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醫病關係」必需是「視病猶親」嗎?
2008/06/01 14:18:46瀏覽1286|回應0|推薦8
「醫病關係」必需是「視病猶親」嗎?
宋瑞珍
        最近幾年,發生幾次重大醫療事件(如SARS、給錯藥、邱小妹人球案等等),讓社會大眾對醫療品質的不滿更加浮上抬面。醫學倫理(medical ethics)及醫學教育(medical education)成為熱門話題,其中「視病猶親」常被喻為「醫病關係」的準則。病人求醫,對醫生來說,大都是「非親非故」,若要真的做到「視病猶親」,實際上有困難,更有一廂情願的感覺。但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顧,卻是「醫病關係」的本源。
        病人求醫是因為有某種身心上的病痛,而醫生具有醫學知識(medical knowledge)及醫療技能(clinical skills),可以幫助病人解除或減輕病痛,因此,彼此之間有著「需求」與「供應」的關係。但是,病人的病痛,攸關「生命」,而且「人命關天」,雖然「素昧平生」,不能用一般商業行為來看待和處理。醫學教育不是在供應或教導一種求生(to make a living)的技能,而是培育能奉獻(dedication)與有利他(altruism)精神的醫者,去救助別人的「生命」。做醫生是一種助人的志業,不是一種謀生的職業。
        從醫生的觀點,「醫病關係」可以用「愛心」(love)或「憐憫」(compassion)及「負責任」(responsibility)來說明。舉例來說,最近有一位64歲男性的病人,過去有高血壓的問題,臨上飛機回美國之前幾個小時打電話告訴我,他有胸悶的現象,特別是在工作繁忙及活動的狀態下容易產生。因為人在台北,我告訴他先買治療心絞痛的舌下片(nitroglycerin),再上飛機,且回家後應馬上找醫生看診。幾天後,我也因公去美國,當天晚上打電話給他,問他是否看了醫生,他說還沒有,而且正想多做韻律操。我當時嚇了一跳,要他隔天馬上去看趙醫師。還好他聽了我的話,趙醫師一聽病史,衡量他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risk factiors),隔天馬上幫他做心血管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結果發現至少有4條心血管阻塞,其中最重要的一條(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有很嚴重的病變(ruptured plague);我被請到醫院,並和趙醫師幫他找了一位外科醫師做心血管繞道手術(bypass surgery)。之後,我到別的地方開會,跟他通了一次電話,知道一切順利,就不再擔心了。幾年前有一位七十幾歲的女士,也有胸悶的現象,經檢查後我覺得她並無心臟病,但有憂鬱症,胸悶的症狀因而產生。我幫她轉診到精神科,診斷確定以後,吃了抗憂鬱症的藥(antidepressant)後,不但胸悶消失,且變成很樂觀的人,我真為她及家人高興。
        因為擔任成大醫學院院長有固定薪水,不必看很多病人,因此我可以用這樣的「醫病關係」照顧病人。這也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顧。它的定義就是正視病人身心的問題,幫忙病人找到解決的方法。如果自己無法直接照顧,就應該找適當的人或其他機構來協助。我在美國時,也是因為薪資足夠,可以用心好好的照顧病人,幫病人解決問題。即使有付不起費用的病人,知道問題之後也是幫忙到問題解決為止。如果遇到目前醫學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會詳細跟病人解釋清楚或推薦轉診,幫病人找到專家。所有與醫療有關的諮詢(consultation)或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每位醫生都應樂於接受。因為醫療照顧是以「病人為中心」而不是以「醫生為中心」的。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看到病人的情況好轉,是一種享受,自己也多了一種體驗。總之,「醫病關係」,即使無法做到「視病猶親」,醫生也必須將自己的工作視同「利他」(altruism)的志業,是一種奉獻(dedication),其根本就是愛心(love)、憐憫(compassion),和責任(responsibility)的總合。這是醫學院學生在入學甄試時,選擇學生最重要的考量,也是醫學教育(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的目標,更符合全人醫學(holistic medicine)的準則。
        話說回來,台灣目前的健保制度下,給付有限,很多醫生必須拼業績,而病人又濫用資源把健保當成社會福利。況且醫療糾紛的處理又沒有制度化,實在不可能實行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顧。要有良好的「醫病關係」更是如同緣木求魚。我建議各醫療團體,不論公家及私立,應該依年資,經歷給醫生足夠的固定薪資,以及「不同工不同酬」和「一定限度」的業績獎勵金,讓醫生可以好好看顧病人,並有時間自我進修甚至做教學的工作。如此,方可期待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學」照顧。再者,社會應該建立起公平的醫療糾紛處理的機制,使醫生和病人的安全及尊嚴獲得保障,並可在事件處理上避免浪費無謂的時間。以上這些問題和建議,盼望衛生署、教育部等專責機構能思考出解決的方案!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wenchi&aid=17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