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18 21:15:15瀏覽2599|回應2|推薦26 | |
內容簡介:「在基督教文明獨領風騷的歐洲、美洲,以及佛教盛行的東亞之外,地球上還有一片廣闊的伊斯蘭世界,世人對它的認識極少,至今仍然充滿神秘的色彩。 這片土地跨越三大洲,從北非、南歐橫亙到中東,由中亞延伸至東南亞,一千多年來深受伊斯蘭教的滋潤,共有十二億的信眾生活於其間,光是與台灣咫尺之遙的東南亞,就有近兩億的穆斯林。在伊斯蘭的世界裡,一天從日落開始;女士優先是阿拉伯人的基本常識;而伊斯蘭的教義主張人人平等與均富,樂善好施更是信徒的基本義務。這些事,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 伊斯蘭的文化內涵獨樹一格,絕非只有賓拉登、海珊與巴勒斯坦,更不是國際問題的亂源。少了《伊斯蘭的世界地圖》,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將只是不完整的拼圖。」 所以,推薦妳看這一本《伊斯蘭的世界地圖》,讓妳認識的世界會很完整,當然可能改天再各推薦一本介紹南美和非洲的中文書。 全書分八章,剛好讓妳對伊斯蘭教的裡裡外外,和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在全球世界的生存區域,很是清楚基本了解。 第一章伊斯蘭的論點與心理和第二章阿拉的教誨,讓妳對伊斯蘭教的源起及教義有所了解,還了解如何履行宗教儀式,譬如怎麼朝拜,有興趣的自己看,我是拿香拜拜,沒事就擲筊抽籤求好運,什麼都拜的亦道亦佛徒,所以今日看完這本《伊斯蘭的世界地圖》,突然想到我怎麼好像也在慶祝聖誕節的歡樂,雖然聖誕歌很好聽,但我和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聖誕沒關係啊,嗯,若慶祝放假的倒ok。 第七章後宮‧禁忌‧宰牲節和第八章面紗下的臉龐,告訴妳伊斯蘭教政權下的社會文化與習俗,原來他們的君王和中國民初以前一樣都是後宮佳麗幾萬千,和《古蘭經》記載男生可以取到四個老婆,還有其實遮面紗對大都生活在沙漠地方的伊斯蘭教女性其實是很好的保護皮膚的打扮,還有……很多,有興趣的自己看書。而〈附錄一〉有「伊斯蘭名辭小辭典」。 而第三到六章對目前國際局勢的了解,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 第三章〈一切都由巴勒斯坦問題開始〉,告訴妳埃及和中東各國家間的分分合合、合縱連橫,從上世紀初猶太人的被屠殺到以色列建國,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成立,和四次以阿戰爭的歷史。 第五章〈伊斯蘭紛爭的世界地圖〉,這部份寫得很精彩,告訴妳阿富汗、中亞各國、車臣、庫德人、中國大陸西北部、南斯拉夫、非洲和伊斯蘭有關的衝突局勢,還講到臨近台灣的東南亞的菲、大馬、印尼等國的情況,妳會知道美、俄、西歐大國介入多深,尤其是在提供殺人武器上。 第六章〈民族與宗教的衝突〉再回過來講歷史淵源,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曾是近代最後一統伊斯蘭教社會的大帝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滅亡為止,遮之前我們蒙古帝國也對其帝國成形助了一輩之力。當鄂圖曼帝國瓦解後,英、法、俄軍事勢力介入統治後,是近代中東、中亞紛亂局面的開始成形,道理有點像清末民初的中國大陸。 這本書真得很精彩,不厚,234頁,但內容都是最重點精要,很有意思,我認為高中起的很好的世界歷史課外讀物。 最後摘引時報出版的網站一段書摘: 最早的先知亞當,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大約肇始於西元七世紀初。這意味著伊斯蘭教形成之初,《舊約聖經》、《新約聖經》早已問世;換句話說,伊斯蘭教是在猶太教、基督教之後創立的。 《古蘭經》據說是穆罕默德於西元六一○至六三二年間,透過大天使加百列(Jibril,英文為Gabriel)蒙受神的啟示而成。《古蘭經》中記載,《舊約聖經》中亦曾出現的亞伯拉罕(Ibrahim/Abraham)與其子以實瑪利(Isma掞/Ishmael)為了奉祀阿拉,在麥加建立神殿「天房」(Kaaba)。由此看來,伊斯蘭教在創立之初,便與猶太教的關係密不可分。再怎麼說,伊斯蘭教的阿拉(Allah)與猶太教中的耶和華(Yahweh),原為同一個神祇。 順帶一提,「阿拉」即是「神」的意思,譯成英語就是God,因此在阿拉伯語中,基督教、猶太教的神都稱為「阿拉」。 因此,在伊斯蘭教的教義中,聖經中曾出現過的亞當(Adam)、摩西(Musa/Moses)、挪亞(Nuf/Noah)、亞伯拉罕、以實瑪利、雅各(Yaakub/Jacob)、所羅門(Sulayman/Solomon)、約瑟(Yusuf/Josef)、約伯(Ayoub/Job)等人,乃至耶穌(Iesa/Jesus)、穆罕默德,都成為伊斯蘭教的先知(嚴格來說,先知指的是能得到神諭的人,並非預言者。在此定義下,真正的先知只有摩西、以實瑪利、耶穌和穆罕默德四人)。 唯一真神阿拉透過上述幾位先知,下達神諭給芸芸眾生,名字含有「願主讚美」、「願主賜福」之意的穆罕默德,則被指定為最後的使者。 先知們所傳達的神諭,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遭到扭曲,人世因而紛亂沓雜。因此,真主才又重新授與穆罕默德正確無誤的「阿拉的教誨」;而這最後的神諭,是以阿拉的語言、也就是阿拉伯語傳達的,所以只有能讀阿拉伯文的人,才能正確地理解神的旨意。只有阿拉伯語版的《古蘭經》才被視為正統,便是這個緣故,因為一旦翻譯成其他語言,其中必定會摻入人為的意圖,再也無從如實得知真主的意旨。因此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不像基督教的《聖經》,翻譯成各國文字的《古蘭經》並不具經書的地位。 基於以上原因,伊斯蘭教信徒批判猶太教,認為猶太教徒自任上帝的選民,並以為只有遵守上帝誡命的自己得以進入天國,這種對真神教誨的看法,有獨善其身之嫌;至於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批評則為:雖然基督教承認唯一真神的存在,但將耶穌解釋為真主的兒子,則大謬不然。先知穆罕默德便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這種凡事以伊斯蘭為先的思考方式,也表現在曆法上。猶太教及基督教雖然比伊斯蘭教早一步獲得神諭聖典,但是,伊斯蘭教的安息日卻比其他兩個宗教早。之所以如此,他們的解釋是真主按宗教排定先後秩序;這神聖的日子,猶太教排在星期六,基督教排在星期日,而伊斯蘭教則排在星期五。所以穆斯林都在星期五到清真寺進行團體禮拜。 而所謂原教旨主義的信奉者,簡單說來,不過是相信自己因為一則與穆罕默德同為阿拉伯人,二則能讀阿拉伯文,所以比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更接近真神罷了。 因此對這些人而言,世界之所以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世風日下,都是因為信奉不完整的教義、也就是以基督徒為核心的歐美國家,掌握世界的實權,支配著世界的緣故。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