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排練一場旅行:世界是你犯錯的最佳舞台
2015/09/08 19:12:18瀏覽75|回應0|推薦0


劇場全才蔡柏璋第一本文字創作書
 攤開他微冒險的私密,分享他小宇宙的序幕
 
  只要出發,錯了、值了,都會更靠近心底的那個美好。
   如果你想出走,就勇敢走,只有你知道自己的心屬於哪裡。
 
  不論哪一幕升起,蔡柏璋都是那個無法迴避的獨特亮點。
 
  在鎂光燈下的舞台上,蔡柏璋是演員、歌手,盡情揮灑;在排演喜怒哀樂的後台,蔡柏璋又是編劇、導演。我們很難用一個角色定義蔡柏璋,包括蔡柏璋,都很難說清楚他自己。
 
  但十多年前,蔡柏璋還是標準台灣模子壓出來的「蔡小胖」,在每一項傳統量尺上達標,但是不知如何讓自己滿意。他用戲劇挑戰自己,用只有一次的青春,爭取每一個放逐世界的機會,讓自己在不同的價值觀下練習重演真實人生。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蔡柏璋勇敢給自己個說法,更能輕鬆精采。
 
名人推薦
 
  作曲家王希文、漣漪人基金會創辦人朱平、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呂柏伸、舞蹈家周書毅、亞洲知名女演員林依晨、劇作家紀蔚然、作家陳思宏、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執行長張元茜、編劇徐譽庭、TED×Taipei創辦人許毓仁、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辜懷群、主持人&演員楊千霈、導演趙德胤、索尼影業電視網台灣區行銷副理&專欄作家趙士麃、亞洲音樂天后蔡依林、編導蔡宗翰、中信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主持人&作家謝哲青、演員謝盈萱、配樂家羅恩妮、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 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柏璋
 
  臺灣大學戲劇系第二屆,英國倫敦皇家中央演說暨戲劇學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 University of London)音樂劇場(Music Theatre)碩士。現任台南人劇團聯合藝術總監,並致力於戲劇推廣和教育工作。
 
  蔡柏璋是國內難得一見集編導演三項才華於一身的創作者,由他擔綱演出的作品中多次獲得台新藝術獎的肯定,其中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榮獲第三屆表演藝術的百萬首獎、《莎士比亞不插電3:馬克白》第六屆表演藝術十大作品。音樂劇創作劇本《木蘭少女》不僅獲得府城文學獎的首獎,也被挑選作為臺大戲劇系二○○九創系十週年的紀念演出,並於二○一一年一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重製上演。此外,他所創作的電視影集型式舞台劇《K24》,更是開創臺灣劇場史上第一齣連演六小時喜劇的新記錄,並受邀擔任第八屆華文戲劇節開幕節目,演出成果深受兩岸學者專家與媒體觀眾的讚賞。二○一一年受邀執導誠品春季舞台第三號作品《Re/turn》,首演至今已三度加演,是齣口碑和票房雙贏的佳作。
 
  《天下雜誌》曾遴選蔡柏璋作為表演藝術類的未來領導者,他也曾獲亞洲文化協會贊助至哈佛大學美國定目劇團進修聲音演說課程半年,並赴莫斯科藝術學院參訪學習三個月。剛結束法國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計畫,蔡柏璋預計於二○一六年發表個人首部獨角戲《Solo Date》。
 
  著作包含劇本集系列《Q&A首部曲》、《Q&A二部曲》、《木蘭少女》、《K24 第一季》、《Re/turn》。Kingston記憶月台廣告主題曲《It Was May》的歌詞,也是出自於蔡柏璋之手。
 


 
目錄
 

自序  旅行的意義
 
第一幕:相遇的每一個畫面,都在提醒著我們
 
生活,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黑黴屋的寓言故事
 妳的Mojito
 分享的純粹
 記得,是最難能可貴的動詞
 
第二幕: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追求多數人所做的事 
 
盲從的危險
 當「省」成為唯一的美德標準
 選擇,其實沒有那麼難
 跟陌生人說話
 到底有多需要被拍頭?
 
 第三幕:只要你想要,你可以成為任何人
 
自傲和自卑,在一線之間
 別讓莫名的驕傲害死你
 Showcase是一門骯髒的行業
 關於演員這件事,你是不會懂的
 跨越的過程
 獨一無二
 
中場:壓倒希臘的最後一雙藍白拖

 

推薦序
 
澎湃小宇宙下的超級好奇心
 
  我一直覺得蔡柏:很、悶、騷!非常有趣那種!
 
  跟蔡柏也算是在他的旅途上認識的!幾年前我在倫敦辦演唱會,他在當地上課,來當團隊的翻譯,沒有多聊。真正第一次坐下來聊天,是隔年,也在倫敦,我上表演課程,他去旅行,我們在SOHO區一家餐廳聊了一頓晚餐,印象很深刻,他看來斯文有禮,說話像廣播主持一樣字正腔圓,聊了才發現他沒那麼正經,很幽默、表情多、充滿戲劇感。那次去倫敦前才在台北看了他的劇《Re/turn》,他一人分飾四角又演又唱,每個角色的演出截然不同但又分別非常到位,心裡就覺得在他正經八百的外表下,一定有一顆超級澎湃的小宇宙!
 
  看完書,終於明白蔡柏為什麼那麼悶騷那麼有趣了:是他對世界的好奇心!
 
  好奇心帶著蔡柏往外走,去看看不同的世界,觀察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生活,旅程中的經歷,常常跟他本來的觀念邏輯產生矛盾,但透過這些衝擊,反而讓他誠實檢視內在的自信跟自卑、勇敢跟懦弱,誠實面對現實跟理想的捨與得。而這些經驗都變成了他人生的養分,造就了他現在心裡這個澎湃有趣的小宇宙,也創作出這麼多讓人產生共鳴的作品。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很開心蔡柏寫下這些不同的人生景色,提醒我們一路上要帶著好奇心去發問跟尋找答案,在旅行的過程裡,跟蔡柏一樣,成為一道有趣的風景。
 

流行音樂天后蔡依林
 
推薦序
 
一起成為更能感同深受的人
 
  蔡柏某種程度而言算是我的學長,我們曾先後在英國倫敦同一間戲劇學校進修,感受著外國學生在不同國度都會經歷的相同掙扎過程與文化衝擊,最後體悟到我們能做、也真正該做的是:回來自己生長的地方,將所學以我們的語言投入我們的文化市場。
 
  他的自我省察是誠實的,但原生家庭、兒少時期所受的教育與這個社會給他的框架也是真實的,如何在一次次旅行中,慢慢看清晰這一切帶給他的壓抑與裨益,重新揉合出一個更接近自由與真我的靈魂,是有著相似歷程的我既感興趣而又興奮好奇的。
 
  同是天蠍的我們,有種共同的「懶」,懶得經營過多過於複雜的人際關係。但也有著相同的「勤」,勤於跳進、跳出觀察自己與他人之餘,也無法遏制批判的責任感/職業病。或許這只是相同星座或職業的粗略歸類,但我們也都在培養更多同理心的路上,都想成為更能夠感同深受的「人」,這個身分,比兒女、留學生、旅者、演員、編劇、導演等更基本也更為重要,你即將翻開的,就是那趟旅程。
 
  害怕得不到你想要的?在這裡找不到,有什麼關係?不在這兒,就會在那兒,就怕你放棄了⋯⋯就怕你停止尋找了⋯⋯
 

亞洲知名女演員林依晨
 
推薦序
 
那些他眼中的人事物
 
  認識柏璋是一次去國父紀念館看《木蘭少女》,那時看到便非常驚豔,是我在台灣看過最道地的音樂劇。又一次去看他的戲《Re/turn》,在裡頭他一人分飾多角,用時而誇張、時而內斂的英國腔演出播報員、餐廳客人、郵差、娘娘腔同志等,不認真留意不會發現那幾個角色是由同一個人演出,令人十分難忘。
 
  後來才知道,他曾留學英國上聲音表演的課程。其實演員最難的就是聲音,金城武在電影《武俠》裡,他的四川腔一出口便讓觀眾驚嘆,正是從聲音去創造出戲劇感。柏璋是少數了解到聲音對戲劇的重要性,也花費許多心力在此精進。
 
  他在英國期間,蔡依林因為一個計劃到英國,柏璋剛好去打工擔任她的翻譯,而後也帶了蔡依林去上一些聲音表演課程。這幾年蔡依林走出新風格,我不確定跟他有沒有關係,不過看他們合作舞台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中的表現,讓人對他們未來充滿期待。
 
  柏璋這本書在談旅行,都是他親身接觸到的故事,他的興趣是人,所以與人有關的事都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與感受。柏璋是我在台灣最期待的青年導演與表演工作者,我也不會錯過從他眼中看到的人跟故事。
 

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
 
推薦序
 
自在與不安分的合體
 
  大家喜歡叫他劇場全才,能編能演能導還能唱。我認識的蔡柏璋則是一位最自在同時也最不安分的一位創作者。
 
  說他「自在」在於柏璋總是能在最平凡的事物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我跟柏璋認識起源他的戲劇,從他早期的作品到後來的《Re/turn》我都有看過。柏璋的才華當然是獨樹一格,當今戲劇界的翹楚。後來,有一次機會我邀請柏璋開課,講授創意思考,近距離觀察他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他會把日常生活的瑣事形容得很好玩、很有趣,創意的確是從生活中經驗汲取。去年TEDxTaipei年會我邀請柏璋演講,TED的形式是十八分鐘,對於這個創意鬼才來說,我想要看他在限制 (boundary)內可以玩出什麼花樣。他選了一個題目:「這個社會為什麼停止問問題?」演講相當精彩,好幾次被笑聲掌聲打斷。他提出的核心理念是:回歸本質,我們才能更透徹地思考、做出選擇、發出提問,進而改變現況。
 
  柏璋的不安分來自於他對自己的高標準和不斷質疑現狀。在一次的演出後,我到後台替他加油打氣,如果說一位認真演員的極致是把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外一個人的生命,在舞台上燃燒帶給觀眾各種情感,柏璋就是這樣的一個演員,演戲與生活沒有分。柏璋的自在與不安分體現了一位創作人的衝突與掙扎,卻也展現了生命的延展性和無限的可能。
 

TEDxTaipei 策展人 & 共同創辦人許毓仁
 
推薦序
 
  世界上有一種人,您只要見一次面,您就知道在未來人生的道路上,您們一定會再相逢,成為一輩子的朋友。同樣地,有一種人,您只要見一次面,您就知道他的才氣,是如紙包不住火一樣,有一天,他會成為您想要成為的那一個人。
 
  蔡柏璋,就是那一種人。
 
  很少看到有人將出走、旅行看成「一種迫切性」,一種生命中不可缺的舞台。與其把這本書看成蔡柏璋個人旅行中的學習及頓悟,不如看成是蔡柏璋對著他所代表的30世代年輕朋友不斷叮嚀著:「人生苦短,勇敢的去旅行吧!」 只有在旅行中,我們每一天才能多了解自己一點點,多活出自己一點點。
 
  習慣了、平穩了,就是讓我們停止旅行的最大殺手。正如同蔡柏璋一再提醒著我們:「我。的。時。間。不。多。我。現。在。就。得。走!」
 

漣漪人基金會創辦人朱平
 
推薦序
 
  從【Q&A】2認識蔡柏璋,特別喜歡他以旅行的生命經驗書寫故事,從真真實實的生活裡找到所有人的情感共鳴,演出某種觀眾共同經驗裡的不同觀點,在更深的挖掘裡卻巧妙的駕馭了所有觀眾的心。他是這樣一個熱愛創作的人,無論是背著觀眾或面對觀眾創作,都可以看見他眼裡的光亮,那個光芒藏不住,也總是能夠說服一群人,共同成就那個他心中的想像。哈佛商學院敎授傅瑞曾說:「領導是藉由你的存在,讓其他人變得更好,而且讓這種影響力,在你消失以後,還能持續。」蔡柏璋就是劇場藝術未來的重要關鍵人物。
 

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
 
推薦序
 
  萬萬沒想到,他的舞台劇讓我想盡情跳舞,而他的文字,卻讓我安靜的滑下眼淚。千變萬化的他,挑逗了千變萬化的我,於是我收拾了行囊,準備出發!
 
  在他的文字裡,我徜徉雪國、希臘的陽光、英國的排練場,當舒伯特彷彿來自隔壁窗戶,我和他的朋友點頭微笑……尤其,那些括弧裡的小劇場,竟讓我忘怯了孤寂。
 
  「最愛你的人,可能最容易阻止你活出自己!」他說;在英國街頭,傲慢無理的房屋仲介,讓他氣憤痛哭也要據理力爭;那些教他開始付出擁抱的背後、以及開始忠於自己的始作俑者;還有那急於償還人情的自我剖析……這本書裡面的誠實,讓我發現了旅行的真諦──我,是,誰?!
 
  還沒勇氣買機票的你,先買他的書吧!(蔡柏璋,我妒忌你。)
 

《我可能不會愛你》編劇徐譽庭
 
推薦序
 
  蔡柏璋的第一本新書是旅行書,但是他給了旅行書一個新的定位:首重人,次重景。在這本書裏,每個景點之所以能夠觸燃記憶,都是因為那裡有著某個人,和某段情。選擇是旅行、覺悟是旅行、行動是旅行、學習是旅行、生活是旅行、天倫是旅行。人,是行腳僧。如果,柏璋,旅途的終點可能在別人的眼神裡,那麼出發,是為了創造回憶?
 
  蔡柏璋是台大戲劇系畢業的,近年在台灣作品很多,也遊學於歐美,是位有天賦又肯用功的青年戲劇工作者。他的這本新書巧妙地融合了戲與人生,展現「人生如戲」與「戲如人生」外的一個新觸角。他天生優秀的節奏感,讓故事在似有若無的起承轉合裡,引人傾聽。在此誠懇邀請讀者一同臥遊蔡柏璋這場時近時遠、時冷時熱(真的啦!)、時而客觀時而自剖的奇妙範特西。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辜懷群
 
推薦序
 
  與陌生相遇,竟是似曾相識。有機會搶先一睹為快,因為跟作者相熟稔,但是萬萬沒想到,從一翻開書稿開始,便驚覺陌生。
 
  身為蔡柏的粉絲,對於他在導演、編劇及演員各方面的才華了然於心,他的作品我不但都看過,而且往往看過好幾遍。但是這本書中的故事,卻讓我覺得陌生且驚喜。原來蔡柏還有這麼多未說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有些是蔡柏精采作品的雛型,看似陌生,卻也似曾相識,但是有更多的部分,卻是道不盡的陌生。
 
  說來許多故事的主軸,也是與陌生相遇,有時隻身到陌生的環境打掛,有時跟陌生的人建立默契。這種與陌生拮抗的故事,嗜旅行酗飄盪的人都不陌生,唯獨蔡柏璋寫來絲絲入扣,引人心弦共鳴。偏偏又因為鄉愁惹出了反差:到了自己覺得熟悉的所在,卻突然感覺陌生。
 
  這本書讓我與陌生相遇,竟是似曾相識。
 

中國信託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
 
推薦序
 
  我柏林的客房,一直有渴望移動的靈魂來過夜、短居,蔡柏璋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他的個人戲劇獨白,把旅途中的跌跤、傷痕、人情,直白訴說。身體遷徙,越界翻牆,蔡柏璋在異地掘掘掘,寫出許多舞台泉。在劇場裡聽過蔡柏璋唱歌、演戲的戲迷,這次可以在頁面上閱讀這迫切移動的靈魂,跟他一起走,細數衝撞,化心中的久瘀。多年前他是個閉鎖的男孩,想跑掉,不嫌遠,我這個戲劇系的學長只能提供異國客房的床鋪,像個家長,叮囑平安。現在除了床鋪,我給幾句推薦文,見證男孩成熟多才,演戲唱歌寫戲起舞,且能筆,以書見眾。
 
作家陳思宏
 
推薦序
 
  其實,蔡柏是我少數能一起旅行的摯友,我們一起走過歐洲數國,經歷許多荒謬可笑與刻骨銘心故事,總在書中看見自己「B君」的串場片段而會心一笑。他還有好多故事沒寫出來,不知道是有意留給我寫,還是為第二本書留下伏筆?我常說我不太喜歡與人結伴旅行,因為旅行是最私密的自我感受,常需要整天躲在某個城市的咖啡館角落思考(明明就是懶得走要放空)。而蔡柏總是把我這種「浪費旅行時間」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一起慢慢找尋投緣的咖啡館,分享片刻靈光。
 
  當時分別身在瑞典與英國的我們,飛行見面的次數竟比過去在台北時還密集頻繁,書中許多故事主角,也因與蔡柏同在歐洲唸書與旅行而結識,只要你相信一切交錯必有意涵,故事依舊未完待續。再度細細咀嚼他的文字,反思過去跨國移動竟如此刻畫了現在的我們,是必須的養分也是絕對的靈魂自由。其實,「旅行的意義從來都不在旅行這件事情上」,而是在身體移動的過程之後,身、心、靈觸發的改變以及人、事、物生產的連結。跟隨蔡柏的文字,其實就是一場無限可能的內在探索旅程。
 

索尼影業電視網台灣區行銷副理&專欄作家趙士麃(Bruce)
 
推薦序
 
  蔡柏璋是個來自台南傳統家庭的小胖子,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功成名就了,但是看著書裡敘述著,他怎麼樣把自己打碎,重新組合成自己所嚮往的樣子,實在是令人捧腹大笑,所以更顯得其中的斑斑血淚。期待他下次能夠出版「腹肌得來速」之類的健身書,那麼全天下真的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超勵志。
 

《九降風》編導蔡宗翰
 
推薦序
 
  不能告訴你我看到什麼,即使我嘴角不由自主的失守。
 
  你可以說這是一本黑色幽默的心靈雞湯,沒有熱門景點攻略的旅遊手冊,又是日記又帶點自傳的個人紀實,小宇宙無差別爆發的演員精神病歷……
 
  我沒有權利阻礙任何人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意願去翻閱這本書的樂趣,或許更去觸碰、去感受、去深入、去踏足,再從他停筆的留白之處,找到自己勇氣擴充的人生舞台圖。
 

演員謝盈萱
 
推薦序
 
  認識蔡柏是一場意外的緣分,以救火姿態上場的音樂設計,因此和靈魂上的雙胞胎相認。
 
  我們的溝通方式其實有點奇特,好像不需要完整的字句,通常一個眼神,或是一句話的開頭,就能心領神會對方的意思;充滿了各式天蠍座小劇場的《Re/Turn》、硬是想為某些角色平反的《第十二夜》,或是蔡柏寫詞我寫曲的〈It was May〉,都是這樣來回激盪下的產物。而蔡柏不在台灣的時候,透過文字,即使足跡未至似乎也能心領神會他如何傲嬌的對待自己,如何誠懇地反思,那些不得不書寫的感慨,或是關於異地的鄉愁,不言而喻地,都靜靜躺在字句的底下。
 
  現在這些文字被集結成冊,又再次復習了這幾年的時光,和初相遇時相比,我們好像又長大了一點;沉重的步履因為時間的濃縮稍微輕盈了一點,面對說不準的未來,回頭看過去的我們並沒有偷懶,好像也會以這樣無愧於心的步調繼續往前走吧。
 

配樂家羅恩妮
 
自序
 
旅行的意義
 
  “The world is a book and those who do not travel read only one page.”― Augustine of Hippo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而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聖奧古斯丁
 
  每次倫敦的朋友問我:「你在度假嗎?」(Are you on holidays?)我總是無法點頭說是,因為,我從不覺得我在「度假」。我在履行身體想要移動的迫切性,我在旅程中探索。這種迫切性,沒有人可以理解,也沒有人需要理解,因為那是每一個人生命中不同階段的課題,只有自己知道,只有自己能做選擇,也只有自己能承擔後果。
 
  沒有什麼對錯,也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請不要跟我說什麼:「好好喔,可以到處玩。」更不要講什麼:「幹,好有錢噢。」金錢的確是移動的某種基本需求,但是它絕對不是用來斷定旅行價值的量度,請勇敢面對自己用金錢當擋箭牌底下的恐懼和欲望。
 
  旅行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選擇,一種迫切性。
 
  你放不下已經工作了三年的崗位,深怕年老沒有退休金,決定委屈痛苦往肚裡吞,為家為己,很好。你冒著辭職後得從基層做起的風險和恥辱,出國流浪,用盡積蓄,回家之後,得兼差三份工作累到靠北,很好。你起床後第一件事情想的就是到世界盡頭看看,但你遲疑了,你害怕了,你用抱怨、感嘆來搪塞無法出走的原因──都,沒,有,什,麼,不,好。那是你的事。你的決定。你的人生。
 
  旅行是一件私密的事,可能是一種放棄,也是一種獲得。
 
  我從來沒有興趣討論如何用一百元環遊歐洲,也不想吹噓沙發客是多麼省錢,更不想浪費時間說明我「學到」什麼。因為光是提到這些事情,對於此行遇到的朋友們,那些動人的時刻,諸多莫名的挫折,以及瞬間感受的孤寂,都是一種極大的羞辱。
 
  如果你想出走,就勇敢走,只有你知道自己的心屬於哪裡。錢可以再賺,青春只有一次。如果你認為這樣旅行很奢侈,套一句友人的話:「四、五十歲才決定要這樣出走,才真的是『奢侈』;三十歲,還走得動,本就是你該做的事。」
 
  我無意比較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的人生難題,因為這同樣是無意義的羅生門。但是我知道三十歲的自己,體力已經不比二十歲,我知道,想要到南極,爬上馬雅文明的聖殿,穿越亞馬遜森林或體驗一次滑雪的快活──我的時間不多,我現在就得走。
 
  我不是為走而走。像吃飯喝水一樣,不走我會死。
 
  請不要用任性來形容一個人想要呼吸的欲望,至少我認真的活著。然後我不是那一個浪費時間抱怨無法旅行的人,我把這些時間省下來努力工作養活自己,繼續用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活著。
 
  我感恩,也對自己負責。
內容連載
旅行的抉擇

有情境喜劇「聖經」之稱的美國影集《六人行》(Friends)第一季的第一集,就帶出了美國多元的社會面向:瑞秋被朋友要求剪掉父親贈與的信用卡(經濟獨立)、羅斯和交往多年卡蘿離婚,因為卡蘿愛上另外一個女人(同性戀題材)、莫妮卡幼年肥胖歷史(霸凌和美國飲食問題)……這些議題從現今的角度來看當然見怪不怪,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仍舊不斷在討論、解決、釋懷20幾年前(於1994 年,民國83 年)就已經被提出的問題。

第十季的尾聲,瑞秋決定離開紐約,到巴黎從事時尚業。羅斯不希望他走,硬是用恐龍蛋化石來利誘瑞秋前老闆再度僱用她(因為該老闆的兒子熱愛恐龍),希望能挽留瑞秋。

瑞秋答應了。她來到羅斯的公寓,告訴說,她決定接受前公司重擬的高規格待遇,留在紐約。

她邊說著那極高的薪資,神情卻愈來愈落寞。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心,其實嚮往去巴黎。羅斯感覺到了,對他來說,面對瑞秋離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羅斯知道,如果硬是把瑞秋留在紐約,她也不會快樂的。

面臨離別的我們,總是會想盡各式各樣的理由來「合理化」或「罪名化」自己或彼此的行為。今天一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毅然決然地離開家園,有人看來任真自得,有人卻覺得「自私極了」。

自私什麼?我想問。

我私以為,如果瑞秋真的為了羅斯留在紐約,才真的自私。

我私以為,如果羅斯為了天天看到瑞秋,硬是把她留下來,才真的自私。

因為,心,騙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

總有一天,瑞秋會發現,自己再也沒有那樣的活力及時間,離開美國,到浪漫的巴黎冒險。在紐約,她的事業可能平步青雲,夜闌人靜時,夢裡迴盪不去的巴黎仍舊輕輕地招喚,然而她再也提不起勁去了,現在的生活,習慣了,平穩了。有遺憾嗎?不知道,我們都不是瑞秋,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有她清楚「我做這一切還不都是為了你,羅斯。」的這個決定,能不能掩蓋住夢中香榭里舍大道的車水馬龍聲。

總有一天,羅斯會發現,瑞秋一遇到工作挫折,便開始埋怨早知道就去巴黎的事情,然後,他或許會開始覺得,是自己害她的。這對羅斯並不公平,因為是瑞秋自己選擇的,羅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想要瑞秋留下來,他盡力了,他辦到了。他可能唯一忽略的事情是:「留下了人,留不住心,比什麼都枉然。」
Copyright © since 1995 book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詳細介紹網址http://shopsquare.co/redirect.php?k=88af072d20da96a1477084743a190dec&uid1=&uid2=&uid3=&uid4=&uid5=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lizon&aid=29768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