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材料也神奇---科技學者許樹恩的一生傳奇
2006/12/16 15:57:27瀏覽2716|回應0|推薦21

人生如此且值得---我讀《材料也神奇》

      因緣際會,用心讀了這本秀威出版的《材料也神奇---科技學者許樹恩的一生傳奇》,這是一本科技學者的自傳回憶錄,我最真的第一句讀後感就是「人生如此且值得!」想若如此,那該一生了無憾了,在對得起自己生命的價值上。年紀漸增漸好讀相關「史書」,畢竟,知往鑑來總是一個好方式,雖然人生度不到四十寒署,但對人生的意義已思索大半生。從小熟背的一句話:「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真的是句真言,讀許先生的書,我想他做到了。

中國領土,大陸和小島,在上世紀,前大半是一連串的政權動亂,真是誤我中華有為兒女。我想若不是歷史弄人,或如作者許先生如此資質和用心努力,應該不致於如此大器晚成,想那同代人,在不經本土戰亂的美國,它們的科學家可以在安穩的環境中求知、教學和研究,當許先生在避戰亂且為求生存而到處逃難找食物時,同年生的詹姆斯.華生(James D. Watson)可好好找贊助研究DNA和追女孩子。同樣1928年生的還有納許(John Forbes Nash Jr.),我們都因《美麗境界》知道他最後因「賽局理論」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我想安穩的生活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相對於戰亂。

許先生一路求生亦求學的早年歲月,在對日抗戰後,為生存加入了海軍機械學校,時局匹變下,隨校來台。他由投身軍旅而意外地與材料科學結緣,雖說也似機緣,但實是他早先一路不忘也不斷的努力進修才能掌握機會。在海軍機校畢業後的十年軍職生涯中,許先生安份做個接受任務分派的棋子,但可見的,在與船艦機械為伴、與水雷共舞的日子裡,他始終砥礪著自己上進發展,在感到「前途茫茫」時,又處於薪資微薄難以好好照顧由妻子照應著的四歲幼兒和初生小女一家的窘境,當下,他去投考軍中他後來戲稱為「惡補班」的「國內研究所進修補習班」,考取後,36歲的海軍少校啃讀大學物理成為左營街上一景。喜歡許先生在書中所說,在福禍未知下,「但一經決定,一條道路走到黑是我的秉性。」在這裡,我看到一個有為的人,他知道要脫困,要努力找出路,要奮鬥出一條路來,才能好好照顧妻兒,這也是回報辛苦持家的妻子的最有責任心的男人的表現。奮鬥過程當然是艱辛的,但與其甘於貧困安逸混日,晚年徒留輕嘆,不如放手一博,拼出來,就是好樣的。我想他成功了,所以有這本書的誕生,所以在書中可以看到他三位兒女都是台大人。說到機緣,在他讀「惡補班」後,國防部舉辦了第一屆國防科技中山獎學金,讓他有此機會考取公費留學,去美國西北大學讀材料科學碩士,也才以後更有機會去史丹福大學讀材料科學博士,這真是個轉變人一生命運的機緣,人生是如此,但如果一個人沒努力付出,可能有的機緣,你也不一定能掌握。

就上述的機緣,開啟了「科技學者許樹恩」與材料科學相伴的「一生傳奇」。在起文時曾讚嘆許先生做到了「人生如此且值得」,但我想有過人成就是真的值得,而如果一生所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那也是值得的,讀完這本傳記,思索人生意義,對許太太一生相夫教子的作為,是為感佩,當讀到第七章第147頁許先生寫到他在史丹福博士口試未過的重大挫折和氣餒時,許太太去信給了最大的鼓勵和安慰,這一句:「你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勿以失敗的挫折而氣餒,能留下來念就留下來,如果實在無望則回家,三個可愛的寶寶和我都在等待你。」看到許太太的聰慧賢能,許先生或靠她這一句才拼出了博士回台和三個可愛的寶寶一起團圓,相信許太太老年了應該對自己一手扶持的家,感到很欣慰,那是一種成就,從書後所述知曉許太太中風治療中,希望她能僅早康復,可以老夫老妻再相伴出遊。

從封底文案,可以看出許先生應是相當自豪,當他學有所成後,如何自己一個人當做三個人用,同時努力於「一方面努力於國防材料科技研究,一方面從事材料科學教育,另一方面發揮於國家重點科技建設把材料科學的理念和理想發揮到極致。」上述許先生後半人生的材料科學學者生涯,實來自於他對自我人生的鞭策,在第七章他寫到:「我終於在1972年拿到博士學位了,而且是史丹福大學的哲學博士,終於可以在一生坎坷的求知路上劃下休止符,內心喜悅自是難以言喻,但很快就冷靜下來,隨之自己問自己:『拿到博士究竟有什麼好處?拿到博士學位與你原來碩士學位究竟有何不同?拿到史丹福大學博士究竟有什麼特別?老先生!你已經四十四歲了,人生已過了大半,不要自我陶醉了,想想未來吧!』」。許先生就這麼老而彌堅,以「老先生」身份開啟一段老來俏的學者輝煌歲月,在寫到第八章<中山科學院造飛彈>的起文時,他有一番重大省思:「返國前,我曾為自己的未來做過一番思考。論年歲,我當時已四十四歲了,已應該是有事業基礎的中年人;論家庭,我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妻子經過先後六年隻身照顧子女的責任,確也該有個卸肩的時刻;論責任,對這負有使命感的首屆國防科技獎學金留學生,該如何作個示範性的回饋呢?經過反覆的考量,加上從材料學理中學得一些哲理,所謂『變率程序』(Rate process):一件事可以採『序列法』完成,也可採『平行法』完成。以及所謂『協致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指一個人可以同時進行多項工作。因而我決定於返台後,將所學同時貢獻在三方面:國防科技、教育接班人,及發展國內材料科技。」。

接下來,我們就看到他回任中山科學院,一路貢獻所學投身於研發相關國防所需之新材科,並不斷提攜可為之後進一同努力精進材料研發的績效。而他從得博士後返國的次年也已開始在台大任教,作育英才及推廣台灣的材料科學教育,一教26年,直至71高齡才辭去台大材研所兼任教授,在此前一年他已獲澳洲國家材料暨工程學院外籍院士,真是為我國材料科學界揚名海外。我想許先生那一番從材料學理中學得的「協致工程」哲理,應該已經讓他發揮得淋漓盡致,真是令人佩服。他在材料科學做了什麼?從書中可知他先參與了研發「3DG/G(三維石墨纖維加強石墨)」的飛彈的噴嘴材料,和中科院發展多種飛彈最難也是最關鍵的科技「絕熱材料」。之後,從他載述中說明創新材料科技的艱辛實例,他參與了有研發出雷達鼻錐天線罩材料、成功自製飛彈需要的熱電池、研發出紅外線追蹤的光電材料、開發出一流的介金屬真空熔煉技術等冶金新技術、生產飛彈彈上無刷馬達(Brushless motors)之強磁電樞、發明只要一小時即可生產一公斤量的單相超導體高溫超導材料、開發出用於航空材料中的炭纖複合材料製造控制翼和飛機防漏油箱。

他更以專業本事,以其早先研發3D-C/C石墨噴嘴和雄風飛彈有種老朋友的關係下,在雄風飛彈早先在一堆海軍總司令及國防部高級將面前領試射落海後,他找出原因所在並因此杜絕早先失誤問題,書中引述《IDF之父─黃孝宗的人生與時代》一書中記載:「當時雄風一型艦對艦飛彈正式試射時,時好時壞,有一回甚至當著海軍總司令與眾多高級長官的面,偏偏一下子就落了海,非常尷尬。雄風系統失效的或然率較高,經過多次檢驗及測試,失效分析發現問題出自飛彈噴嘴迴流的廢氣,極易燒壞敏感的電子導航系統,找出原因後,即用材料的觀念將問題徹底地解決了。」許先生在早年國內科技研發環境艱困下,以他一貫努力以赴的精神,用他自許的「愚公移山」的精神,從事材料科技研發,他主持的「材料研發中心」,無論在體制上或在任務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創舉,並對當初攸關國防科技的各主計畫有所貢獻,參與包括「地對空」飛彈的TK計畫、「空對空」飛彈的TC計畫、「海對海」飛彈的雄風計畫、IDF戰機生產的AS計畫。

在許先生發揮材料專業、貢獻國防科技時,一度調任中央印製廠任總經理,真是傳奇,這一經歷就在他參與製造雄風飛彈中間的歲月,可能誠如他書中所透露的,管理印鈔票這等大事的重責需要紀律,有軍職背景又做事聰穎嚴謹的人才合適,雖然看來突兀,不過他是被徵調的,應該是被看重所致,閱讀此書第九章<異類的經歷─印鈔票>,看來他真做好一個專業經理人五年,因為他會考量到努力發展業務營運還同時照顧到全體員工的福利,真是好樣的。當然,他的材料科技專業還是在此任內做出廠內成功自製凹版油墨及凡立水,而隨即停止或減量進口油墨,對國家自立印製鈔券貢獻甚大。他也在任內主導出了技援沙烏地阿拉伯的「中沙印製技術合作」,轉眼20多年了,仍在繼續實施中,也是一項成就。

退休後,寫回憶,能寫出一生所為對自我肯定,我想是榮譽的,在第十二章<一九八八年前後的中山科學院>中<材料研發中心揚名中外一節,可看出許先生對所主持的材發中心受有國際上的肯定,感到很欣慰。而在1993年,他創設材料研發中心滿十週年的日子,籌辦了材料科技成果展,算是對全體參與人員的十年心血,作了最好的回顧與肯定。再來寫到他的學術耕耘與收穫就真的是自我肯定了,1991年他獲台灣首屆「侯金堆科技成就獎」,在他服務公職退休的前半年,1994年獲頒「中山先生學術論文創作獎」,當然還有之後,受聘為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榮譽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訪問教授,和在1998年膺選為澳洲國家科技暨工程學院外籍院士。

民國17年生的許先生一生走來,其實和中華民國現代發展史有其非常關聯性,如封底文案所說,他要告訴您「海軍機械學校的崛起與消失、國防科技中山獎學金創設的緣起與意義、中山科學研究院的籌設與發展史,及親身參與我國發展飛彈、核能和航太工業的辛酸見證,還有他主持發展飛彈和主持印鈔票的奇異經歷。」上述口述歷史中,在書中一點一滴的寫來,其實作者以詼諧的寫法寫出不少有趣的歷史人事物,這是你要去閱讀才能享受得到的享受。若就一般所謂的歷史重要性,那本書第十二章<一九八八年前後的中山科學院>是最有意思的,那時強勢參謀總長郝柏村連續八年兼任中山科學院院長,而在1988年發生了兩件影響歷史的大事:第一件是蔣經國總統逝世,而由副總統李登輝接任總統;第二件事則是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的叛逃。上述兩件事都直接影響了中山科學院的運作和發展,在歷史的洪流中,許先生恰好親身感受了這段歷史的衝擊,他將當時的主觀感受記述下來,非常值得一讀。 

此書好玩的是,許先生以論文寫作完成最後一章,並以科學的立場來闡述「材料也神奇」,真是和書名相輝映,也應該說是許先生在寫完回憶一生後,對自己一生最努力的材料專業做嚴謹的結尾。雖然,科學專業的述說,我們一般人難以讀懂,如所提到的物理公式,不過我們也還能讀出,他在最後一章看來還寫出了創見,在進入奈米科技的技術時代後,他提出了對腦內「意識波」的作用科學探討,這真要有專業才能研讀出所以然了。

讀完此書,以自己多年來好讀各類書的經驗,這是一本融合歷史、科學、人文傳記書系及口述歷史價值的好書,非常值得一讀。最後,以本書封底上所說:「更告訴您,如何讓您自己和子女在求知和就學的路途上,可以了無遺憾,如何完全以本土的資源,在學術研究上進軍國際。」來做此文結尾,我喜歡上述這一句,非常有求知和上進的精神感召,這個精神也是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的緣由。

 P.S. 書上寫的

作者許樹恩, 1928年生,河北玉田人。海軍上校退役。海軍機械學校42年班造械系畢業、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碩士、美國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博士。

曾任曾參與中山科學院籌備,歷任中山科學院副研究員、研究員、組長,並創設材料研究發展中心任中心主任。其間一度調任國營事業中央印製廠總經理。退休後任慶豐集團科技顧問兼旭陽科技公司總經理。

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專任副教授、教授暨兼任教授凡26年,暨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榮譽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客座教授。1998年,膺選澳大利亞國家科技暨工程學院外籍院士。著有《X光繞射原理與材料結構分析》(與吳伯泰合著)科技參考書貢獻專章四本國際學術論文約一百五十篇,並有科學發明專利十二項。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lee&aid=598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