比以前更高的音階、比以前唱的更清亮。 如果體會到要領,只要音感好,懂得運用軟顎當共鳴器,用內功氣囊當類似手風琴的鼓風箱,兩三天就可以練成一個專業聲樂家。
例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AZTSKsoLao
此例更明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4mOU8ZzpI
此北京衛視影片中每個小朋友,以及林志炫、楊鈺瑩,都可以很清楚聽出來,他們的每一個音都送到上顎處理。 在影片54:20處,張英泉的講評,標準的北京腔,每字都是軟顎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nL8MC3KVoY
ps:大陸雖經歷了文革紅衛兵大悲劇與大開放的時代,他們還是以音樂鼓動人民的愛國心。反觀台灣,卻不見了凝聚民心的國旗、不見了鼓舞民心的國歌,卻只見族群分裂、藍綠惡鬥,拖垮經濟,敗壞社會。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