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1 20:51:21瀏覽6071|回應14|推薦119 | |
文:金紡車(CHISAKII)
在現今古典樂壇,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1824-1896)和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極受樂迷注目,甚至超過了貝多芬、莫札特等名家;他們作風獨特,讓人喜歡與討厭的爭議也都很激烈。 所以在這講求輕薄短小、速度、效率的現代,他應該會被淘汰才是啊!怎麼還越來越受歡迎,成為現今古典樂界的顯學與主流呢? 為解開這個謎,我們先來稍稍認識一下布魯克納。以下是他身著徽章的照片,攝於1886年的維也納: 看的出來,他是一位留著平頭(說好聽一點,是普魯士髮型)的老人,且身材矮胖,外貌可說十分平庸,難以引人注意。 這個不起眼的老人,在世時就已掀起驚天波瀾,他的音樂在當時過分新潮,以致遭到保守派的攻擊。但支持的人也不少,奧國皇帝就曾經數次召見褒揚,還常以金錢贊助,更把皇宮的一部分讓給他住。 別以為布魯克納也是一個具種族岐視思想,或有什麼暴力傾向的人,相反的,他可能是古今最溫順簡樸的作曲家,對各種批評往往無力抵抗。納粹總認為日爾曼人是世界最優秀的種族,會如此推崇布魯克納,可能因為他是奧地利農民出生,作品也散發最純樸的日爾曼精神。 這曲子本來是哀悼德國歌劇大師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死亡,雖讓人感到「悲壯」,卻不是描寫自己的,而是別人的「悲壯」;他對別人死亡的態度,十分豁達,最多只是哀悼,並不哀淒 ~這使得本曲,竟成為他最明朗美麗的作品,恐怕也是讓人始料未及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