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現代漢語標準語(初稿)
2007/07/19 17:19:22瀏覽1198|回應0|推薦2
  中國的北京,在過去總共有遼、金、元、明、清(西元907年到1911年)五個朝代在這裡定都,一千年的時間以這裡為首都,當時北方官話(行政上的官方語言)的標準音,自然就是北京話了。到了二十世紀初,北京話被選為中國的國家標準語──就是現代中國的國語。

  最早提到「國語」這個名稱的是清末的吳汝綸,他的身分是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京師大學堂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他在1902年主張在學校推行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1909年,江謙更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不過作為現代中國國語的北京話,因為時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1955年中國改稱為普通話,台灣仍然稱為國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稱為華語,而統稱為漢語!

  漢語的語音可以分成聲母、韻母、聲調三個部分。以下簡單介紹漢語注音符號中聲母、韻母、聲調的一般概況,並且介紹怎麼樣使用注音符號來拼出字音!

一、現代漢語的注音符號

  1912年,中華民國二年,召開「讀音統一會」,以統一漢字的讀音做起,議定了漢字的國定讀音(即國音)和拼切國音的字母。
  1913年,中國讀音統一會為漢字制定標音的符號,叫做注音字母(也叫做「國音字母」)。
  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組織「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簡稱「國語研究會」),催促北洋政府公布注音字母。兩年後的1918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才發布注音字母。
  這套標音符號是「以北京話為主,兼顧南北差異」而制訂的,原來有三十九個,可以作為中國各地方言標音的使用符號;後來只以北京話的語音為標準,而捨棄了「万(v)、兀(Ng)、广(Gn)」三個字母。不過在1920年也新增加了一個字母「ㄜ」,而這個字母要到1922年才正式增加到注音字母裡。
  1930年,當時的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從此作為漢語標音的符號,就叫做注音符號!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注音符號順序,也不是原來的順序,那是在1931年改訂的。
  總計40個注音符號,除了「ㄜ」是新造的外,其他的注音符號,符號來源,大多採取古文而修改簡化來的。

  以下分聲母、韻母大略介紹現在通行的37個注音符號。
  
  (一)聲母

  現在所使用的注音符號,總共有21個聲母。以下簡介這21個聲母:

ㄅ(b)──古「包」字「勹」的簡化符號。「勹」讀若包(ㄅㄠ),包裹的意思!
ㄆ(p)──「攵」字的簡化符號。「攵」讀若仆(ㄆㄨ),輕輕敲打的意思。
ㄇ(m)──古「冪」字「冖」的簡化符號。「冖」讀若蜜(ㄇㄧˋ),覆蓋的意思。
ㄈ(f)──「匚」字的簡化符號。「匚」讀若方(ㄈㄤ),古代的一種容器。
ㄉ(d)──古「刀」字的簡化符號。「刀」讀ㄉㄠ。
ㄊ(t)──古「突」字「𠫓」的簡化符號。「𠫓」讀若禿(ㄊㄨ)。
ㄋ(n)──古「乃」字的簡化符號。「乃」讀ㄋㄞˇ。
ㄌ(l)──古「力」字的簡化符號。「力」讀ㄌㄧˋ。
ㄍ(g)──古「澮」字「巜」的簡化符號。「巜」古讀若怪(ㄍㄨㄞˋ),田間的小水道。
ㄎ(k)──古「丂」字的簡化符號。「丂」讀若考(ㄎㄠˇ),氣要出來而受受阻礙。
ㄏ(h)──古「厂」字的簡化符號。「厂」讀若喊(ㄏㄢˇ),山邊可以住的地方。
ㄐ(j)──古「糾」字「丩」的簡化符號。「丩」讀若糾(ㄐㄧㄡ),相纏繞的意思。
ㄑ(q)──古「畎」字「く」的簡化符號。「く」讀若犬(ㄑㄩㄢˇ),田間的溝渠。
ㄒ(x)──古「下」字「丅」的簡化符號。「丅」讀若下(ㄒㄧㄚˋ)。
ㄓ(zhi)──古「之」字「㞢」的簡化符號。「㞢」讀若之(ㄓ)。
ㄔ(chi)──就是「彳」字的簡化符號。「彳」讀若吃(ㄔ),左腳的步伐。
ㄕ(shi)──古「屍」字「尸」的簡化符號。「尸」讀若師(ㄕ),象臥著的形狀。
ㄖ(ri)──「日」字的簡化符號。「日」讀若日(ㄖˋ),就是太陽。
ㄗ(zi)──古「節」字「卩」的簡化符號。「卩」讀若節(ㄐㄧㄝˊ)。
ㄘ(ci)──古「七」的簡化符號。「七」讀若七(ㄑㄧ)。
ㄙ(si)──古「私」字「厶」的簡化符號。「厶」讀若私(ㄙ)。

  (二)韻母

  現在所使用的注音符號,總共有16個韻母。以下簡介這16個韻母:

ㄚ(a)──古「丫」字的簡化符號。「丫」讀若鴨(ㄧㄚ)。
ㄛ(o)──古「呵」字「𠀀」的簡化符號。「𠀀」讀若喔(ㄛ),氣順暢的舒展開來。
ㄜ(e)──由ㄛ上加.添筆而成,為了便於書寫,寫成現在的字形,讀如鵝(ㄜˊ)的韻。
ㄝ(e)──古「也」字「?」的簡化符號。「也」讀若野(ㄧㄝˇ)。
ㄞ(ai)──古「亥」字「?」的簡化符號。「?」讀若害(ㄏㄞˋ)。
ㄟ(ei)──「乁」字的簡化符號。「乁」讀若威(ㄨㄟ),流的意思。
ㄠ(au)──古「麼」字「幺」的簡化符號。「幺」讀若妖(ㄧㄠ),小的意思。
ㄡ(ou)──就是「又」的簡化符號。「又」讀若幼(ㄧㄡˋ),象手握東西的樣子。
ㄢ(an)──就是「?」的簡化符號。「?」讀若寒(ㄏㄢˊ),象草木的花還沒有開的樣子。
ㄣ(en)──古「隱」字「乚」的簡化符號。「乚」讀若引(ㄧㄣˇ),藏起來的意思。
ㄤ(ang)──「尢」字的簡化符號。「尢」讀若汪(ㄨㄤ),腳跛的樣子。
ㄥ(eng)──古「肱」字「𠃋」的簡化符號。「𠃋」讀若公(ㄍㄨㄥ),就是手臂。
ㄦ(er)──古「兒」字「儿」的簡化符號。「儿」讀若兒(ㄦˊ)。
ㄧ(yi)──就是數字「一」。「一」讀若衣(ㄧ)。
ㄨ(wu)──古「五」字「㐅」的簡化符號。「㐅」讀若午(ㄨˇ)。
ㄩ(yu)──就是「凵」的簡化符號。「凵」讀若淤(ㄩ),古時裝飯的容器。

  (三)現代漢語標準語的四聲

  中國字本來就有四聲的分別,而且古今四聲是有差別的,所以以下談的四聲,絕不是古漢語裡的四聲,而是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國音」的四聲,這四聲就是「陰陽上去」──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習慣上又把這四聲稱為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簡單地說,陰字就是讀陰平聲,一般說讀第一聲;陽字就是讀陽平聲,一般說讀第二聲;上字就是讀上聲,一般說讀第三聲;去字就是讀去聲,一般說讀第四聲。

  這四聲的分辨,是由北京話分析而定的。而調值,原本是採用坐標、線條、圖記、五線譜等等方法來記錄音高、音長的讀法。

  漢語四聲原來就是平上去入,但是現代漢語標準語的四聲,原本是從五聲簡化而來的。(因為以北京話為主,所以沒有入聲)

  1921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會員黎錦暉提出「呈請教育部公布國音聲調的標準案」中說到:「趙元任君能把樂音的高低(pitch)、遲速(duration)、節拍(pulse)等定律來表明聲調的狀況。」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書法體式」時說明,裡面採用分別五聲的符號,就是根據「國語統一籌備會」會員實測北京話中「聲調律動」的狀況而定的──而這就是趙元任先生實測北京話的調型。
  以下就是當時公布的五聲調型:
  
  陰平 無號(重讀或延長讀時可用-)
  陽平 ˊ
  上 ˇ
  去 ˋ
  入 .

  不過,1922年公布新國音後,就不用入聲了。
  嚴格來說,現代漢語標準語還是五聲,用的符號如同上面引用的五聲調型,而作:
  
  陰平 -(通常省略不用)
  陽平 ˊ
  上 ˇ
  去 ˋ
  輕聲 .
  
  其實調型符號原來右邊有一條直線,後來省略了右邊的直線,就成了現在通行的樣子:-、ˊ、ˇ、ˋ。

二、如何使用注音符號拼讀字音

  注音符號拼音方法,關係著是不是可以順利使用注音符號讀出字音的關鍵,使用一個字音符號(單拼法)或兩個注音符號(雙拼法),加上調符,要拼出正確的字音,一般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從實務經驗瞭解,一位初學者,已經識讀37個注音符號後,在使用注音符號拼音時,問題往往發生在使用三個注音符號來拼音(三拼法)的時候,如果方法不恰當,就沒有辦法拼出正確的字音來。所以注音符號拼音方法,如果三拼法可以運用裕如的話,單拼、雙拼其實就不是問題了,因此以下只就三拼法舉例來說明其中的使用方法。
  
  所謂三拼法,就是結合聲母、介母、韻母和聲調來拼讀字音的方法
  
  聲調的調符如下:
  
  陰平=-──第一聲(通常省略調符「-」不用)
  陽平=ˊ──第二聲
  上 =ˇ──第三聲
  去 =ˋ──第四聲
  輕聲=.──輕聲
  
  【方法──步驟──舉例】  
  方法:拼音三步驟。(所謂拼音, 就是「快速」的念出所要拼的字音)

  第一步驟:先由介母、韻母拼出第一聲的音。
  第二步驟:由第一步驟所拼出的音,從第一聲念起,念到該字的聲調(如第一聲,或第二聲、或第三聲、或第四聲、或輕聲);如果所要拼音的字本身就念第一聲(如拼字),那麼直接從第一步驟跳到第三步驟(省略第二步驟)。
  第三步驟:用所要拼音的字的聲母,去拼第二步驟(或第一步驟)所拼出來的音。
  
  步驟:
  
  1 介母 + 韻母 (先拼出第一聲的音)
  2 (介母 + 韻母) + 聲調 (如果所要拼音的字本身就念第一聲,這一個步驟省略)
  3 聲母 + [(介母 + 韻母) + 聲調]
  
  舉例:(以下凡第一聲的調符都省略)
  
  (01)拼=ㄆㄧㄥ
  
  1.ㄧ+ㄥ──(ㄧㄥ=英)
  說明:由ㄧㄥ拼出「英」的音。
  2.省略
  說明:因為「拼」是第一聲,所以跳過第二步驟。
  3.ㄆ+(ㄧㄥ)──ㄆ+英(ㄆㄧㄥ=拼)
  說明:由ㄆ+英拼出「拼」(ㄆㄧㄥ)的音。  
  
  (02)錢=ㄑㄧㄢˊ

  1.ㄧ+ㄢ──(ㄧㄢ=煙)
  說明:由ㄧㄢ拼出「煙」的音。
  2.(ㄧㄢ)+ˊ──煙+ˊ=(ㄧㄢˊ=鹽)
  說明:由煙(ㄧㄢ)的音念第二聲,念出「鹽」(ㄧㄢˊ)的音。
  3.ㄑ+(ㄧㄢˊ)──ㄑ+鹽=(ㄑㄧㄢˊ=錢)
  說明:由ㄑ+鹽拼出「錢」(ㄑㄧㄢˊ)的音。
  
  (03)請=ㄑㄧㄥˇ
  
  1.ㄧ+ㄥ──(ㄧㄥ=英)
  說明:由ㄧㄥ拼出「英」的音。
  2.(ㄧㄥ)+ˇ──英+ˇ=(ㄧㄥˇ=影)
  說明:由英(ㄧㄥ)的音念第三聲,念出「影」(ㄧㄥˇ)的音。
  3.ㄑ+(ㄧㄥˇ)──ㄑ+影=(ㄑㄧㄥˇ=請)
  說明:由ㄑ+影拼出「請」(ㄑㄧㄥˇ)的音。
  
  (04)對=ㄉㄨㄟˋ
  
  1.ㄨ+ㄟ──(ㄨㄟ=威)
  說明:由ㄨㄟ拼出「威」的音。
  2.(ㄨㄟ)+ˋ──威+ˋ=(ㄨㄟˋ=位)
  說明:由威(ㄨㄟ)的音念第四聲,念出「位」(ㄨㄟˋ)的音。
  3.ㄉ+(ㄨㄟˋ)──ㄉ+位=(ㄉㄨㄟˋ=對)
  說明:由ㄉ+位拼出「對」(ㄉㄨㄟˋ)的音。
  
  (05)姊姊=ㄐㄧㄝˇ ㄐㄧㄝ˙
  
  1.ㄧ+ㄝ──(ㄧㄝ=耶)
  說明:由ㄧㄝ拼出「耶」的音。
  2.(ㄧㄝ)+˙──耶+˙
  說明:由耶(ㄧㄝ)的音念輕聲。(一般輕聲都是因為上一字的關係變聲調而來的音,所以沒有相對的字)
  3.ㄐ+(ㄧㄝ˙)──ㄐㄧㄝ˙=姊
  說明:由ㄐ+ㄧㄝ˙拼出「姊」(ㄐㄧㄝ˙)的音。

三、誦讀時必須變聲調的情況

  有些特殊的字,如一、七、八、不,或兩個上聲(第三聲)的字重疊,為了念起來自然順暢,必須變聲調來念。而原則上,標音的時候還是照原來的聲調標示,只有在念誦的時候才變調。
  
  (一)「一、七、八、不」念原來的聲調(本調)
  
  說明:「一、七、八、不」念本調:(1)單獨使用時,(2)在詞尾或句尾時,(3)跟其他單個數字連用時。
  舉例:
  (1)單獨使用時:一、七、八、不。
  (2)在詞尾或句尾時:第一、閒聒七(閒談、空說、嘮叨的意思)、歪七扭八(不端正、不整齊的樣子)、為什麼不。
  (3)跟其他單個數字連用時:一五一十、不管三七二十一、三八制、一不小心。

  (二)「一、七、八、不」變聲調念的情況
  
  1.「一、七、八、不」 + 去聲(第四聲)字,念陽平聲(第二聲)

  說明:這四個字後面跟著去聲(第四聲)字時,要念第二聲。
  舉例:
  
  一──一月、一次。
  七──七月、七夕。
  八──八卦、八字。
  不──不二價、不客氣
  
  2.「一」 + 陰平、陽平、上聲(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字,念去聲(第四聲)
  
  說明:「一」後面跟著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字時,要念第四聲)。
  舉例:一千(一 + 陰平字)、一回(一 + 陽平字)、一起(一 + 上聲字)。
  
  (三)兩個上聲(第三聲)字重疊時要變聲調念
  
  說明:兩個第三聲的字重疊時,第一個第三聲的字要變第二聲來念。
  舉例:
  
  1.里長(ㄌㄧˇ ㄓㄤˇ)──念 ㄌㄧˊ ㄓㄤˇ。
  2.允許(ㄩㄣˇ ㄒㄩˇ)──念 ㄩㄣˊ ㄒㄩˇ。
  3.野馬(ㄧㄝˇ ㄇㄚˇ)──念 ㄧㄝˊ ㄇㄚˇ。
  4.勇敢(ㄩㄥˇ ㄍㄢˇ)──念 ㄩㄥˊ ㄍㄢˇ。
  5.米粉(ㄇㄧˇ ㄈㄣˇ)──念 ㄇㄧˊ ㄈㄣˇ。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panwang&aid=1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