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07 20:17:52瀏覽2129|回應18|推薦26 | |
柯文哲回應MG149的問題時,轉向炮轟馬英九,表示選出馬總統,大家不要抱怨,「因為這代表我們水準很低」。「水準論」正顯示了柯文哲本質性的傲慢,似乎只有選出柯文哲才代表選民的水準高。 柯文哲將炮口對馬已不是第一次,不久前譏諷馬像是《魔戒》電影裡的咕嚕、自稱IQ比馬英九高出30~40分以上。苛薄的言論有失對國家元首的基本尊重,也少了準首都市長的應有格局與胸襟。 然而,我們想探究的是,柯轟連勝文會有人反擊;柯對陳以真說出性別歧視語言,會有人撻伐。但人身攻擊的舌劍刺向馬英九時,社會卻是沉默的,大家冷眼坐視,甚至有網友鼓掌叫好,這背後因素值得深究 為什麼社會坐視甚至鼓勵柯文哲這種對國家元首的惡毒言語?背後的原因並不複雜,經濟不振、政治空轉,社會瀰漫著不安與不滿的情緒,執政者必然是宣洩出口。馬英九身為總統,當然首當其衝,因而長期以來民調低落。加上馬總統欲藉政黨內部紀律理由拔除國會議長、行政團隊的施政表現又不符合民眾期望,甚至頻頻出錯,造成政府不能得到民眾的信賴,民眾要求馬總統承擔最主要政治責任,實屬自然。 負向螺旋效應下,社會已形成一種氛圍:馬做錯的當然是錯的,馬做對的也是錯的。消遣馬英九變成當下政治消費的時尚,柯文哲當然樂此不疲,苛薄元首又如何?還有人向總統丟鞋丟書、罵總統人渣呢! 然而,我們必須指出,馬英九有錯固應批判,但萬錯皆歸馬英九與人身攻擊式的謾罵,卻是一種政治上的不用功與偷懶,要解台灣的民主難題,必須學著撥開情緒的煙霧,還原馬英九真貌。馬英九做錯的固然要批評責備,但馬英九做對的,也應給予客觀的肯定。但要撥開這個情緒煙霧並不容易,曾有人感慨:「站馬英九對立面不需要勇氣,站在馬英九同邊要點傻氣。」 讓我們先從「傻氣」出發,試著還原馬英九的面貌。高希均在〈孤獨的身影:好人無法創造好結局〉這篇文章中,做了一個結論:「若干年後,歷史會記載:中華民國第12、13屆總統馬英九(2008~2016)是人民直選總統以後『以廉治國』的第一人,也是最後一人。」 不管對馬英九過去6年半的執政成績有多少批評,馬英九個人清廉應該是無可挑剔的,當然,這是個「暫時結論」,可能還需要經過繼任者的檢驗,才能確認,但是他的執政團隊並沒有因為他一人之廉而弊絕風清,但這些都是另話。而且清廉只可以歸結為對人格的肯定,卻不是執政成功的唯一要素,這一點,高希均也精闢地點出了政治上廉與能的兩難。 如果用《魔戒》電影來比喻,政治權力的運用就像是電影裡的那只「魔戒」,多少想戴上魔戒的政治人物,都會自我說服或說服他人相信,他戴上魔戒是要運用魔戒的力量伸張正義、捍衛人民。但一旦嘗到權力滋味,就很容易迷失初衷。 政治人物擁有魔戒後可以有3種選擇,一是戴上,為自己私利服務;二是戴上,努力抗拒權力誘惑,為人民服務;三是盡量不戴,仍努力為人民利益奮鬥。如果對照陳水扁與馬英九,前者似乎選擇了第一模式,留下貪腐的惡名,後者選擇第三模式,但少了魔戒的權力運用,一路跌撞,陷入民調低迷困境。 我們認為,可以批評馬英九執政的結果,但不應倒果為因對馬英九做人格的否定,更不應以苛薄語言對他妖魔化,就算他今天的執政成績要以失敗做結,恐怕不是因為他是「妖魔」,而是因為他不夠「妖魔」,是因為他缺乏運用政治權力貫徹政治意志的手腕。 兩位總統採行的路徑一、三似乎都沒有好的結果,但有沒有人能成功採行第二種模式?我們不知道,但看起來,馬英九的例子,恐怕會讓採行路徑三的政治人物成為絕響,這是高希均做出「最後一人」結論的緣由。只是,這到底是馬英九一人的悲哀?還是台灣民主的悲哀? 當然,也不能因此導出馬英九只有廉潔、治理國家無能的簡化結論,即便台灣經濟陷入困境,他背負責難是應該的。但大家不妨想想,扣除馬任內推動的兩岸直航、陸客觀光、台日投資與台星台紐經濟協議、140國的免簽等等,台灣的經濟會更好還是更壞?這一點,也是在政績上應還給馬英九的公道。 說這些,聽得進耳的人大概不多。作為總統,馬英九在中國崛起的大環境下,採取「和」的基本應對策略,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歷史評價從來都需要時間沉澱,此刻沒人敢幫馬說話,並不代表10年、20年後,當歷史沉澱後,評價還是一樣的。 不論如何,馬英九的這堂課,關乎的不是他一人的歷史定位,也是台灣的民主課,馬執政的8年,台灣民主看到什麼?學到什麼?這才是台灣人民最該在意的事。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