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2 12:53:17瀏覽1603|回應12|推薦49 | |
好友陳大瑕email轉寄來〝懷念臺灣美食〞,文內標題「呷飯一百年/傳統現代各有千秋」,一路而下,圖文並茂,催人涎液,引人鄉愁,流覽到「隆記菜館」,嗯,怎麼似曾相識呢‧‧‧
# # # # # # # # # # # # # # # # 創立于1952年、華爾街日報專文推薦過的臺北老店「隆記菜館」,位於臺北市的鬧區中,今年農曆新年返臺時家父帶我去吃過,我的第一次。 某日一大早,隨家父去座落於士林區中山北路5段與福林路口的士林官邸,正確的說,應是家父陪著從美國返臺的兒子去士林官邸。官邸正房終於對外開放,父子倆一同去參觀(詳見阿鍾哥的「揭開士林官邸的神秘面紗」)。之後,坐公車到天母新村站去為兩個兒子買扯鈴。購畢,已近中午,自然是找個館子享受美食囉! 說到吃,八十餘歲的家父可有他獨特的講究。就長子我對他多年來近距離的觀察,他老人家對於飲食有一「四不一沒有」的準則: 1.不吃小吃(路邊攤、臺灣小吃统统是他的拒絕往來戶); 2.不潔不淨的館子,他可是足不入店; 3.不吃本省菜、日本料理(湯湯水水、生食等,可以吃,但他都近而遠之); 4.不吃剉冰(他老是覺得:這冰塊乾淨嗎?) 5.沒有賒帳(印象中,家父只有借人錢、被人倒債,而沒有向人借錢、或吃飯賒帳)。 所謂的〝懷念臺灣美食〞,能令他老人家懷念的實在不多。家父喜愛的口味,簡而言之,就是外省菜(誰叫他是〝外省人〞呢!)當然,家父也不是位美食家,粗茶淡飯,簞食瓢飲,飯後有根牙簽剔剔牙,他也能〝自食其樂〞;若再有將友三人,共搓麻將,人生夫復何求! 話說父子倆由天母新村站延著中山北路7段一路向南走,安步當車,走了兩站(到了美國學校、日本學校),極目望去,竟然一家外省館子也沒有。做兒子的還特地跑到某些巷子內張望探尋,仍是令人失望。 「爸,越南館子要不要?」 「再走走吧!」 「那,美式館子要不要?」他頭也沒回,繼續走著! 行行復行行,尋尋復尋尋。我想到,天母好像也開了一家鼎泰豐,或許我們會有不期而遇的驚喜吧! 「爸,義大利館子要不要?」日本料理店就不用費我唇舌了。 他也沒回口,肯定是不合他的期望。稍後,他問:「你餓了吧?」 我何止餓了,早已饑腸轆轆,眼冒金星也,回道:「喔,還可以,您餓了吧?」 已走了近半小時,天母盡是外國餐廳,而沒有一家外省館子‧‧‧大俠內心吶喊:「天道寧論?」 家父似乎也對天母不甚滿意了,忽然說到:「去隆記去!」 「龍記?在那?」 「你沒有去過隆記啊?!它的菜飯很有特色,在中山堂對面!」 「那很遠呢!」 父子倆立即跳上公車,由天母直奔中山堂。說實在的,我對臺北不熟(大街尚知、小巷模糊):我在華府(大華府地區)住了超過20年,新竹住了19年,臺南住了4年,基隆1年半,在臺北加加減減住不到3年。雖然在臺北內湖還有個家(家父的家),我也不認為我是臺北人,我寧可說我是新竹人,新竹的炒米粉、槓丸湯、魷魚羹總是對我的味蕾,是我的懷念美食。 公車行走約半小時,在中山堂附近下車(站名不知,路名不詳,反正是與重慶南路平行的一條路),我就尾隨父親鑽進中山堂斜對面非常不起眼、層疊著舊日風情的小巷內,「隆記菜館」就在左側(原來是隆記,非龍記),它招牌老舊,門面簡樸,是家上海菜館。菜館內部相貌一般,擺置尚可,不甚寬暢,已一點多了,食客仍不少。 家父問:「要點些什麼?」 長子回:「什麼都可以。」 關於吃,以上是父子倆的標準對話。於吃,我的包容度極大(包容肚也是極驚人的),基本上我是「葷素不拘、冷熱下拒、豐簡由人、中西兼俱」,可沒有家父的〝挑剔〞。父親要請客,大宴小酌,我都是把菜吃得清潔溜溜的最佳食客! 我已不太記得當天吃了那些菜(每次返臺,都吃撑了),打電話問父親,他也忘了。但,肯定有那青江菜悶生米煮成的【菜飯】,很特殊,令我印象深刻;此外,有魚(應是紅燒)、有肉(忘了)、還有道地的江淅小菜,它大門旁一字排開的小菜,盤大味美,清香至今印存鼻膜深處。 家父的飲食講究,有潔癖、有美食、有懷舊、更有鄉愁吧! [相片補充] 相片(下)是好友譚建武八月份返臺時照的,他將照片email來:「兹檢附上海隆記菜館巷子口的最新照片,我人是到了,卻禁不起巷子口牛肉麵的誘惑,就先.....」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