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1 22:03:13瀏覽4925|回應0|推薦3 | |
引用文章ECFA三問 東南亞國協的五個創始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於1976年簽訂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並且在1987年修訂章程,歡迎東南亞以外國家加入前項條約,中國於2003年10月成為第一個東協會員國以外的簽署國,而其他與美國有戰略利益衝突的俄羅斯及北韓也相繼於2004年11月和2008年7月成為簽約國,美國則是在2009年7月22日由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代表美國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對於東協的重要性以及制衡中國在東協的影響力,美國以實際行動參與東協,並且對於2010年開始生效的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協定〈ACFTA〉,表達美國對於東協的關注與區域利益的平衡與重視! 由於東協組織相當於東南亞國家的「聯合國」組織,台灣礙於國際政治現實,無法參與此類國家主權組織,對於東協加台灣的自由貿易協定更是困難重重!以中國的立場而言,並不歡迎台灣加入此等具有高度國家主權的組織,實例來說,香港或澳門並未以任何名義加入東協自由貿易協定,在「一中原則」下,台灣當然也毫無機會參與東協,連簽訂東協加台灣的自由貿易協定都非常困難,因此台灣只能與東協國家逐一洽商自由貿易協定。馬政府應該向國人清楚告知此項國際現實,並不能憑藉國台辦主任的一句話就忽視國際現實,甚至隱而不宣、製造國人的美夢幻想! 台灣利用ECFA的效應,將兩岸經貿投資正常化、制度化,這過程會牽涉到台灣對中國貿易往來以及對中投資的雙重依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比重大約三成〈未加計香港〉,反之,中國對台灣的出口比重大約2%,兩者差異甚大,而且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比重越高,將來中國經濟的變化勢必嚴重影響台灣經濟榮衰,因此日本部分媒體是用「經濟一體化」來看待ECFA以後的台灣與中國關係。 依中國商務部的資料顯示,中國的十大貿易夥伴分別為:歐盟、美國、日本、東盟〈東協〉、韓國、香港、台灣、澳大利亞、印度與俄羅斯,中國利用CEPA與ECFA解決了香港與台灣的經貿往來關係,對於中國而言,這其中的政治與經濟利益遠高於兩岸關稅減讓的付出,建立「經濟一中」才能穩定支持一個中國的發展,中國領導人的政治擘劃也是著眼於先穩定經濟關聯,再突破政治僵局的原則,把台灣與港澳經濟納入中國經濟體系內,只要掌握經濟命脈,未來政治關聯勢必可以產生徹底變化。基於「一國兩制」原則,「一中市場」並不需要關稅同盟的形式,各經濟區域仍可擁有自己的關稅制度,最重要的是經濟關聯的相互拉扯,只要能緊緊咬住台灣的經濟發展命脈,關稅是否一致並不是形成「一中市場」的障礙。 ECFA對於台灣的影響不止於經濟發展,未來的政治連動作用也將浮現,馬政府如果只看到「天邊玫瑰」,恐怕中國領導人作夢也會發笑!吹噓維他命的功效,殊不知台灣主權滅亡的未來已經步步逼近,馬英九與國民黨的不在乎,只會加速中華民國在台灣成為地區政府的淪落,愛護台灣國家主權者,豈能隨之視而不見?經貿利益是相互往來的結果,如果台灣不能拓展歐盟與美國市場,未來難以逃脫中國市場影響,也更難抽離「經濟一中」所帶來的「終極統一」。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