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14 22:51:05瀏覽2141|回應3|推薦36 | |
有始有終,繼《西蒙‧波娃的越洋情書》、《告別式》、《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後,繼看波娃談情愛、談沙特、談美國,看這一本《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看波娃談她自己是如何的一個女性主義者,其中最後的訪問稿〈只做一個女人是不夠的〉,還在1982年,在《告別式》出版之後。 我手邊這本《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是婦女新知雜誌社民國75年版的,女書文化在2001年有重新再版,也不知道耶,我內在的女性小孩,以前都讓我買了跟女性主義有關的書,不過好像都沒看,但重要的書就買,一放都放十年以上,ㄏㄏ,也是那十年報章雜誌看了一堆,我書藏沒看,倒是別人幫我看書的文章看不少。 不過,既然有緣,再續書緣,今天看完這本書《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以前就這樣想,好書先買來放在身邊就對了,機緣到了,其實是心緒影響啦,好書就會為我讀過。 其實不用看波娃的《第二性》,也不用讀到博士、不用寫小說、研究哲學,妳也可以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我家那老伴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煮宵夜給她吃的機會多很多,但我傳統女人的老媽,是很好的第一性典範。 還是看看這本書,先看作者簡介:「愛麗絲‧史瓦茲(Alice Schwarzar)生於一九四二年,為女性主義新聞從業人員,也是西德婦女運動相當知名的活躍人物。她曾擔任艾瑪(Emma)雜誌(西德最早創刊及非常重要的女性主義雜誌)的主編及發行人,從一九七一年以來並出版過大量著作,包括《帶著激情》(Mit Leidenschaft)、《為何偏偏是她?》(Warum gerade sie)、《有關愛與恨》(Von Liebe+Haβ)、《一種死亡的愛》(Eine todliche Liebe)、《色情》(PorNo)等。本書是她與西蒙.波娃共事了十年而作成的採訪紀錄,先以德、法文出版,一九八四年譯成英文出版。」 內容簡介:「德國傑出女記者愛麗絲‧史瓦茲與西蒙‧波娃並肩從事婦運十餘年,兩人既是志同道合的工作夥伴,也是無話不談的知交。史瓦茲從一九七二年起對波娃進行多次訪談,深入探討波娃晚年的思想及行動歷程,前後歷時十年,訪談記錄結集成為本書,是波娃生前最後的,也是最精彩的訪談紀錄。」 鄭至慧2001年的〈再版序〉之一段:「史瓦茲完成了她對西蒙‧波娃歷時十年的訪談,寫成《今天的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heute)一書,詳盡記錄波娃從不認同女性主義,寄望社會主義革命解放婦女,到對社會主義失望,主張婦運必須獨立自主的心路歷程。過去世人熟知的波娃是撰寫理論巨著《第二性》的思想家,《今天的西蒙‧波娃》則人味十足,她為爭取女人生育自由而簽名承認自己曾經墮胎、走上街頭,提供寓所作為非法進行墮胎手術的場所;她和後生小輩並肩負責計畫和組織,每次集會都準時到場,最痛恨別人不守時;她喜歡和大家一起聚會、進餐但拒絕加入輪流做飯的行列,因為討厭做飯!在史瓦茲筆下,波娃既嚴格又率性、既有所執持又不怕改變的形象躍然紙上,令遠在台灣的讀者也心嚮往之。」 之二段:「這本波娃訪問錄另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波娃與沙特首次同台答覆有關他們關係的問題。誠如標題所言:「我們不是不可批判的」──每個讀者在讀完後,都對這兩人大致平等,但好像還可以更平等些的關係不無疑惑,從而引發出更有趣且意義深長的討論。但細究之下,不難體會出波娃與沙特在談話中流露的正是不文過飾非、不故作完人狀的特色;他們引以為傲的不是道德上的完美或正統,而是比絕大多數伴侶多得多的誠實與溝通。他倆逝世後更多資料陸續浮現,今日的讀者對他們獨特的伴侶關係有更多的質疑,但在本書──中文名《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再版之際,我們仍然想邀請讀者把這兩人的關係置於誠實與溝通的架構下再作一番審視,或與更新型的伴侶關係作一番比較。」 我原版的書只有李元貞的〈跋〉,還有附錄兩篇傅偉勳和李元貞在民國七十五年中國時報的投稿互論。 嚴肅貼文完了,還是要八卦,從此書〈西蒙‧波娃的年譜〉,可以看到1929年波娃21歲認識沙特,〈只做一個女人是不夠的〉文中,74歲的波娃說:「事實上,沙特對純粹的性行為並不特別感興趣,他喜歡撫摸。在頭兩、三年,與沙特的性關係對我非常重要。因為我和他一起發現了性的樂趣,稍後,只由於性對沙特不是非常有意義,性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我們又維持了十五或二十年的性關係,但那並不是最重要的事。」這樣,1947年波娃的美國紀行,遇上納爾遜,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戀,大概剛好是波娃和沙特沒有性關係了,1929+18,合理,而之前妳看沙特這木頭大概也不常來,那波娃應該是悶很久了吧,突然,找到身心合一的情愛。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