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亞洲第一人 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博士林政鞍獲頒「2010 SPIE 青年研究學者獎」
2010/04/19 18:04:52瀏覽1177|回應0|推薦2

亞洲第一人 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博士林政鞍獲頒「2010 SPIE 青年研究學者獎」

前言:

私立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林政鞍博士憑藉過去三年優質論文發表記錄,積極參與世界知名的國際光學工程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 SPIE)最盛大之生醫光電學術會議(BiOS),於2010123~28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學術會議上所發表的論文 ”Synthesis,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Highly Fluorescent Gold Nanoclusters and Their Exploitation for Cellular Labeling”,獲頒「2010 SPIE 青年研究學者獎」(2010 SPIE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醫工系張恒雄老師為林政鞍博士的指導教授。

該獎項每年表揚一名取得博士學位五年內之傑出青年研究學者,且須獲該學術委員會評選為最優秀口頭論文發表者,該項獎金係由Ocean Optics公司提供。此獎項過去兩年分別由喬治亞理工學院美國海軍研究室研究人員獲得,林政鞍博士亦是本獎項開辦以來唯一亞洲人獲此殊榮,亦是對於中原大學學術研究卓越之肯定。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 SPIE)簡介:

SPIE成立於1955 年,是一個致力於光學、光子學和電子學領域的研究、工程和應用卓著的專業學會,這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在全球大約有17000 名會員。學會每年舉辦超過350 次的國際性技術研討會以及各種短期課程和教學活動,其中以此項研討會SPIE Photonics West最具規模,所發表的會議文獻反映了相關專業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動態,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張恒雄教授與參與共同指導之德國馬堡大學(Philipps-Universität Marburg)物理系生物光電組教授Prof. Dr. Wolfgang Parak亦對林政鞍博士卓越研究非常肯定,除嘉許他具獨立思考及創新精神外,對於其努力不懈地研究表示高度讚許。

林政鞍博士簡介:

今年卅三歲的林政鞍(六十六年次),從台北市東新國小、南港國中、復興高中到取得中原生醫工程研究所博士,都在國內就讀,台灣一路養成的本土博士。

林政鞍表示,他念大學時參加合唱團,大三時擔任團長、大四當男低音聲部長。他認為大學不是只有讀書,人際關係、待人接物方面的養成也很重要。「如果大學沒經歷過社團,以後也不會有(經驗)了。」林政鞍笑說,就是因為玩社團,讓他的功課並不是非常傑出,但他要求自己不能蹺課、不能被當,參加社團時才會心安。 

「其實我二○○二年才第一次出國,」林政鞍說,當時他讀博士班一年級,跟老師去加拿大參與生物力學研討會;○○六年,他參與國科會和德國學術交留總署(DAAD)合作的「三明治計畫」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研究,接受頂尖生物奈米專家巴拉克(Wolfgang Parak)指導。 

他出自小康家庭,父親是南港高工老師,母親則是家庭主婦,在家中排第二,還有哥哥、弟弟、妹妹。 

對於後進,林政鞍建議選擇研究題目和指導教授都很重要。研究題目可朝向創新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選定之後就一定要認真做、也要和老師配合,堅持自己的興趣努力下去,才能熬到成功的一天。

林政鞍近年的主要研究是將金粒子「切」到奈米等級,並製成「多色螢光金奈米團簇(fluorescent gold nanoclusters)」,可當作新一代生物探針,應用在生物光電、生物醫學及分子生技領域。

林政鞍一頭鑽進奈米 想發展幹細胞

林政鞍在博士班時一頭鑽進奈米領域,○○七年的研究曾獲選英國皇家學會「材料化學」的封面論文。○○八年時,他和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發展「奈米外套」,該研究也成為奈米領域專業期刊「SMALL」的封面故事。 

近年林政鞍的研究方向是「生物探針」。 

林政鞍說是將原本大於六奈米的金粒子蝕刻至約三奈米大小,再鑲嵌上高分子材質,此時金粒子會縮至一點五奈米甚至更小。當金粒子越縮越小時,就會逐漸展現紅色、綠色、藍色的螢光特性,林政鞍利用數十顆這種粒子,製成「多色螢光金奈米團簇」。 

林政鞍目前正和馬偕醫學院醫學系主任葉宏一、副研究員王學孝合作,將「多色螢光金奈米團簇」用載體送入幹細胞,打入癱瘓、缺血的老鼠體內測試。如果可以,還能進一步運用它的高生物相容性,發展「幹細胞治療」。 

林政鞍在今年一月廿五日,於美國舊金山的奈米生醫光電學術會議上獲頒2010 SPIE青年研究學者獎」,並獲得「最優秀口頭論文發表者」,是本獎項開辦以來唯一獲此殊榮的亞洲人。

他的耀眼來自專業加上堅持 

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首度專訪台灣青年科學家,讓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林政鞍在台灣學界暴紅。但他從小到大讀的都非明星學校,而是從台北市南港國中、市立復興高中,再到中原大學博士班。非傳統名校出身的「土博士」卻能如此耀眼,他說「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專業加上堅持自己的興趣而已。」 

林政鞍表示,從台北市南港區東新國小開始,他的功課就不是很好,需要靠死背的文史科成績爛到爆,但數理科很強,因此只能勉強考上復興高中及中原大學。

博士班大轉彎鑽進奈米世界 

但上了大學後,他從生物領域中找到了方向,研究所碩士班專攻超音波生物效應,博士班更來個180度大轉彎,一頭鑽進奈米世界,從事奈米表面親水性改質及官能化的研究,並申請由國科會與德國學術交流總署合作的「三明治獎學金」,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研究,接受全球最頂尖的生物奈米專家巴拉克教授(Wolfgang Parak)指導,讓他深受啟發。

結論:全球最頂尖問題都能解決了,還有什麼困難解決不了的? 

林政鞍博士說,在巴拉克(Prof. Dr. Wolfgang Parak)眼中,亞洲科學家為了發表論文,做了太多無關緊要的研究,專業影響力不足。在巴拉克旗下,林政鞍知道整個研究團隊遇到了什麼瓶頸,於是想辦法解決。「如果連全球最頂尖實驗室所碰到的問題都能解決了,還有什麼困難解決不了的?」林政鞍也因此打響名號,並引起「自然」雜誌的注意。 

林政鞍博士表示,台、成、清、交等台灣傳統名校都是前人長期打下的基礎,如今才能有如此好的名聲和地位,中原大學雖沒有耀眼光環,但只要有研究者不斷努力打拚,未來仍可發光發熱。

【螢光金奈米團簇Fluorescent Gold Nanoclusters小檔案】 

螢光金奈米團簇生物探針最重要的元素,是由數十到200個金原子為基質,再鑲嵌一些高分子材質而得。螢光金奈米團簇越小,表面積越大,也越容易在藍綠或UV光照射下顯現螢光,做為標記細胞的工具。 

隨著顆粒變小,黃金奈米團簇顏色也改變。當小到數十奈米時呈無色,小到610奈米呈粉紅色,1.5奈米呈紅色,小於1奈米則呈綠色及藍色,暗黑色的顆粒最大。不同顏色有不同用途。 

【螢光金奈米團簇的應用】 

直徑僅1.5奈米 可追蹤腫瘤細胞 

林政鞍表示,目前運用到生物探針的金顆粒,直徑都在5奈米以上電子會被侷限在金球表面上而呈粉紅色;但他的螢光金奈米團簇直徑僅1.5奈米電子不會被侷限住,更加自由自在,只要照射藍光或綠光,電子就會被激發而發出紅光,很容易追蹤辨識。 

因此,今後只要把螢光金奈米團簇接上抗體、帶正電胜肽等載體,使之跑到腫瘤細胞等病灶處,再激發螢光金奈米團簇發出紅光,就可輕易找出腫瘤細胞,外科醫師也可精準地切除腫瘤組織。 

本文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McyTYLCRGB4aHq_gfDTdlYQ-/article?mid=4339&prev=-1&next=4334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jen88&aid=395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