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16 04:08:53瀏覽333|回應0|推薦0 | |
聯考是最好的教育制度 教改失敗,讓整個台灣弱智失能。何不恢復當初培育最多英才、讓台灣傲視世界的聯考制度? 教改以前的台灣,聯考制度培養了許多創造台灣奇蹟的大企業家,世界級高級知識份子。社會大開大闔,甚至連四級貧戶都能當上總統。 教改以後的台灣,整個台灣教育菲律賓化。教育失能,道德淪喪,讓台灣整個社會弱智失能、窮困沉淪。 教育要適才適性以啟智養技。這也是以前聯考制度最被汙衊、抹黑與詬病的地方。但教改20年的失敗,讓我們回頭看看聯考制度,其實它才是最適才適性,而且最能啟智養技的制度。 聯考的適才適性 聯考制度下,升學的壓力讓學子們經過小學、初中(國中)、高中、大學,一層一層考試制度以及能力分班所作的篩選,將所有學子們的IQ與學科能力,一階段一階段地分門別類。 高智績優,會讀書、愛讀書的,繼續往上爬,以追求與接受更高等級的學問與教育。育成台灣無數的高級知識份子與大企業家。 中智者,正是所謂爹不疼,娘不愛的老二,在生存與成長的競爭中仍能學到相當的知識與技能,更讓他們習得高EQ,育成台灣無數的的中小企業老闆。 而低智讀不來、不愛讀書的,讓他們能早早認知自己,讓他們不用痛苦地去擠超出自己能力之外,浪費人生、浪費時間的錯誤升學路。讓他們能早覺,能依其性向早早投入拜師學藝之路,以三年四個月習得一個謀生技能,或轉讀技術學校以專志學習特殊才藝與技能以成貢獻社會的一方達人。 能力分班 教育要適才適性,就一定有賢智愚魯的分類。而所謂的”有教無類”,並不是學生沒有分類,而把所有的學生全部都當成同一類,用同一套方法去教育。 這個”無類”,是”沒有分別”的意思,指的是所有的人”受教的機會、受教的權利”不因賢智愚魯而有所分別,但並不是教法、教材沒有分別。 所以禁止能力分班,是強迫所有學生都使用同一類、同一套教學與教材。這種誤解有教無類的假平等是不合理的假道學。 高智績優生學習速度快,吸收能力強,以前的聯考制度實施學生能力分班,可以讓他們在集中資源下盡量學習、盡量吸收,以達到教育功能的最大效率,為國家社會培養出高能菁英份子。而中智或低智學生則應該讓他們另闢途徑,依其興趣與性向,提供他們學習與精進技能的課程和環境,讓所有人都能在社會中有一己之長安身立命。 其實在以前的聯考制度下,小學教育是以基本知識與生活倫理教育為主,在愛的教育下可以賞罰,賞以揚善,罰以制惡,規範小學生們的生活行為準則與性格養成。國中、高中則規規矩矩學習基本的文、理、數、體、智、美養成教育。高二、高三,還是依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性向作數、理、文、商、工的分班。以為將來大學的專業學能訓練預作準備,這不就是最好的適才適性教育? 當初為什麼會教改 聯考制度最被詬病的是1.填鴨式教育,讓學生失去思考的能力。2.學生只會讀書,不注重實驗。 這也是促成教改的原因。但這不是聯考"制度"的問題,而是物質條件的教材與老師教法的師資問題,試問台灣的英文課,台灣學生學了廿、卅年的英文,有幾個能說寫最簡單的英文?其實教他們的英文老師大多是照本宣科,其中有多少是本身也真正能流利說寫英文的?再例如物理、化學課,以前有多少實驗室?有多少實驗器材?又有多少老師是真正好好做過實驗的? 所以,問題的解決應該是改進與補實聯考的缺點,也就是真正的教改應該著重在老師的養成與進修教育,以及實驗課的充實與改進。
教改的失敗 教改的成功,成就了許多不愛讀書的學生成為,打電動的世界冠軍、一方雜耍的街頭藝人、雕蟲小技的達人、無腦的運動高人。但是教改後的弱智愚化教育,讓台灣從此再也培養不出大氣的張忠謀、郭台銘、四級貧戶總統…..。 禁止能力分班的假道學 教改後,為了低智學生的尊嚴,禁止能力分班,高智學生被迫與低智學生一起混搭,高智學生的學習被向下猛拉,學習變得閒極無聊而失去學習興趣,好好的人才浪費在等待、無趣中空轉,只好忙著打電動。而低智學生則向上強拉,學習對他們來說變得勉強與痛苦,只好在掙扎中逃避鬼混,最後變成好壞大家一樣爛。 可惡的文革 在教改中,曾有一段極其荒謬的文革政策--廢除99乘法、作文與去中國化。 99乘法就有如電腦中一個最好用的軟體,有好的軟體,電腦操作會更方便實用。舉個例,有九九乘法,一般學生一看就知道2X6是12,但我第一次見識建構數學是小女小學三年級時,我見到她寫作業時,2X6被強迫寫出下列程式 2+2=4 2+2+2=6 2+2+2+2=8 2+2+2+2+2=10 2+2+2+2+2+2=12 答:2X6=12 老天,簡單的2X6寫了滿滿一大片,如果是2X98,怎麼辦? 幾個簡單的題目,就讓小女整個作業紙寫得滿滿的,為了寫作業,小女必須犧牲睡眠時間,每天睡眠不足,耗到好晚。 這就是教改先知把數理弱智美國人最笨的教學方法搬回來搞笨台灣學生的東西。 所有各行各業的成功者,必是寫作或演講,即”語”或”文”的成功發表者。作文是將大腦作邏輯、修飾、組合、思考…所有學問的綜合訓練,是所有學問與”語””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習途徑。 台灣小島,無能孕育深厚文化。有幸移植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吸收西洋新科技,才使得灇薾小島能夠在全世界發光發亮。而去中國化,有如把國家百年基業斲根斷幹。 可見當初主張廢除”作文”與”九九乘法”,主張”去中國化”以愚化台灣教育者,不知是何居心? 失敗的教改 教改亂政下,人笨基金主張的禁止適度體罰,造成小學生生活倫理崩盤; 建構數學造成國中生成數理白癡,分數加減不用通分; 電腦教學變成電動教學,造成高中生成弱智文癡,只會外星文,一個簡單造句,不知所云。大學教育菲律賓化,造成大學生變無能宅男宅女族。碩士生成無業失婚族,社青成憤世飆車族,最後造成整個社會沉淪、少子、失序、敗德,亂倫弒親,憂鬱自殘,何以致之?
小學教育的失敗 小學教育應該是以灑掃應對的基本生活教育,與最基本的知識傳授為主。 所以,小學教育應該是讓小學生在無憂無慮中,能快樂、輕鬆學習最基本、最簡單的知識,而且讓其所學能真正植根於大腦,開其智、導其性、成其格。而不是以沉重、複雜教育擾其心,亂其智。 所以,作為小學教材的教科書應該只是具最基本知識的”簡單明瞭、易學易記”的”部審部定”教科書作為唯一教科書。 所以,所謂的”多元化教學”,應該是負責教學的老師們的教法多元化、補充教材多元化。老師們應該利用寒暑假去多元進修與學習,以充實他們多元的教法與補充教材,而不是假多元教學之名以圖利財團的多元版本教科書,讓學生們背負沉重的書包,讓他們的學習無所適從,讓家長與學子們失智失能。
人性無善惡,但在生存環境與學習環境中卻有”是與非”。 所以最基本的小學啟蒙教育,就是要以”導善去惡”的生活教育”教導”小學生在無善惡的人性中,能夠明是非、知善惡。除了教之外,更須順應人性的好賞惡罰,用”賞與罰”導之。 賞罰要適度,但教改在人笨基金的胡鬧瞎搞後,禁止一切體罰,造成家長們的無法無天,學生們的不知善惡是非。更使得老師們不知忠,學子們不知禮,師道盡喪,倫理盡失。
國中教育的失敗 延續小學教育的失敗,弱智、無禮成了國中生的特色。 不同分母的分數加法,竟然不用通分,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走體育路線的學生竟然不用上課讀書,只要勤練勤玩。不願上學讀書的竟然競相加入黑衣隊。 高中教育的失敗 國三後、高三後的銜接教育竟成常態。一個高中生,不用說成篇作文,連簡單的造句都辭不達意、不知所云。高智學生忙著學習雕蟲小技,中智學生忙著打電動,低智學生忙著打人。 最失敗的菲律賓化大學政策 菲律賓的大學教育最普及化,達到百分之九十幾,卻讓菲律賓整個社會弱智、無能化。而台灣不知珍惜傲視世界的高等教學,傲視其他民族的數理與中國文化根基,竟去學習菲律賓的廣設爛大學制度,把所有的大學都變成廚餘桶,最後不管好菜壞菜都丟進廚餘桶。 君不見電視上每日一字的節目,主持助理拿個成語牌攔請路過的大學生注音或填充,每次都讓人看得吐血,大興亡國之歎。 據我所知,有的大學,學生從來不用上課,只要繳學費照樣畢業。據我所見,有個大學,其學生有幸結緣成同班同學,鬼混畢業後竟然組成小團體,女的陪酒,男的當馬伕,此大學還真是一個良好社交平台,還真是教改大功德。 高等教育的大學應該是精緻的,菁英化的。該廣設的是各類技能學校,而不是精進、精緻的高等教育大學。 大學濫化,整體學生弱智失能。畢業後失業失志,避在家中當宅男宅女,根本無能無信心成家立業,更造成整個台灣社會窮困、少子。 錯誤的教改,是徹底的失敗政策。經歷20年的驗證,也造成台灣20年的沉淪。 為何不痛定思痛,在台灣完全崩毀前,改回以前優良的、適才適性的聯考制度,再在制度內慢慢做精進的改良?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