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曾說少子化是國安問題,經建會認為30年後可能三個年輕人養不起一個老年人,因此政府在產假之外另外增加了安胎假,從生產補助到幼兒托兒補助,看起來想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政府的另類作為卻抵消了解決國安問題的美意。
2008年金融危機後,馬政府發行了消費券,同時刺激國內消費需求來降低外銷需求不振所造成的損失,同時採取低利政策,協助企業營運,但是一個土地政策,一個都市軸線翻轉的口號,政府官員吹起都市更新、老屋更新,讓資金在房地產形成一大泡沫,雖然央行總裁彭淮南嚴格要求銀行審慎操作房地產貸款,政府也宣布奢侈稅打房,但游資在股匯市不佳,無法得到獲利管道下,紛紛停留房地產市場,導致台灣中產階級在房市高價的壓力下,加重他們的資產負擔,想買一間雙北市的不錯房子,不但要先有一筆頭期款,還要貸款30年、甚至40年,這等於把個人以前、現在和未來的收入通通加起來用盡畢生收入才能買一間雙北市不錯的房子,台灣政府等於利用房地產拿走平民百姓的一切,台灣政府的稅收約七成來自中產階級,台灣的有錢人有些甚至不繳一毛的所得稅,因為他們沒有支薪,卻有資本利得收入。
中產階級是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國的必要條件,也是避免貧富兩極最重要的關鍵,當台灣政府的績效不能帶給中產階級加薪的保證,卻不努力打房,如何能要求中產階級對政府仍有向心力?人民如何不有仇富心態?所以政府施政必須有一貫的思維,確保平民百姓安居、樂業,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治標而不治本,需知治一經,損一經,沒有通盤全局的思維,是得不到良好績效,所以個人認為台灣的問題主要在官員的施政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