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20 14:02:12瀏覽56|回應0|推薦0 | |
寫給每一個放不下、走不開、捨不得的你,
一本關於療傷、關於復原、關於蛻變、關於成長的勇氣之書
一段過期的關係,就像過期的食品需要汰換,否則只會讓你受傷
當摯友不再是摯友,戀人不再是戀人,敬重的父母卻成為痛苦的來源,
如果一段關係只剩下心力交瘁的羈絆,
你該捨不得的不應再是對方,
而是因為放不開手而遍體鱗傷的自己──
曾經以為是天長地久的甜蜜,最後變成層出不窮的爭執,
這樣的戀情,該怎麼漂亮地放手?
曾經以為是疲憊時最終的避風港,卻成為一踏進就疲憊的地方,
這樣的家庭,該怎麼不再讓它傷害自己?
曾經以為是推心置腹的交情,最後卻落得被人予取予求,
這樣失衡的友誼,該怎麼勇敢畫下句點?
無論是不願傾聽你的朋友、始終想掌控你的父母,
不再愛你的另一半,或是不斷消磨成就感的工作,
告別那些摧毀我們精力、消耗我們情感的人事物,
我們就能夠將空出來的位置,用更美好的經驗填滿。
本書涵蓋以下三個優雅放手的要素:
◆放手前的心理準備:
面對這段關係的存續,我是否需要當機立斷?還是有任何修復的空間?毅然放手,會有什麼後續的問題需要面對?
◆放手步驟的處理:
先做理性的判斷,不被一時之間的情緒所左右;找其他人諮詢,以免因為處於關係裡,看不清事情的全貌;找到替代的社會支持,才不會因為生命裡空缺了一個角色,而耐不住空虛地回頭……。
◆個案故事的溫馨分享:
每個人都與你走過同樣的沉痛,包括與手足的不睦、離開認同的團體、放棄深耕多年的職涯領域……,但如今那些沉痛已經變成美好,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
完結一段關係或許會令你痛楚,
但是讓不健康的關係消失,才真正會讓你的痛楚完結。
名人推薦
李偉文(作家)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婕咪‧瓦克斯曼(Jamye Waxman)
著名女性主義講者兼作家,目前正在攻讀人類性教育學博士學位,以及婚姻與家庭治療學位。經常接受媒體採訪,包括《富比士》雜誌(Forbes)、《女性健康》(Women’s Health)、《男性健康》(Men’s Health)、《花花公主》(Playgirl)、《勁客》(Zink)、《柯夢波丹》(Cosmopolitan)、《魅惑》(Glamour)和《自我》(Self)等等。
作者官方網站:jamyewaxman.com/
譯者簡介
羅亞琪
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與外文系(雙主修)。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玩轉3D列印》、《財神有難》等書,目標是有朝一日能將譯作擺滿整個書櫃。
目錄
前 言 用對的方式告別,讓失去不再那麼痛
第一章 所有關係,都有到期的時候
第二章 當「我們」成為曾經
第三章 面對變質的關係
第四章 是句號,還是休止符?
第五章 再也不是摯友
第六章 斷絕家庭的羈絆
第七章 從團體或社群中抽身
第八章 走出被禁錮的衣櫃
第九章 與深愛過的工作告別
第十章 離開其他不那麼重要的人事物
第十一章 被割捨的那一方
第十二章 照顧自己的練習
序
推薦序
擺脫桎梏,練習在乎你自己
我第一次遇到這個女孩,是在一個下著雨的陰冷冬天。
她有些吞吐地告訴我,她的母親如何控制她的生活、掌握她的行蹤,母親要求她凡事順從,包含所選的對象。
「我為妳付出那麼多,妳要孝順、要當個好孩子」,是這母親最常對女兒說的話。女孩為了不讓母親失望,不論是學業、工作、生活,她都盡量妥協、取悅母親,以求成功扮演母親心中「孝順女兒」的角色。隨著時間過去,女孩長大變成女人,擁有獨立的經濟生活與思考能力,她才發現,母親理應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卻也慢慢變成了現在她生命中,最亟須面對的痛苦與問題。
尤其,母親在女孩不順從她時,所採取的言語、肢體暴力與激烈手段是如此傷人、毫不留情地折磨著女孩,這使得女孩非常寒心。
「她真的愛我嗎?還是說,她愛的是,可以滿足她的我?」
望著女孩強忍著不願掉下的淚,看著她扛此重擔、卻仍強撐著的單薄身軀,我,覺得不忍。
「……我沒辦法完全不管我媽,她讓我覺得,我如果不理她、不照她的方式去做,我就是個很不孝的壞女兒,可是……照著她的話去做,我真的覺得好痛苦,好痛苦,而且她好像永遠都沒辦法滿足。」
對女孩而言,如果要留在這段「毒性關係」裡,她將犧牲所有的自尊、自我價值和愛人的能力;而為了維持這段關係,她必須一直妥協、取悅對方,直到她自己被消磨殆盡為止。
但如果直接逃離、放棄這段關係呢?女孩或許也會被巨大的罪惡感給吞噬。如果她想要保護她自己,甚至,保有她自己,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面對這樣折磨的親子關係,是否能與一段痛苦的伴侶關係一樣,也有選擇「分手」的可能?
拒絕/被拒絕以後,我們能做些什麼?
《這一次,你該捨不得的是自己》這本書,說的就是關於「分手」的課題。
這本書談的「分手」,指的不只是伴侶關係,還包含與朋友、家人、社群、工作、性別認同/性向,甚或是任何關係、環境或信念。
書中所提的「分手」,我認為,是我們從小很少有機會好好學習的議題:關於「拒絕與被拒絕」。
當面對一段讓我們覺得痛苦、無法忍受的關係時,我們要如何尊重自己的感受,鼓起勇氣跟對方說明「我們想要結束這段關係」?又或者,當我們是「被分手的一方」時,我們要如何面對強烈的挫折感、失落感以及被否定的感覺?
「拒絕別人」或是「被拒絕」,原本就是人際關係中相當困難的課題;而「分手」或「被分手」,代表我們拒絕/被拒絕的不只是一個行為,而是一段關係,因而更加困難。
但是,「分手」,卻也是在我們生活中相當常見的事情。當我們決定換跑道/換工作/改變生活環境/轉學/升學/與家人減少或不聯絡/改變宗教信仰或政治信念/決定不跟某些或某個朋友聯絡……這在我們生活中,是時常有的經驗,但通常對我們而言,卻也都不是個容易的決定。當我們要做抉擇時,總伴隨著各種掙扎,例如:擔心對方的心情、自己是否做錯決定,或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提出;而如果我們是「被分手」的一方,更是覺得突然、驚訝或難以接受。
當然,考慮到被分手方的心情,或許我們會覺得,如果因自我的需求而提出分手,是種自私的行為;這想法可能使得我們有強烈的罪惡感,甚而無法鼓起勇氣提出這項需求。但如果經過評估,「分手」的提出,可能讓兩邊都有機會重新思考、調整彼此的關係,因而獲得更多成長、更好的生活;那麼,提出「分手」,或許也不是件如此罪大惡極的事情。而,如果想讓「分手」有機會將傷害降到最低,讓彼此在這個經驗中獲得最大的幫助,那麼「如何分手」,還有「分手/被分手後我們能做什麼」,就成為我們需要學習的技能。
《這一次,你該捨不得的是自己》一書,除了提醒我們,什麼時候我們需要「分手」之外,其清楚的說明與步驟,也讓我們在面對「分手/被分手」這困難的議題時,減少混亂、焦慮與慌張;使我們有機會穩定下來,不僅是責怪對方或自己,而是學會理解、安撫自己的情緒,甚至真正地「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而當照顧好我們自己的感受後,我們才有機會、有能力地真正理解對方的感受與處境。
當你身陷一段泥淖般的關係時,你選擇留在原地繼續忍受,抑或願意盡力一搏、努力掙脫?「這一次,你該捨不得的是自己」,或許,當你翻開這本書,也等於給了自己一個機會,開始練習尊重、在乎自己的感受。藉此機會,好好檢視自己的生命;鼓起勇氣,做出能讓自己用「真實的面貌」生活的決定,擺脫不健康關係的桎梏,以獲得心靈的自由!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內容連載
第十二章 照顧自己的練習
你結束這段關係,一切都終結了。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和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保送入學》(Risky Business)這部電影裡穿著內褲跳舞時的感受一樣快活,或是覺得自己比較像是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在《雲端情人》(Her)這部電影裡,沒事就和電腦說話的感受。總之,你可以自行選擇如何享受這段關係的最後場景。
有時,告別最難的地方在於向對方說出口;有時,放手只是痛苦的開端。你可能還沒準備好,即使有所準備也不可能準備充分。因此,告別後要照顧自己會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即使告別是一件「好事」也一樣。
你可能會產生各種情緒,一些未曾預料的感受可能會開始慢慢浮現。例如,你會覺得鬆了一口氣,因為你終於開口告別;你可能會生氣,因為你覺得這段關係被迫發展到只剩下告別這個選項的局面,你很憤怒一切為何會走到這個地步;你可能會傷心,因為你失去許多;你可能會開心,因為你得到許多(你更了解怎麼照顧好自己,也更清楚自我的價值)。
哀悼因為告別而失去的人事物,有時候會比對方真的死了還要令人難過。這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死;他們的生活沒有了你,照樣能過得下去。然而,你的生活就算少了他們,其實也能過下去。
告別就像是在坐雲霄飛車,你的情緒起伏會非常大,所以之後的自我照顧是很重要的。懂得照顧自己,才能學會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並且告訴自己唯有愛、正面思考,以及讓自己好起來的渴望,才能幫助我們繼續前進。告別之後要學會照顧自己,便能挪出空間憑弔逝去的關係,同時進行省思。這是一個回顧關係、釐清自我角色的機會,也讓我們可以發揮創意、學習表達自我,同時,更能帶給我們成長的空間。等到學會照顧自己之後,我們就能找到真誠面對自我的自由,也能開始享受生命中更多的美好關係。
提出放手後,不管你覺得自己處理得很好、很差或是不好不壞,都要給自己掌聲。因為告別真的很不容易,而你現在已經可以慢慢走出來了。
「不要期待告別之後,就能得到關係還沒結束前得不到的東西。你無法用告別來改變對方,這種方式不可能永遠有效。」──巴青斯基,人際關係指導
Copyright © since 1995 book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