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12 00:22:08瀏覽2844|回應1|推薦19 | |
接連看完西蒙波娃的《西蒙‧波娃的越洋情書》、《告別式》,接著讀看這本《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應該夠了解了,什麼《第二性》,不看了,我想台灣這麼民主進步的地方,女權意識見解在六年前就完成了吧,從性別來看,陳菊當選高雄市長,有她的魄力和地位。 這本《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早先一直記得有,要在這些天清掉買存十幾年不看也不用看的書數十本後,把幾排堆書整理一下,這本書出現了,趕快趁勢讀一讀。我也很八卦啊,在那種偷窺情愛關係的閱讀樂趣中,想應證西蒙波娃在《西蒙‧波娃的越洋情書》中對她芝加哥的情人納爾遜說到寫和出版這本書,倒底寫些什麼呢?順便讀書去發掘她們熱戀火花的蛛絲馬跡。 看這本書,其實只是有一點稍微可當參考資料,佐證西蒙波娃第一次1947年到美國之旅,和姘頭(我和老伴喜歡這樣開玩笑稱呼)一開始抵美的相識,到離美前已經勾搭上在芝加哥應該有纏綿的文字書寫。 看這本書,西蒙波娃抵美後到紐約,離美前在芝加哥,對當時這兩個城市的感想書想,寫得真好,50年後來看,都很有感覺,那是種文學筆法的心情感觸,可以留傳。 這是一本難得的美國遊記書,除了早先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的飛機旅遊外,西蒙波娃在回法前,在當時是和女友人坐飛狗巴士,一路從加州走南美國路線回到紐約,這種巴士公路旅遊橫跨大陸,直到今天都還是很多人欣羨想達成的。這種巴士公路旅遊橫跨大陸的我想只有美國、澳洲、大陸三個地方而已,我嚮往著,卻可能都達不成。 西蒙波娃坐巴士走了美國南部一線,穿越數州,她後來寫到美國當時黑人的種族問題,黑白還沒平權的美國,黑人只能讀資源被剝削的黑人大學,坐公車還是黑人只能坐在後面八個位置保留座,連法國白人和黑人坐一起都很尷尬。而波娃在紐奧良聽黑人爵士的書寫和經驗,是成了研究的歷史資料。 西蒙波娃在美國,最後還見到卓別林,那一場會面寫下來,栩栩如生,真是史料。看這本書,輕易理解波娃藝文情懷的生活面和見解,也讓我們理解到當時1947年的美國,1947年我們台灣才正是發生228的困頓生活時期。 譯者何穎怡在譯後記裡提到:「西蒙波娃喜歡以『我』做開頭,十足『主體本位』,外在事物對她而言,是反過來印證她的認知,朗現她的意識國度。而且她喜歡寫長句子,偏好獨白。面對這樣一位以自我為基礎、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自我反思的存在主義者。譯者必須儘量消融自我,西蒙波娃才能再活一次。」因為對譯者何穎怡很感謝,我個人認為她翻譯的書都是我的興趣書所在。 黃宗慧的〈評介《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寫到:「當然負載著女性主義者、知識份子、思想家等厚重身分的波娃,她的美國紀行還是有其特別嚴肅、甚或特別「學術」的一面:例如波娃從滿街可口可樂、桂格麥片等展露白牙的廣告笑容中看到了美國的樂觀主義,又進一步從這種樂觀主義中去思索「遂行『善』的意志」如何成為美國人的一種傲慢;她從美國女人的高跟鞋和服裝上的羽飾看到了美國女人如何一面強力捍衛自己的獨立性,卻又一面為吸引男人的目光而打扮。經過墓園,波娃思考著生命的世俗性,而參觀屠宰場,目睹前一刻活生生的動物下一秒變成人類可以安心汲取營養的食物,波娃想的是「相同方式,婚姻把一個女人從有害的性別變成貞潔的妻子」。再加上無數和友人之間關於美國文學與政治的討論、對黑白對立與猶太人問題的思考,如果要隨著這本遊記去尋索種種關於人文社會、性別階級問題的省思,去印證我們對波娃的學術想像,絕不會敗興而歸」。 陳文瀾在中華民國90年4月15日自由副刊上寫的〈閱讀西蒙波娃與其書〉,文中相連幾段,如下: 六○年代以降,沙特與波娃的影響力逐漸喪失,八○年與八六年兩人相繼過世後,他們幾乎被認定完全進入了歷史,甚至被稱為「死狗」。然而,他們兩人的魅力並沒有隱沒太久,一九九六年,美國學者Carol Cosman再度翻譯了幾乎被遺忘的《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一書,並譽之為公路文學的經典,重新開啟了波娃研究的熱潮。九九年,《第二性》出版五十週年之際,當年波娃與美國情人艾格林的通信錄《越洋情書》出版公開於世,更激化了波娃言行討論辯駁的浪潮。二○○○年適逢沙特逝世二十週年,人們開始重新閱讀沙特那個時代的作家如卡謬、梅洛—龐蒂、Emmanuel Levinas的作品,不僅僅是懷舊而已,而是認為存在主義者直觀、全觀、常識、實證式的論述,有時價值還超越當下稱霸、意義迂迴纏繞,故作艱深晦澀的符號學與後結構主義,煽動力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尷尬的是,《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與《越洋情書》之所以得到重視,其實是人們終於知道西蒙波娃在沙特之外,真的有個有名有姓的情人,且「腳踏兩條船」長達十七年,無法再像過去波娃其他書隱晦地提到其他情感遇合時故作不知。反應其實是自身立場的折射,有人悲傷金童玉女形象的「幻滅」,有人驚訝波娃選了個「更配不起她」的艾格林,有人不屑情書中波娃自卑自憐的小媳婦狀,說一套作一套,有人則如釋重負,波娃打破了自己樹立的另一個貞節牌坊。 《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是波娃一九四七年到美國旅行四個月,回到法國後,以日記體遊記書寫所看所感種種,四八年於法國出版,五二年出版了英譯本。跟也寫美國觀感的托克維爾與布希亞,或是寫訪蘇的羅曼.羅蘭與紀德一樣,讀者讀到的或許不只是美國與蘇聯的場景,而是法國知識分子的心境與困境,既自信自豪且自卑自憐,既敏感他人的優劣,且堅定自身文化的獨特性,不過可惜的是,這本書一直到半世紀後才受到重視。 |
|
( 創作|散文 ) |